《国语·论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    D.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这反映了明清瓷器(  )

A. 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    B. 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

C. 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    D. 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 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B. 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C. 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D. 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一一市。据史书记载,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    )

A. 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B. 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 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D. 从事商业利润丰厚

 

《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质量管理严格                   B.产品做工精美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

A. 封闭性

B. 脆弱性

C. 落后性:

D. 分散性

 

《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 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 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 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农民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最 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

A. 人口数量较大    B. 地域分布广泛

C. 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D. 封建土地所有者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人曾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啊,一个民族要想日子过的好一点,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新,方能推动本民族的进步发展,古今中外的历史莫不证明了这点。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进步。世界上的例子也不少。古代雅典,先后经历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繁荣;16世纪后,长期处在欧洲文明老少边穷地区的英国,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改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晓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西方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历史机遇与制度创新”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九品以上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等

材料二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近代欧美文官制度借鉴发展了中国古代考选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较于唐朝考课制度,美国文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发展的原因。

 

德皇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在统治了德国20年之后,曾骄傲地声称,他从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这主要表明

A. 德皇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

B. 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成熟的代议制

C. 德意志议会不享有决策权

D. 德国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

C.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

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

A. 各州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 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 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少控制力

D. 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A. 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 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 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根据相关规定,于2016年7月13日在内阁议会最后一次出席首相问答环节后,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该现象表明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已形同虚设

B. 首相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C. 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D. 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1698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代表英国与别国政府谈判,签订了反法联盟密约,但这么大的事情直到1700年才为议会和政府所知晓。尽管议会表示不满,但威廉却行之泰然,认为这次行动并未明显超出他的特权范围。威廉的这一做法实质上反映了:

A. 议会主权原则在英国尚未确立

B. 王权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被削弱

C. 国王议会共享权力有历史渊源

D. 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形同虚设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受惩罚,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体现了罗马法

A. 内容和体系丰富而完备

B. 具有超越时间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C. 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D. 具有理性和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C.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D.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主张人人自由平等

C. 罗马法主张消灭私有制

D. 罗马法体现务实的精神

 

公元前415年初,雅典公民大会就是否出兵远征西西进行表决,在大多数赞成少数反对的情况下通过了出兵决议,结果大败而回,帝国从此由盛而衰,这说明

A.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 希腊民主制在雅典的完美体现

C. 直接民主易导致群体非理性决策    D. 决议有利于雅典向海外扩张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希腊民主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民主。它依赖于小规模的城邦和公民的广泛参与。”“广泛参与”的群体是指

A. 城邦所有人

B. 成年男性公民

C. 城邦所有公民

D. 除奴隶之外的所有人

 

古希腊哲学家指出:“克里特雄踞大海,全岛的沿海地带密布着希腊人移植的城市……他征服了好些邻近的岛屿,并向另一些岛屿派遣了拓殖的人众。”促使古希腊人从事上述活动的有利条件是

A. 城邦众多和领土广阔

B. 地形复杂、地少人多的自然条件

C. 沿海港湾和岛屿众多

D. 城邦的中央集权提供了政治保障

 

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

A. 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    B.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 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    D. 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 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 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C. 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 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鉴于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乱象,北宋统治者“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并且由此完成了制度设计。北宋制度设计

A. 分化兵权铲除了割据的物质基础

B. 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较强

C. 分化宰相权力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利于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