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 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汉族地主的建议

B. 南北对峙的形势

C. 民族矛盾的激化

D. 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

 

恩格斯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A. 梭伦改革

B. 管仲改革

C. 商鞅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的收入增加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 移风易俗

C.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曾经对一种制度实行的效果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这指的是(  )

A. 均田制的实行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 三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整顿吏治增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 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魏统治者在战争中让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这主要反映了(  )

A. 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当

B. 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

C. 北魏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D. 北魏的部队战斗力强

 

439年,北魏在政权林立的北方能够统一黄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

A. 向农业定居过渡,成为当地主要居民集团

B. 北魏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C. 统一符合当地人民的愿望

D. 统治者个人作用

 

韩村河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它从一个贫穷落后,被人们戏称“寒心河”的小村庄发展为环境优美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它的发展得益于韩建集团的发展壮大。

韩建集团发展历程

 

1978年

韩村河成立一支30多人的村集体建筑队

1984年

成功完成北京玉渊潭的紫玉饭店工程,在首都建筑市场站稳脚跟

1988年

韩村河村建筑队加入房山区建筑集团第二工程公司,参与南水北调工程

1994年

韩村河村建筑队从房建集团分离出来,独立组建“韩村河村建筑集团总公司”。在发展建筑主业的同时,成立建材总厂、构件厂、设备安装、装饰装潢和房地产开发公司,实现了一条龙配套生产。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2006年

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即以房地产业为龙头,以建筑施工和其他工业项目为龙身,以三产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步伐

 

 

——摘编自刘文江《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

(2)依据材料,将韩建集团发展历程按序号划分阶段,说明理由。任选一段,分析背景。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富活力、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机场与周恩来总理的握手被称为“跨越大洋的握手”(图14)。后来,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先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在①和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

①结合所学,简述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历程。

②为什么尼克松认为“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一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摘自《孟子》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产生,提倡发展农工商业,通过振兴实业,解决民族危机,实现以富求强。这一思潮推动中国实业发展浪潮。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清政府鼓励官民从事工商业活动。1898年设立矿务铁路总局。1903年设商部,出台了《商律》《破产律》;等经济法规和规章制度。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08年大清银行成立。此外,传播科学技术和实业知识的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实业报刊杂志开始出现,1897-1911年,创办的各类实业报刊约有31种。

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先后成立实业部、农商部。1912-1923年间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70余项经济法规,内容更合理、详实,更具可行性,涉及农宁工、商、矿、一渔、、林业等多方面。1913年,成立中国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颁布《劝业银行条例》《农工银行则例》《实业银行条例》等文件,形成中国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此外,自20世纪初抵制美货以来逐步兴起的国货运动在辛亥革命后蔚然成风,,中华国货维持会成立。

——摘编自李星《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后至29世纪初中国实业发展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期实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概括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条件的新特点。

材料三中世纪的欧州,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

(3)阅读材料三,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2017年12月,美国总统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各国纷纷反对。尽管美国发出制裁威胁,联合国大会仍通过决议:任何宣称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决定和行动都将“无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应通过谈判决定耶路撒冷的地位。下图为决议投票结果。这表明

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存在

②世界多极化格局己经形成

③国际关系日益趋向民主化

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确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921年苏俄政府作出决定:凡雇佣20人以下的小企业,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1921-1922年,把14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1922年上半年,私营企业达257个。这表明苏俄

A. 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手段

B. 放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

C. 采取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经济

D. 资本主义企业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下图是18世纪以来欧洲人口变化示意图。其中阶段2为19世纪人口变化情况,下列对该阶段解释合理的是

A. 科技进步导致死亡率下降

B. 黑奴贸易促欧洲人口增长

C. 义务教育促人口素质提升

D. 工业革命导致出生率增长

 

近代某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下列评价符合此时期该国政体的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下图数据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关于图中①、②两个阶段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促使①段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B. 农民失得土地所有权促使②段农业生产发展

C. ①②段农业生产的提高都是政策调整的结果

D. ①②段农业生产提高都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为题材,绘制了一幅示意图(下图),图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开天辟地”

②“理论成熟”

③“战略决战”

④“北伐风云”

⑤“星火燎原”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④⑤②③

C. ①④②③⑤

D. ①②④③⑤

 

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

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A. 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B. 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

C. 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

D. 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清朝名臣张廷玉居官五十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深受器重,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在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期间,他可以

A. 监察地方各级官员

B. 协助皇帝上传下达

C. 独立处理军国大事

D. 直接掌管中央六部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描述与此相符的是

A. 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

B. 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

C. 风云独享三百年,信义生得晋商人

D. 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先后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罐、陶纺轮、铜戈、铜壶及刀币等大量文物。一些文物上刻有“燕侯载”“燕王职”“左征(燕国内府官署名)”等文字。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当时

①地方管理体制

②本地农业生产

③社会生活状况

④工、商业状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朝中期以后,倭患日益严重。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1559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先后九战九捷,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1562年,戚继光被调入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的倭寇。次年春,福建倭患被平定。156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通过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政治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视,实现了和解,给苏联领导人以极大的触动。苏联领导人担心中美关系解冻将削弱苏联的战略地位,急切改善美苏关系。1972年5月,尼克松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国务卿罗杰斯的陪同下,飞抵莫斯科,这是苏联建立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访问莫斯科。美、苏双方进行了包括首脑会晤在内的一系列多级别会谈。限制战略核武器是美、苏两国首脑莫斯科会谈的中心。美、苏签署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等文件。这些文件以条约形式确认了美、苏超级大国的核均势,开创了通过谈判控制核武器的先例。在这次首脑会晤中两国还签署了《美苏相互关系宣言》。《宣言》规定了美苏双方应共同遵守的12条行为准则,确认以“和平共处”“缓和”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双方应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莫斯科首脑会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莫斯科首脑会晤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后期,驿站成为官员集体腐败的场所。驿站来往官员对驿夫大肆勒索敲诈,百般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就故意将马匹典当、摧残,逼迫驿夫们出钱消灾;官员们来往所凭借的堪合(介绍信),使用之后也不再交还发放机构,他们长期持有,终身使用。驿役成为了“最为民害,情罪可恨”的重役。面对这样的情况,万历三年(1575年),制定了新的《给驿条例》,对驿递制度进行改革:严格规定各驿站、驿力的使用条件,若非公差和军务,皆不得使用;大力消减驿站的供应,对于过往官员,驿站只能提供米粮、蔬菜、烛碳等必需品;撤销合并驿站,减少驿站数目;严格勘合的使用。新的驿递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改革前驿站中广泛存在的弊端和腐败,如勘合的长期使用、过往官员的敲诈勒索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摘编自魏海荣《明中后期驿递制度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万历年间驿递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万历年间驿递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纵观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生产力要素、市场要素、制度要素、制衡要素、多极化要素等构成,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特征,它同时标志着世界经济正发生着部分质的变化。

——摘编自杨亚非《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要素分析》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就全球化与其构成要素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全球化与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要素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要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日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D. 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1928年,苏联农民购买一公斤糖要卖7公斤小麦,至1962年,要卖14公斤小麦,1965年2月则要卖15—16公斤小麦。这表明苏联

A. 长期优先工业建设    B. 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C. 国内物价持续上涨    D.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