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

A. 民主制度的完善

B. 殖民扩张的进行

C. 自然环境的改善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B.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种现象表明

A. 美洲新兴工业城市大量出现

B. 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 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剧

D. 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B. 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C. 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 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B. 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

C.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 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国史概要》一书中说:“以澳门——果阿(印度地名)一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以澳门送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世界市场已经最终确立

C. 葡萄牙建立殖民霸权

D. 中国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出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封建地租沉重

C. 商品经济繁荣

D.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D.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唐律疏义》日:“依令,解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A. 限制经营场所

B. 奉行“重农抑商”

C. 重视监管商业

D. 商业空前繁荣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B.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C. 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D.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极端贫困

D. 自产自销

 

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封建制度的确立

C. 国家走向统一

D. 铁犁牛耕的推广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西方文明史》中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但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有的人却感到革命胜利的曙光喷薄欲出,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诞生,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

国民革命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迎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④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C.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D.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辛丑条约》拆炮台

B. 《马关条约》开商埠

C. 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

D. 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一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A. 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 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 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D. 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天赋人权

B. 民主共和

C. 君主立宪

D. 权力制衡

 

市民权的授予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体现。公元前89年《普劳提亚和帕皮利亚法》授予所有居住在意大利或在60天内向裁判官表示接受此等授予的人罗马市民权。公元前49年,恺撒授予波河以北的所有意大利人罗马市民权。公元212年安东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罗马市民权赋予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人。上述市民权的授予行为:

A. 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

B. 保障了罗马帝国对境内的有效统治

C. 扩大了罗马的统治范围

D. 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古希腊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材料反映出古希腊

A. 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

B. 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

C. 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

D. 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这段材料反映了

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 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C. 实行的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吕氏春秋•审分览》载:“立适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

A. 消除诸子矛盾

B.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C.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D. 实现长治久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后,历史学家出身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真正的正义与持久的和平计划:公开的和平条约取代秘密外交;裁减军备,只需满足保卫国家安全;民族自决,清晰的民族主义愿望都能得到最大满足.他将一战描述为一场人民战争,旨在反对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捍卫自由和民主.他受到许多欧洲人的热情欢迎.然而,威尔逊很快发现,巴黎和会上其他国家都被更现实的动机驱使.战前的密约不能完全忽视,即使它与民族自决相抵触;国家利益同样使会上的讨价还价变得更加复杂;英国首相的选举承诺是让德国为战争买单;法国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安全;德国未被邀请参会,而俄国因为内战也不能参会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总统和平计划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威尔逊总统和平计划遭遇困境的现实因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代表中国进行强有力地辩驳。他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就像基督教之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是战胜国。由于中国实力太弱,《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并迫使中国政府在6月28日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此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大,此后北洋军阀政府失去民心而垮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必须收回山东主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

B. 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

C. 充分利用法美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

D. 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某条约有如下规定:“缔约各方应个别或集体地保证按照以下条款的规定,德国和比利时、德国和法国间边界领土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以及上述条约……关于非武装区的规定得到遵守。”该条约

A. 使法国的安全得到真正的保障

B. 从根本上解决了法德之间矛盾

C. 使德国立即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D. 减弱了苏联对西方国家的信任

 

《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段材料反映出这场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 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 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

C.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D.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权益遭侵犯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原则”带到巴黎兜售时,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威尔逊和劳合·乔治一样想竭力控制欧洲

②威尔逊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实质上是力图控制世界霸权

③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均反对制裁德国

④法国竭力削弱德国的政策遭到英国的反对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