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下图所示之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隋至北宋年间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

A.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B.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C. 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

D. 嫡长子继承制的废除

 

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 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 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D. 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这种做法旨在(     )

A. 促进民族融合    B. 减轻农民负担

C. 发展商品经济    D. 防止地方割据

 

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A. 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弱化

B. 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 循俗施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 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

 

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A. 强化宗族认同

B. 维护尊卑关系

C. 凸显贵族地位

D. 继承华夏传统

 

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墓葬中,诸如安徽寿县的蔡侯墓、河南新郑的郑侯墓、河南辉县的卫国卿大夫墓都用了九鼎殉葬;山西侯马的一些士的墓葬,则用了五鼎。这表明

A. 上下尊卑失范,等级观念趋淡化

B. 僭越风气滋长,传统礼制遭破坏

C. 异姓诸侯崛起,宗法秩序已瓦解

D. 地方势力坐大,分封制荡然无存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主要反映出

A. 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B.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需求增多

C. 青铜铸造技术有根本性突破

D. 青铜艺术的平民化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施德惠”,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这一政令的实施

A. 实现了西汉政制的一大变革

B. 扩展了大汉帝国的疆域版图

C. 延续了汉初“无为”的理念

D. 扫除了盐铁官营的政治障碍

 

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成为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C. 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亡

D. 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材料反映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三公九卿制

D. 郡县制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客观评价了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的作用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意指空缺)。”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唐代(     )

A. 宰相制度有名无实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省六部制不完善    D. 深受避讳影响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他)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消除了过分专制的寡头政体,解放平民,使其免于奴役,并建立了平民政体的祖制。”材料中的“他”指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柏拉图

D. 伯利克里

 

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 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形成完备体系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 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2010年3月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向英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兼外交使团副典礼官马丁递交国书副本。刘大使应该将国书的正式文本递交给英国的

A. 议会

B. 国王

C. 首相

D. 内阁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

A. 实行联邦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B. 贯彻制衡原则实行三权分立

C. 两党互相制约避免一党专政    D. 人民选举总统体现民主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取下八角帽,摘下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军服,是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下面两图的转变,可以说明

①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③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④中国政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 发动二月革命的主张

B. 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 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

D. 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材料中“君”的行为

A. 表达对神灵虔诚和崇敬

B. 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

C. 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

D. 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场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这反映出

A. 中国是战后“冷战”的中间地带

B. 美国战败是保留实力的结果

C. “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D. 中苏同盟是美国所忌惮的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

A. 冲击了美苏两极世界格局

B. 遏制了共产主义势力扩张

C. 促进了欧共体的政治联合

D. 体现了二战后大国的角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

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梢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据纯计,从l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音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钱穆《国史新论》:明、清两代考试内容,均重经义,而又以朱子一家言为准。……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不得不择定一家言,以为是非之准则。既择定了一家言,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于是……演变出八股文。其实八股文犹如唐人之律诗。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客观取舍之标准,此亦一种不得已。材料认为明清八股取士

反映了考试制度的发展              易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有助于选拔创新意识的人才          体现了考试选拔的公平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土地革命政策。后来发现农民担心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不热心土地的生产经营。中共又及时将政策调整为: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材料反映中共

A. 改善民生的理念

B. 土地政策经历了由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转变

C.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D. 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 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C. 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D. 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这些歌谣最早应该出现于

A. 太平天国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后

D. 解放后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