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大使》一书中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地保持均势。”英国在下列哪些事件中的态度体现了上述原则

①巴黎和会

②对德赔款问题

③洛迦诺会议

④华盛顿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有

①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④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英法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 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 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 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之争    D. 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规定: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但可以拥有10万官兵的陆军。这一规定主要反映了

A. 英国的愿望    B. 德国的要求    C. 法国的愿望    D. 日本的心理

 

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的相同点有

①列强重新瓜分世界

②战胜国制裁战败国

③严重侵犯中国主权

④暂时协调列强矛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一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其中的表现有

①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武装干涉

②确认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疆界

③同意犹太人建立以色列

④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原则”带到巴黎兜售时,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威尔逊和劳合?乔治一样想竭力控制欧洲

②威尔逊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实质上是力图控制世界霸权

③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均反对制裁德国

④法国竭力削弱德国的政策遭到英美的反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②③

 

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二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析其改革策略上的特点。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二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实(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2)材料二中对理财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下列与这个皇帝的改革运动无关的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变

 

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主,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材料说明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是

A.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B. 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C.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D. 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A. A

B. B

C. C

D. D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 日本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

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

C. 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

D. 政府扶植

 

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   )

A. 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B. 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

C. 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

A. 主张求知识于世界,发展资本主义

B. 主张建立近代化军队

C. 主张摆脱外来的民族压迫

D. 欲走对外扩张之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③走向了殖民扩张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B. 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C. 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

D. 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某班同学对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

B.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C. 1861年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D. 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矛盾有

①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教权的矛盾

②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③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A.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

 

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敢于挑战教皇权威,这些活动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A. 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

B. 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

C.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 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

A. 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

B. 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

C. 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

D. 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

 

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 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 推行均田制

C. 设立三长制

D. 推行新的租调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