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国家高度同构是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的一个根本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约之使人人守法。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

——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文学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 《苹果车》

B. 《人间喜剧》

C. 《等待戈多》

D. 《巴黎圣母院》

 

美国里根总统在1981年颁布行政命令,以“收益高于成本”原则  审核现行管制企业的规章,撤销和放宽了60多项管制条例。此后,联邦政府将原先负责的食品券和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等40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

A. 减少国家干预,减轻政府负担

B. 放松经济管制,恢复自由放任

C. 放弃社保责任,缩减福利规模

D. 扩大政府职能,转移福利开支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其同忆录中写道:“有必要寻求一条道路,它既能考虑到欧洲国家的安全需要,又能使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得以重建,经过这条道路,我们也将逐步地获得置身于世界各自由人民之中的平等地位。”阿登纳当时寻求的“道路”应是

A. 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

B.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推动西欧国家的联合

D. 奉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

A.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

C.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 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下列近代世界经济史图示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

A. 资本输出的历程

B. 黑奴贸易的兴衰

C. 世界工厂的出现

D. 世界物产的传播

 

“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它的主要性质,即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这里的“它”

A. 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

B. 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 打破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罗马打开了地中海世界的大门后,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法律纠纷经常发生。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审理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与罗马公民之间的诉讼案。此后的罗马共和国

A. 异邦人的贸易纠纷受万民法调解

B. 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区别不复存在

C. 居民在罗马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D. 异邦人普遍享有了罗马的公民权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改革计划体制有了更明确的思路,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决定

A. 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内共识

B. 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

C. 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 “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

B.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 国企改革推动轻重工业比例协调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效

 

(题文)“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国民政府军委会曾制订了如下作战指导方针:国军以各一部守备华南海岸及华东、华北现阵地,并积极发展游击战,妨害长江下游之航运,牵制消耗敌人。国军主力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地障及长江两岸丘陵、湖沼,施行战略持久。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指出:“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白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故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该宣言的发表

A. 说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

B. 表明孙中山认清民主革命的任务

C.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 主张维新变法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提倡民主科学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该漫画的寓意是

A. 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 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 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 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

B. 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 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 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晚明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B. 白银自吕宋流人中国

C. 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

D. 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 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

A. 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

B. 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C. 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

D. 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

 

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A.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 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 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 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该思想流派应是

A. 道家

B. 法家

C. 儒家

D. 墨家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黄旭华,1926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中的专业一一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的事业默默贡献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负责苏联舰艇转让制造和仿制的技术工作。195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国家提出研发核潜艇的计划,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毛泽东发奋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予他的须奖词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一一摘编自《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保密“人间蒸发”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在“一一穷二白”的背景下,黄旭华也要挺起胸研制核潜艇。

(2)根据材料概括黄旭华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精神。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二战爆发后,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连连胜利,促使美国修改战略方针,罗斯福认为,

德国是法西斯集团中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打败德国意味着打败日本。其次,主要反法西斯国家都在欧洲,而且大西洋交通线要比太平洋短得多,英国海军又可以从旁协助。

材料二1938年冬天,英国驻华日本大使卡尔多次到重庆本与蒋介石会谈,劝说国民党政讲和。1939年上半年,英、美、法政府又提出“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斡旋中日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的终结。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先欧后亚”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对亚洲绥睛政策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孤立主义外交的影响。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代继承唐末、五代以来地方统兵体制和监察、行政体制,发展成具有兵财分治特色的地方军政管理体制。宋初,即遍设转运司,将全国划分成为若干个转运司路,以管理一路的民政、财政;又区别不同情况,在全国各地分别创设了都部署路、兵马都钤辖、提举兵甲司及经略使、安抚使等不同形式,以统辖一路兵权。帅司路、转运司路以及后来的提点刑狱司路、提举常平司路,在发展、健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政区幅员的尺度多少为宜的问题,宋王朝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因时制宜,划分行政区、监察区、军区的辖境,使得有宋一代的路制呈现出犬牙交错、层次繁复的形态。

——-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地方政治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价“大牙交错、层次繁复”的路制形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行依法治国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40年至1870年,清政府对《大清律》进行了四次增、删、改、并的修订活动,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

1843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和《通高附粘善后条款》,确立了领事裁判权、随后,美、法。俄等国相继取得这一特权。

1906年,清政府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中国古代法延续二千余年的统一性始遭破坏;另一方面,英国又在《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表示:“中国深欲整顿律例,期与各国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如成此举...英国允弃其领事裁判权。”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

——根据费村《略论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特点》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大陆的商业迅速由地区性的商业发展为世界性的贸易,海上贸易随之取代了陆上贸易;同时这也刺激了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此时具有工业萌芽的手工制造业也发展到了相当阶段。这表明经济上两万已经逐步在摆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经济格局。伴随商业的复兴与逐步繁荣,使得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法律制度重新为人们重视,这也是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手工制造业也向着工业化方向发展。这时,工商业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市民阶层的出现孕育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西方民主宪政运动的蓬勃兴起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公法体系的创立。

一一根据江启疆《论西方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演进》整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法治社会建立的条件。综合上述两则关于中西近代法治转型历程的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

 

1928 年发表的小说《雨》取材于印第安雨神崇拜观念。讲述大早时节,一个小男孩突然出现,一边撒尿一边唱歌:“大水冲来了,人们快跑啊!”被人收养后,有一天天气突变,小男孩却失踪了,在寻找男孩过程中,却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滂沱大雨。该部小说体现的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魔幻现实主义

 

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在论述苏俄(联)时期某经济政策时说:“该政策首先是对小商品生产者和农村,对农民的让步。它同时也是我所说的战略手段....以旨在保持同中农联盟的唯一正确和唯一可能的崭新方法实行进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政策”是指俄共(布)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②“让步”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③“进攻”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④该理论客观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

A. 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 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

C. 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 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克劳德•维尔奇在《19世纪的新教神学》一文中指出:“理性的全能并非启蒙运动的原则……而是一种对于‘批判主义的全能’的诉求。这种‘批判主义的全能’被理解为有关一切事物都应恰当地接受理性批判的确信……人们相信在这种批判主义之中,理性将会认识到或者标识出它自身的界限,并因此表明它的适当性和确定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B. “理性主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C. 反映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

D. “批判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