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是西方世界对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思想的回溯和振兴,同时具有反对封建神权,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历史内涵。以下体现这一思想的言论是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人无不生活在枷锁之中

C.君主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

D.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牲),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1872年,一日本学者指出:“试看今天日本的情形,实在是徒有文明之名,而无文明之实;徒具文明的外形,而缺乏内在的精神”,“文明的精神即……人民的独立精神”。可见,其观点与伏尔泰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

A. 倡导独立的人性    B. 以民族独立为己任

C. 弘扬社会契约论    D. 批判民族传统文明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A. 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 官吏行使权力需校受人民监督

C. 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 个人意志凌驾丁公权之上

 

法国启蒙思想家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创作并发表了许多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启蒙思想家的所为意在

A弘扬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B.矛头直指欧洲君主制度

C.摧毁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D.动员群众构建理性王国

 

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欧洲启蒙……回归到一个理性的真神信仰,其实只是理性的代名词,而,既是神的产物,也代表理性和神赋予的自由。下列对神赋予的自由的理解准确的是

A. 生而平等    B. 天赋人权

C. 信仰自由    D. 独立自主

 

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      )

A. 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    B. 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 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D. 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A.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B. 宣传“因信称义”

C. 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D. 宣扬“先定论”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表明

A.《圣经》的权威受到挑战

B.人们抗议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C.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将严重削弱

D. 贵族地主的权势被削弱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 不断地认识自我

B. 不必遵守法律判决

C. 肯定美德的作用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

A. “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B.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C.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D. “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旨在

A. 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C. 倡导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美国学者达林·麦马虹在总结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____;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材料空白处应是

A. 权利与金钱    B. 智慧与德行    C. 民主与科学    D. 上帝和法律

 

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感到失望,觉得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人们无法认识真理,进而热衷于对现实本质的认识,如怎么知道何者为真?可见,柏拉图认为

A. “人是衡量所有事物的标准”

B. “理念是万物之本源”

C. “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己

D. “本能是创造性的肯定的力量”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某学者说: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该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建设

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

D.帮助韩国克服金融危机

 

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

A. 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B.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C. 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

D.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A. 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A. 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 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 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 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名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

A.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 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 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D. 抨击了道学的虚伪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

A. 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 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 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采纳“养士”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播儒家思想    B.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 加强思想专制    D. 建立郡国教育体系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 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A. 百家争鸣的结束    B. 思想兼容的走向

C. 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各种学派的诘难

 

《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 强调变革和法律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重视规则和秩序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社会转型加速

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C.改革变法兴起

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材料二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

——(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材料三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教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

——(叶青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 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4)道路创新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是如何创造性地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的?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