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 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在解放全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共产党宜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失败

 

“它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是未来世界的主任。”这里评论的是马克思发表的

A. 《共产党宣言》

B. 《社会契约论》

C. 《四月提纲》

D. 《论法的精神》

 

某著作中写道:邦联建立不久,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它就像一个“四肢指挥头脑的怪物”。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子扭成的绳子”。这些比喻旨在讽刺美国(  )

A. 各州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

B. 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C.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D. 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从此,英国不再发生革命,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革的手段。这一切,始于

A.1688年光荣革命           B.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这句名言出自被称为“自然法之父”的

A. 克利斯提尼

B. 伯里克利

C. 苏格拉底

D. 西塞罗

 

有学者说:“梭伦改革只不过是以金钱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此观点的得出主要是依据改革(  )

A. 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B. 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C. 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D. 发放“观剧津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所有的城邦公民都享有民主的权利         B.城邦的所有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

C.希腊城邦的利益应是至高无上的           D.希腊公民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A. 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 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 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 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下列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目录中列出的最后4件大事,其共同的影响是(  )

A. 扩大了中国与世界交往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冲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A. 万隆会议

B. 不结盟运动

C. 日内瓦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015年11月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会晤。会谈中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的核心意涵是指    

A.两岸直接三通    B.一个中国原则

C.经济密切合作        D.一国两制构想

 

有宪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这部宪法是

A.

B.

C.

D.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有人在日记中写道:省城各学校之学生,各执小旗,书讨卖国贼等字,奔走呼号……询系留日学生因驻日公使章宗样将青岛私卖于日本,追章返国至天津,用炮击章,而步军统领捉拿19人下狱,议治该留学生之罪,都中各校一齐罢课,以救在狱之学生。该日记写于(     )

A. 19195    B. 19274    C. 19377    D. 19455

 

下图是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六日的《上海画报》,内容有:东北民众致陈友仁书、上海救国义勇军之大检阅、宋子文陈立夫谒汪记等。该报出版于公历

A. 1929年

B. 1930年

C. 1931年

D. 1932年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推翻封建制度    B.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D. 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材料中“前数十年”民生主义的含义是

A. 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B.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 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D. 以法治国,公选官吏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  )

A. 太原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 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 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开始于(  )

A.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    B. 甲午战争以后

C. 八国联军侵华以后    D.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

 

“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 传达皇帝旨意

B. 参与行政决策

C. 总领全国政务

D. 负责监察百官

 

有学者认为,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是最为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是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财产

B. 血缘

C. 信仰

D. 地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方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18世纪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③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 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一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一一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及其共同精神。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体现“离异”和“回归”特点的作品是

A. 《九十五条论纲》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社会契约论》

D. 《十日谈》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