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排列下面的句子的顺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说韩愈擅长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

②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③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个人。

④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⑤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表达对他的推崇、敬仰之情。

A. ⑤②④①③    B. ③④①⑤②    C. ④①③②⑤    D. ②①⑤③④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 “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 “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D. “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 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 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 祭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 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其”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

③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嗣乎

⑤敛不凭棺,窆不临其穴

⑥自今已往,吾无意于人世矣

⑦教吾子与汝子,幸

A. ①⑦/②/③⑤/⑥/④    B. ①/②④/③⑤/⑥/⑦

C. ①/②⑤/③/④/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智勇多困所溺        夫祸患常积忽微

B. 独伶人也哉            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 太庙                而皆自人欤

D. 倚柱,怒上冲冠        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对下列各句中“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可为信也 

②未始为忧也 

③其竟此而殒其生乎 

④汝殁六月二日 

⑤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月日 

⑥使者妄称应之耳

A. ①和②相同    B. ②和③相同    C. ②和⑥相同    D. ④和⑤相同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皆不幸早世

C. 以求斗斛之禄    D. 敛不凭其棺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之子十岁      ②使取汝者

者衰者而存全乎 ④吾女与汝女

A. 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不同。

B. 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相同。

C. 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相同。

D. 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不同。

 

下列各项中对“诚”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能衔哀致

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难测

④而神者难明矣

A. ①和②相同    B. ③和④相同    C. 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相同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乃能衔哀诚               致:表达

B. 汴州                   去:离开

C. 久远者                   图:打算

D. 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孰:仔细

 

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兄殁南方(mò)    形单影只(zhī)        辍汝而就(chuò)

B. 丞相薨(hōng)    不省(xǐnɡ)           衔哀致诚(xián)

C. 令守汝丧(sàng)  冀其成立(jì)         汝遽去吾(jù)

D. 其余奴婢(bì)    万乘之公相(shèng)    归取其孥(n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围绕“践行绿色生活”这个主题踊跃发言:

学生甲: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学生乙: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学生丙: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学生丁: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假如你将参加校学生会组织的“践行绿色生活”的主题演讲,请写一篇演讲辞。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題,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中秋节送月饼已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但名目不一、种类繁多的月饼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令市民感到不安。很多城市对月饼市场的监管要求不够统一,因此月饼的用料、口感、色泽、存放时间等质量问题就无法得到保证。如果食品监管部门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管理,则能解决月饼的食品安全问題,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①种类繁多的月饼不一定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__________

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家长式管理的迷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下民无知”的前启蒙话语的回潮,对人性天然地不信任,是假定人性处于蒙昧的“丛林状态”,必须施以管教,否则(1)________________。这与康德所谓“自由即自律”的启蒙话语是相悖的,自我管理正是为了实现自由意志,实现独立思考。而这恰恰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教育的大背景里,只有管、压、罚,学生应对之方是躲、瞒、骗,缺位的是对个体人格的唤醒,自我约束的引导。由此也导向了一场双输,教育双方互相对对方作最坏的预设,教育者痛心疾首、心力交瘁,(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坛髙手,医者仁心。”

B. 高考在即,学校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锤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 您是当代有名的作家,我已经拜读了您的大作,并对其中几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D. 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学校自从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来,同学们踊跃参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B. “道义”二字自中华民族源起便被世代歌颂,仁人志士无不以此为圭臬准则。

C.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诡异的光”曾引起网友热议,关于语文阅读是否该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不断,这使得很多人都开始关心语文科目的评阅标准。

D. 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 狼狈得很。

②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③在真正的民主拆迁中没有“强制”二字,一切都在相互尊重与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也根本没有“民主”二字,这就是两种拆迁方式的云泥之别

④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 绩的激情。

⑤华莱士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⑥“中石化”虽然对汽油涨价不厌其烦地做解释,广大用户对此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一路飙 升”。

A. ①③⑤

B. ②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洋溢着浓厚的、古朴的乡村生活气息。

(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女主人公对氓彻底失去信心后愤然决绝之情。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忆少年

曹组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首伤春词,实际抒发的是念旧怀人之情——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不能一同游宴了。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B. 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年时”即当年。具体时间从后文可知为临近清明。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采用了顶针手法,加重了感情色彩,哀婉极致,却也新颖别致。

C. 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想前欢,尽成陈迹”明显紧承上句而来,且从中可以窥见《兰亭集序》的影子。

D. 词的含义清晰,落点在告诫后人珍惜光阴,不要虚度年华,无所事事,正如白居易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E. 全词语言平易精炼,通俗浅出,无矫揉弄作,一气呼成。意境清幽,于淡雅中抒浓郁真挚之情。深沉哀婉,情韵悠长。

2.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有“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试与本词结尾“把阑干暗拍”比较,谈谈两词表现手法与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材雄称。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

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行军总管。师次鄯州,议所向。君集曰:“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靖然其计,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王麴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碛卤二千里无水草,冬风裂肌,夏风如焚,行贾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君集次碛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袭位。进营柳谷,候骑言国方葬死君,诸将请袭之。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龚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间,非问罪也。”于是鼓而前。贼婴城自守,遣谕之,不下。乃刊木塞堑,引撞车毁其堞,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智盛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纪功还。

初,君集配没罪人不以,又私取珍宝、妇女,将士因亦盗入,不能制。及还京师,有司劾之,诏君集诣狱簿对。君集自恃有功,以它罪被系,居怏怏不平。皇太子承乾数有过,虑废,知君集犯望,因其婿贺兰楚石为千牛,私引君集入,问自安计。君集举手谓曰:“此手当为殿下用之。”又遣楚石语承乾曰:“魏王得爱,陛下若有诏召,愿毋轻入。”承乾纳之。

承乾事觉,捕君集下狱。帝自临问,曰:“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君集辞穷不能对。帝语群臣曰:“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其许我乎?”君臣皆曰:“君集罪大逆不道,请论如法。”帝乃谓曰:“与公诀矣,今而后,徒见公遗像已!”因泣下,遂斩之,籍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

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靖然其计,锐士          简:挑选

B. 君集配没罪人不以闻        闻:听说,知闻

C. 诏君集诣狱簿对            簿对:受审问

D. 君集辞穷不能对            辞穷:因理亏而无话可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为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有此称,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B. 兵部,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 袭位,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尊位。整个封建时代,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均可父子相承。

D. 刻石,指古代皇帝或大臣为纪念某重大功业而刻立碑碣,又称勒石。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即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后勒石纪功的典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候君集少年时便在秦王李世民幕府做事,跟随其征战立下功劳。后来,在参与谋划诛除隐太子时尤为得力,李世民对其封赏有加。

B. 侯君集很有军事才能,在征讨吐谷浑的时候正确地分析形势,向李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带精兵深入追敌,最终克敌制胜。

C. 侯君集恃功违法,被治罪后怏怏不乐,太子李承乾趁机拉拢他,侯君集表示愿为太子效力,并为太子出谋划策。

D. 太子谋反事败,侯君集被捕入狱,太宗亲自审问,虽感念他的功劳,但仍挥泪将其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2)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其许我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的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4.历史10.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8.95万(35.78%);7.技术7.2万(29.2%)。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8.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园,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大附中也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B. 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的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时评常用的结构。

C. 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度雷同,但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了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相同的思路。

D. 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 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C. 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获得。

D. 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促进文理融合,破除唯分数论。

E. 材料三谈到有专家认为,报考高校理科专业的考生应该必须选考物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中猫的故事

【芬兰】彭蒂·哈恩帕

它是一只灰白色的公猫,它的毛色已失去瓷瓶般的亮光,因为它已不再年轻了,又爱睡在暖和的地方,皮毛上沾满了炉灰和煤烟。每天,老农妇用没牙的嘴为它嚼面包准备好饭食,还倒给他两食钵热牛奶。然而几天来,它几乎对热乎乎的牛奶舔也不舔,而且还竖起长长的尾巴示威,简直是故意闹别扭。

春天到了,它干脆走进了森林,再不回到老婆婆身边了。春天,林子不愁没有猎物,如傻乎乎的、叽叽喳喳叫着的小鸟,吱吱叫的土拨鼠和兔崽子⋯⋯它每天吃的是新鲜的肉,身体得到了滋补,污秽的皮毛又重新放出了光亮。从此,它就以森林为家了。如果有时候遇到人,它就很快逃走,并且以一种轻蔑的神气,竖起它那长长的尾巴;或者飞快地爬上树,像精灵似的瞪眼看人,圆圆的眼珠闪着绿光。它曾经温顺地生活,又懒又脏地等待施舍——一种有害的施舍⋯⋯这种日子已很快成为睡梦般的过去。现在它是一只林中猫,一只自由,独立的野猫。它行走着,捕捉着猎物,生活得很幸福。

然而北国的夏天不很长。寒冷和黑暗接踵而至,秋雨绵绵,枯叶凋零。森林变得荒凉起来。无数的候鸟飞走了——这些幸福的、把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的候鸟总想生活在永恒的夏天。可是,林中猫却没有长翅膀……若它不是机智、谨慎和无声无息地潜伏着,现在也会遭到人或其他生物的无情捕杀的。

严寒使大地冻结起来,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在雪中行走非常艰难,它走了很久才寻到比较安静的一隅,那里也有一垛干草堆,一股股热气从里面往外冒,猫立即匍匐在地,摆好了捕猎的架势。原来,两头被人饲养过的牲畜都成了在森林里过冬的冒险家,这时,碰巧在这里相遇了。草垛里住着一头公山羊。夏天,这头羊的脑子里也产生了猫在春天里有过的同样想法。它离开了羊群,走得很远很远,在森林里定居下来,幸运地避过了潜在的危险,并且解决了冬天带来的一系列难题。

了潜在的危险,并且解决了冬天带来的一系列难题。林中猫慢慢地向前移动着。山羊已经从洞口发现了它,并且摇晃着头角,踢着蹄子以示警告。猫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进,马起身,突然扑过去,咬住山羊的脖子。接着,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长时间的生死搏斗。羊毛和干草满处飞舞,山羊以失败告终。

林中猫在自己的猎物旁睡着了,森林在大风雪的压迫下呼啸着。突然某个重物跌落下来的响声使猫惊醒过来。有个东西跌在雪地里,正在走近它的住所,而且是个大猎物。正在打盹的猫这时立刻精神抖擞起来。它的眼睛发出黃绿色的光芒。来者已到了门口,是只大鸟一一鹰,捕食母鸡的苍鹰。两个拼斗者在大风雪中滚成一团。忽然林中猫被鹰带上了天空。猫的眼珠被鹰啄了出来:猫爪子的撕杀力在变弱,后来全部放松下来,就像松了弦的弓似的。猫躺在雪地里,死了:苍鹰流着血,它的一只翅膀已被撕裂,全然动弹不得。对它来说,这也是最后一场搏...它被飘落的雪花渐渐盖住。猫也如此,但它躺在草垛边受庇护的地方,它那被挖空了的眼窝依然望着世界,它咧着嘴,露出拼杀的利齿狞笑....在干草里有它的巨大猎物,撕剩一半的山羊尸体,雪花偶尔也飘到

山羊的绒毛上。

冻成冰块的林中猫似乎在耸动着肩膀,得意地发笑..当.风雷开始平息下来的时

候,一阵阵野兽的嚎叫声在荒原上空回响。

(选自《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交代林中猫对老农妇用没牙的嘴为它嚼面包、给它热牛奶的优越生活的不满,为下文林中的艰辛生活做了铺垫。

B. 秋天到了,阴雨绵绵,枯叶凋零,森林荒凉,候鸟飞走....没有长翅膀的林中猫在外面世界里当然生活得很艰难。

C. 像精灵似的瞪眼看人,圆的眼珠闪着绿光”一句写出了林中猫在春天森林中生活时的鄙视、愤怒和轻松感。

D. 本文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猫的形象十分鲜明。故事的尾声使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为什么以“林中猫的故事”为题?请简要说明作者这样拟题的妙处。

3.小说结尾写的“冻成冰块的林中猫似乎在耸动着肩膀,得意地发笑...”一句有何深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整片土地无法割裂,中国的发展,是从边陲整合于核心,并不呈现欧洲区域内的地区性差别。

商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包括文字系统、组织力量和工艺水平,都足够使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各地地方性的文化发挥出相当程度的同化力量。周代的封建制度, 基本上是以贵族间的婚姻和合作,借着祖先崇拜和“天命”的观念,编织出的一个统治 阶层的庞大网络。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了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 所谓“天下”,并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只是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 一个文化大系统。

相对而言,虽然希腊霸权已经不在了,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 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不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 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而中国虽然有过春秋战国的列国形态,但 由于中国文化同构性,中国自然而然会走向秦汉大一统的帝国。

西周的封建网络,经过春秋战国,逐渐转变成列国体制。到了战国时代,那一个个 国家本身的组织形态,已经非常接近欧洲近代史上的主权国家。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和欧洲类似形态的出现,有将近两千年的落差。中国列国体制,最后终于发展为秦汉帝 国。我们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虽然列国纷争,却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的观 念,标志着中国地区会走向大一统的天下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欧洲也有过罗马时代的统一。不过,罗马帝国容许各地区的个别文化特色,它只是用武力凌驾各地的霸主。欧洲真正的文化统一,还有待于基督教成立的公教 秩序出现。这一个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也因此保存了欧洲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因此,在宗教改革以后,公教秩序崩溃,那些封君才得以发展出他们的主权国家。

欧洲内部长期的族群林立,却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形成 一个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中国的模式,可能相对减轻了内部的冲突,老百姓一一般会有比较长期的和平日子。但是,同构性过高的社会,缺少许多可能的选择,面临变局时, 缺乏弹性的调节。欧洲内部的多姿多彩,使得欧洲的历史发展出“隔舱”的保护功能。在有内外挑战的时候,各种异质性的特色,使他们可以从许多选项中找出恰当的适应方

(选自许悼云《中西文明的对照》,个别字词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商代文化髙度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具有了同化地方性文化的力量。

B. 周代依托统治阶层的庞大网络,经过数百年,最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同构性。

C. 周代的所谓“天下”的范围,指的是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不同的封国和城邑。

D. 早期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欧洲各地的城市之上,造成了文化同构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中国北方整片土地无法割裂的地理特点,有利于形成中国文化同构性。

B. 文章认为如果亚历山大帝国不崩溃,泛希腊文化将会导致欧洲大地区的政治统一。

C. 文章认为有过列国形态的中国,由于文化同构性,走向秦汉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D. 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同构性,既使得中国的政治比较稳定,又使得其缺乏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观念的列国,虽然纷争不断,却都想着统一中国。

B. 历史上的欧洲,有过泛希腊文化、基督教公教秩序、罗马帝国三个统一的时代。

C. 中国“天下”“分久必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大中国,重要原因在于其文化同构性。

D. 中国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和欧洲保留了族群林立的多样性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师恩难忘,请你为辛勤教育自己的老师们撰写两条祝福语,以表感恩之情。要求:仔细体会并仿照所给例句的用语特点和表达特色,不拘泥于句式,要写出意蕴,必须使用对偶修辞;一条写给某一具体学科的老师(任选某一学科,突出学科特点),另一条写给所有的老师;每句不超过40字。

例句:(1)春一程,秋一程,讲台几度春秋;汉一代,唐一代,胸中多少汉唐。(历史老师)

(2)春风化雨,枝头花开传教箴;学子怡情,无声朗月颂师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B. 所谓交相问                难:责备

C. 以大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 夫子之                    贤:认为……有才能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B. 第二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D. 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⑵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本来

B.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耻:以……为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二螯

B. 圣人所以为圣                句读不知

C. 皆出于此乎                  爱子,择师而教之

D. 于其身也,耻师焉            入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D.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各句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拘于时    B.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客为何者    D.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人肉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术业有专攻            ②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③吾从而师之            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 两个“攻”相同,两个“师”相同    B. 两个“攻”相同,两个“师”不同

C. 两个“攻”不同,两个“师”相同    D. 两个“攻”不同,两个“师”不同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而学于师      ②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其圣人也远矣      

④小学而      ⑤是故益圣,愚益愚        ⑥吾妻之我者

A. ①⑥/②③/④⑤    B. ①/④⑥/②③/⑤

C. ①⑥/②/③/④⑤    D. ①⑥/②④/③/⑤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不必贤于弟子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闻道有先后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