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杨廉,字方震,丰城人。廉承家学,早以文行称。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三年授南京户科给事中。明年,京师地震,劾用事大臣。五年,以灾异上六事。帝颇纳之。吏部尚书王恕被谗,廉请斥谗邪,无为所惑。母丧,服阕,起任刑科。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报闻。以父老欲便养,复改南京兵科。中贵李广死,得廷臣通贿籍。言官劾贿者,帝欲究而中止。廉率同官力争,竟不纳。已,请申明祀典,谓宋儒周、程、张、朱从祀之位,宜居汉、唐诸儒上。阙里庙,当更立木主。“大成”本乐名,不合谥法。皆不果行。迁南京光禄少卿。

正德初,就改太仆,历顺天府尹。时京军数出,车费动数千金,廉请大兴递运所余银供之。奏免夏税万五千石,虑州县巧取民财,置岁办簿,吏无能为奸。乾清宫灾,极陈时政缺失,疏留中。明年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上疏谏南巡,不报。帝驻南京,命百官戎服朝见。廉不可,乞用常仪,更请谒见太庙,俱报许。世宗即位,就迁尚书。

廉与罗钦顺善,为居敬穷理之学,文必根《六经》,自礼乐、钱谷至星历、算教,具识其本末。学者称“月湖先生”。八疏乞休,至嘉靖二年,赐教、驰驿,给夫廛如制。家居二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少保,文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

B.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

C.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

D.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阕: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

B. 中贵:中,即禁中,指皇宫。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古代也泛指皇帝宠爱的近臣。

C. 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D. 谥: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生前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弘治五年,他因发生灾害变异上疏六件事;乾清宫遭火灾,他极陈时政之失;他要求皇帝追究行贿的人,多次上疏劝阻皇帝南巡。

B. 杨廉重视典制,尊崇宋儒。他请求申明祭祀典制,认为周敦颐等宋儒的陪祀之位应排在汉、唐诸儒之上;认为“大成”是乐的名称,作谥号不符合谥法。

C. 杨廉关心百姓,防范贪官。他奏请用大兴县运送的余银供给军队豁免夏税粮,设“岁办簿”,避免地方官吏对百姓巧取豪夺。

D. 杨廉继承家学,学识丰富。他早年就以文章著称于世,自礼乐、钱粮至天文、历法、算术,都能认识它们的来源流变。学者称他为“月湖先生”。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京军数出,车费动数千金,廉请大兴递运所余银供之。

(2)廉不可,乞用常仪,更请谒见太庙,俱报许。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人们多认为这首诗是伪作。王逸既说其是“屈原之所作”,又说其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他答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的。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使他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羽郊者也。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

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 《渔父》体现了隐者和屈原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独立不迁”,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后身投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的,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因此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反映了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渔父》的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王光美(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妻)晚年负责的幸福工程旨在帮助贫困母亲学习一项技能,以摆脱贫国;近期外媒报道并热议的一件事是,我国女企业家何巧女捐出15亿美元用以保护世 界各地的濒危野生动物;老人白芳礼以蹬三轮车为生,20年间资助大学生300多名,累计拼款35万元;某大型感善晚会,众多明星闪亮登场,事后曝光,有人捐几百万,有人捐2000元。

阅读以上材料,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某大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讨论”,请你以正方队员的身份,针对反方发言拟写一段辩论词。要求:不得改换辩题,立场鲜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5字。

反方发言:网络匿名的危害在于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保护伞,因为这种保护的存在,网络暴力、不实之词会趁机兴起,危及社会文明的建设乃至国家安全,可见,网络匿名是我们社会建设千里大堤上的一个蚁穴。

正方发言: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流感由病毒引起,___________,冬季天气干燥,病毒附着在空气中的粉尘等颗粒物中传播活跃,而且能在零下20摄氏度长期存活。所以,冬季容易流行流感,________________,流感比普通感冒潜伏期长,起病大多急骤,普通感冒的症状多为局部不适,但流感的症状多为全身性的难受。目前,________,流感疫苗最好早接种、每年接种,接种后大约两用即可产生抗体,免疫力可持续一年。

 

中学课文涉及不少闻名遐迩的亭台楼阁,请阅读下面三幅对联,判断它们分别吟咏哪座亭台楼阁,并将名称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杜老乾坤今日眼

范公忧乐昔人心

②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③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精准扶贫异化成“精准填表”“开会脱贫”,导致做政策落实、调查研究、问题化解等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分身乏术。

B. 如何扩大观众群体并改变自身“小众艺术”的形象,是决定芭蕾艺术能否发展壮大的核心问题。

C. 由于加强了环保督查管控,不合规玻纤小厂陆续关停,近期玻纤系列产品供应量紧缺,库存维持低位。

D. 伏尔泰聆听了牛顿的外甥女讲述苹果坠地的故事,通过他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家阿来认为任何好词佳句的存在都有上下文语境,一味寻章摘句,无助于读懂文章完整的意思。

②好友特地从大洋彼岸寄来了一些适合我父亲调理身体的药品,我敬谢不敏,最终只好收下了。

③目前城管、交警力量捉襟见肘,高负荷运作下,城区基础设施维护及路面环境整改问题显得更加严峻。

④小说《刺青时代》描述小拐触碰到哥哥的尸体时,感到“曾经与他肼手胝足的那个身体突然变得如此恐怖如此遥远”。

⑤做大事业的人,绝不应当求田问舍,过分在乎自己的得失,小说主人公石越是深知这一点的。

⑥近日寒潮夹风带雨影响全城,但环卫工人依然牝鸡司晨,清晨五点就开始工作,成为街头一道“橘色”的风景线。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坚持理想、勇于战胜挫折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运用比喻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②。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鲜于子骏,即鲜于侁;范尧夫,即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彝叟,即范纯礼,为范仲淹第三子,范尧夫之弟。三人与司马光皆有交谊。②阕:终,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写春景园林和连绵的春雨,使诗人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 末两句点睛之笔,既表白了高洁的品质,又流露出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

C. “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直到夜半方醒,表达了年老不胜酒力之慨。

D. “卧对”句是说诗人睁眼一看,一轮皓月正对着他的卧处,寂静的夜里满室生辉。

E. “旁观”两句写周边的景色,游目骋怀,近处的山像象群静卧,远处则万籁俱寂。

2.请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特色及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淳熙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论凡陋。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淳熙十三年,出为浙西提举,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时昆山与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调诸河入水者,淤田为天眷所占,道塞,点即奏请浚之,水亦随加,广溉田万余顷。高宗崩,皇太子参决庶务,点迁起居舍人,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终不能夺。

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参侍。”又言:“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宫中燕游之乐,奢侈费,已腾于众口。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

宁宗嗣位,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入讲至晡时不辍,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学不休,奈何止之?”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已而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保,谥文恭。

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办,点曰:“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亦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节选改编自《宋史罗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B. 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面乱萌自消矣/

C. 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面后行疑者/落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D. 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面而乱萌自消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第,科举时代最后一级殿试考选进士,录取时按年龄、德行及成绩排列的等第。

B.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年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嗣位,继承君位。位即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 晡时,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下午三时正至下午五时正,又名日晡、夕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点敢于直谏,不怕犯上。皇帝广求对策,他直言奸邪阿谀之风日甚,议论浅薄,不除此风,难以作为;他还直率批评皇帝临朝应付而心不在公事。

B. 罗点为民兴利,不畏权贵。出任浙西提举期间,他不畏皇室贵戚霸占淤田,上书请求疏浚水道,增加蓄水容量,扩大灌溉面积万余顷。

C. 罗点捍卫国格,不辱使命。他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国丧,拒换金国治丧衣带;面对不用“宝位”一词的诘责,他义正词严加以辩驳。

D. 罗点用心育才,鞠躬尽瘁。他给英国公讲课,中途很少休息;选取一些古代事迹劝诫皇孙,并把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编成《鉴古录》呈送给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

(2)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目前(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为37%,少儿抚养比为226%,老年抚养比14.3%;2005-2015年中国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逐年增加。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过去40年里头,中国GDP总量增长了29倍,人均GDP增长了20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了16倍,这个16倍是由劳动生产率增长16.7倍来支撑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时间长,而且又非常快,它的来源归结为人口红利。经济增长每年9.7%的增长速度最大的部分是资本积累。过去都说是要素的投入,而且是物质资本的投入。但实际上它和我们的人口红利人口结构是有关的。因为你的人口抚养比不断在下降,更多的人是劳动力,这样可以使剩余资本得到积累,变成投资的来源。有了资本来源投资,还要有回报率。因为劳动力无限供给,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是相当高的。至少在2010年之前,理论上推算出来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加入了人口因素之后,我们得到是10%左右。同时我们看到,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了的话,这个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会下降。我们经过了30多年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保证我们城市的劳动力继续增长。

(摘编自中科院副院长蔡眆《怎么把人口红利转变为真实经济增长源泉》)

材料三: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充足低廉的劳动要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曾经源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劳动力供给质量的红利正在逐步形成,由教育普及带来的人口质量的红利开始不断显现,高等教育人数的空前增长正在重塑中国的人口结构。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群体,有利于未来经济增长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颜色《人口红利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材料四: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这是自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来,首次出现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的情况。也就是说,出生人口的下降,其实并非因为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主要是很多夫妇连一孩都没有生育。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我国当前少子化的趋势。

(摘编自新华社1月17日报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呈现人口结构老年状态以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多的过程是老龄化的两大特征。

B. 人口老龄化是个动态过程,突出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失衡,当今中国具有这一特征。

C. 按照国际上通常看法,比照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图,我国早在2002年就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

D. 中科院副院长蔡认为,过去40年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来源可以归结为人口红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资本的积累,极具优势的人口抚养比又使得剩余资本得到积累,从而使资本投资有了来源并能获得高额回报率。

B.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国家重视人口问题,针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及时调整了相应的人口政策。

C. 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的人口在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

D.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表明“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E. 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是2017年比2016年出生人口减少63万,人口出生率为12.43%6.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的主要原因。

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内容,你认为应对我国未来面临的劳动力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斗草

凌鼎年

据地方志记载:斗草之风,娄城历来盛行,乃端午期间的一民间活动。古庙镇有一孩儿王出身的阿埭,自小偏好斗草。他出马斗草,不说百战百胜,至少十斗九赢。

阿埭弱冠之年后,依然放不下他的斗草,每年五月五日,他总要在古庙镇外的娄江边与人斗草,有如设擂,谓之过过斗草瘾。阿埭言明:输者得为之扬名,赢者可罚他做事一桩。

那日,娄城不少女眷也难得到娄江边来郊游踏青。其中有一叫冉云的姑娘见阿埭在玩斗百草之戏,来了兴致,说也来凑趣一斗。阿埭见来一城里姑娘,自然半点不把她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如此娇弱的姑娘与他身经百战的阿埭斗草,非让她连斗连败不可。

谁知冉云姑娘一点不示弱,竟然拔来了一根又粗又老的草茎,那架势,志在必得。踏青之游人见一姑娘家与斗草王阿埭交战,呼啦一下围上了不少人,大家对冉云姑娘手中的草茎喷喷赞之,简直堪称草茎王,也不知她是如何采到的。

阿埭瞄一眼冉云姑娘手中的那根特大号草茎,不以为然地一笑,他故意挑了根又细又短的草茎,仿佛拳击比赛中的重量级与轻量级,完全不成比例。

比赛可说是速战速决,开始阿埭摆出一副我自岿然不动,接受任何挑战的样子。两人的草茎成十字相交状,冉云用劲拉了几次都无法拉断阿埭的草茎。如此三次后,阿埭似乎己很有绅士风度了,他开始反击,只见他以极快的速度用劲一拉,冉云手中那又粗又老的草茎竟然像放在刀刃上似地,齐刷刷地断了。

阿埭的车前草茎都采自穿山,穿山以石为主,车前草要能在穿山生长,非有坚韧的生命力不可,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峭壁上的,经风经雨,且得天地之精华,怎能与娄江边肥沃土地上生长的车前草相比呢,一个富贵相,一个贫苦样,但谁能吃苦,谁能耐劳,还用说吗?

“不服!”冉云姑娘说。“不服?”阿埭一楞。好,不服再斗。“手斗我输了,你敢不敢口斗。冉云咄咄逼人。

口斗就是各自报出各种花草的名目,类似对对子。口斗,阿埭曾与小伙伴们也斗过,但他自知是弱项,可连应战的勇气都没有,那岂不太失面子了,斗就斗,不信这城里姑娘就识得那么多野花野草。

“红梅。”

“青萍。”阿埭张口便来。

“美人蕉。”

阿埭想了想说:“君子兰。”

“车前子。”

“马后炮。”阿埭脱口而出。

人们哄堂大笑。阿埭窘得无地自容。冉云心软,说了个常见的“春风桃李。”阿埭稍动了动脑筋,就答了个“秋雨芭蕉”。冉云见阿埭缓过神来了,抛出一绝的“相思子”。阿埭楞住了。嘴里“相思子相思子”地念著,就是对不出。“回去慢慢想吧,想到了再告诉我”。冉云一笑,飘然而去。

阿埭变了个人似的,一门心思想早点对出相思子,他把他知道的花花草草一个名称一个名称地过滤着,筛选着。有天,他在主庙镇一户人家的后院见到一合欢树,他突然省悟:合欢枝,对,一定是合欢树。相思子对合欢枝,有意思。我要去告诉冉云,我阿埭对出来了,不,还要问问她,这是什么意思?阿埭有些想入非非了。

阿埭想得满好,静静小心苦读一年书,明年端午正式摆擂斗草,引冉云再来复斗,非赢她不可。

第二年端午,阿埭早早来到了娄江边,呼吸着早春的气息,踏着浅浅的青草,他自信:手斗他阿埭可号称打遍娄城无敌手。口斗,经一年闭门苦读,他如今也不怯场。他多么希望冉云姑娘再来与他斗一斗章,可冉云姑娘没有出现。

第三年,冉云姑娘还是没有出现。

以后,每年的端午,阿埭总不由自主地来到娄江边,他也说不清这无望的等待怎么会有如此的诱惑力。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据史书记载,娄城历来盛行斗草之风,是端午期间的一项民间游戏,可惜现在已难觅其踪,作者稍稍流露出一种文化缺失的遗憾之情。

B. 见阿埭被自己“捉弄”,冉云心软了,可不一会又抛出“别有用心”的“相思子”。这一情节准确、细腻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冉云微妙的少女春心。

C. 小说以“斗草”为线索展开情节,一咏三叹,将一对少男少女的斗草之乐缓缓展开成出爱情戏,而且是一出略带悲剧色彩的爱情戏。

D. 小说语言通俗朴实又文白相间,带有娄城方言色彩,读起来有一种山村之风,令人感到亲切自然。小说风格婉约含蓄,善于体察细微人性。

2.简析故事结尾的艺术感染力。

3.文章以“斗草”为题,但斗的又似乎不尽然“草”,请分析其潜藏之“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城市居民的邻里关系正在渐渐淡化。邻居之间感情出现隔阂甚至变得冷漠无情,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症”日益蔓延——虽隔一墙却遙似千里,相邻多年却互不相识,这家争吵打闹那家却置若罔闻,楼上楼下为浇花滴水打得头破血流……人与人之间似有一种隔世之感。

请以“隔壁人家”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士也罔极,二三德      信誓旦旦,不思

B. 步余马兰皋兮          因击沛公

C. 君家妇难              阿母汝求

D. 解忧?唯有杜康      慨当慷,忧思难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下列各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芳菲菲其弥章        岁亦莫止

B. 箱帘六七十          犹可说也

C. 匪来贸丝            蒲苇纫如丝

D. 屈心而抑志兮        登即相许和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知我哀      莫:没有人     车帷裳          渐:渐渐

B. 家来贵门    谢:谢绝       何方圜之能兮    周:合

C. 其黄而      陨:落         同心而离居          同心:感情深厚

D. 对酒歌      当:应当       规矩而改错        偭:违背

 

下列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下九:指农历每月初九,在汉代,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六合:指年、月、日的天干和地支都相适合。

D.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床:古代坐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B. 在风景优美但交通不便的山区搞开发,最大的难处在于既要改善和解决人们当下的实际困难,又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C. 我们必须认识到:高昂的学费,不仅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也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D. 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从中受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特朗普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和经得起推敲的施政纲领,却凭着各种争议敏感事件的抨击而获得许多民众支持,最终当选美国总统。

B. 虽然虚拟现实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不久的将来,它的发展对于游戏、社交抑或是其他领域,一定会是一种新的平台。

C.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是勿庸置疑的,但仅从这一点就匆忙得出“中国制造”前景堪忧的结论,未免有些简单和片面。

D. 在主流娱乐电影的话语背景下,同样作为文化工业产品,内地著名导演张艺谋与香港喜剧导演周星驰基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①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够促进食客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饭店的收入

②经过我国航天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科研攻关,负载着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踏上了38万公里奔月的漫长之旅。

③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引起很多人的质疑与慨叹,也引来了世界范围的口诛笔伐。

④伴随着“双十一”期间“系统崩溃”“断货”“爆仓”“滞留”等新闻的不断传出,鸿星尔克的处理能力让人另眼相看。

⑤今年的元宵晩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⑥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

A. ①②⑤    B. ③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老师在住进医院的两个多月里,每天都在计日程功,认为自己很快就能回到三尺讲台,可往往事与愿违,病情没有如期好转。

B. 改革开放的历程,从历史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许多亲身经历这场社会变革的人们来说,感觉是漫长而深刻的。

C.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宏观把握,还要具体而微,在细节处深入分析,才能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D. 月假归来,小李在津津乐道地描述着自己这几天的传奇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欢笑。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第一次分别时,用蒲苇、磐石比喻忠贞爱情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 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之心。

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 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 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 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 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生徒众多。他与尹焞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B. 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任用。

C. 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D. 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上议。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立刻驳回了诏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她的油灯至今依旧通明

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尔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父母都有着贵族血统,拥有两处庄园。她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教育。她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的。

家园里一片繁荣,家园外却是满目凋敝。她在当主妇、文学家、护士三者之中,毅然选择了当护士。然而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为此,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最让她母亲不满的,是她无意于婚姻。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展示出了自己冲破成规的勇敢的一面。

1854年,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英军的医护条件非常差,伤员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立即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在斯库塔里,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救护工作之中。每当夜幕降临,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4英里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战争结束时,人们甚至将她描绘为手执油灯与柳叶刀的不列颠尼亚女神。

1860年,南丁格尔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她对医院管理、部队卫生保健、护士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世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她一生培训护士1000多人,撰写了大量报告和论著,主要著作《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她的“担负保护人们健康的职责以及护理病人使其处于最佳状态”的护理理念,传遍世界。每所护士学校都以她的事迹为授课内容。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学校以南丁格尔的生日为国际护士节,世界各地举行纪念活动,以此纪念这位英国护理学先驱、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治病救人工作。

在此,给护士们重提当年读书期间日日口诵心惟的南丁格尔誓言: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大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

材料二

历史的记忆与遗忘

对今天正在欢庆护士节的人们来说,南丁格尔这个名字无疑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便不可原谅。

然而进入21世纪,一些不算友善的词汇开始与她的名字一同出现在传媒上。2001年BBC的纪录片《弗洛伦斯·南丁格尔:铁姑娘》将她描述成“擅长操纵他人、神经质的、压抑的女人。”片中声称正是因为她“才让成百上千的士兵无辜死去”。而在2008年,BBC的纪录片《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抛出观点:“对她照管下数以千计的人们而言,这位圣洁的护士是死亡之吻。”另一部学术著作《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复仇天使》的作者斯莫尔摘引的斯库塔里医院史料,颇有说服力地表明,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里,南丁格尔掌管的那座军医院虽然僻处后方,死亡率却不降反升,长期高居榜首,甚至连并未受伤的病人也大量死亡——在此期间,南丁格尔听信旁人误导,认为这是士兵缺乏营养所致。尽管她的学识远优于多数政界人物,在公共卫生知识上却依然有所欠缺。

19世纪50~80年代,南丁格尔的注意力转向了英属印度的农村卫生状况。其间,她坚定地主张,危害印度无数民众健康的霍乱不是一种传染病,因此不需要浪费公共资金对它进一步开展研究,也不需要施行隔离检疫程序以控制它的蔓延。她在科学认识上的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霍乱的现代实验研究的发展。此后数十年里,霍乱梦魇般缠绕着印度,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对这位极富道德感与责任感的女性而言,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黯局。

对撰写历史来说,遗忘和记忆同样重要,而记忆和后续的书写是有选择性的,它像一束细细的光线,亮的一小片场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光束以外的广大世界,却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保持着沉默。

我们能够了解的历史事实,不是过去的全貌,而是在或长或短的时光中幸存下来的碎片。在这个“筛选”中,种种互相竞争的力量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最终将“曾经发生的历史”一点点塑造成“我们眼里的历史”。对南丁格尔突破时代局限做到了的事情,敬佩而激赏;对她由于时代局限没能做到的事情,批评却体谅——这就是近200年后,我们对这位“提灯女士”或“复仇天使”比较公允的理解。

1.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丁格尔家境优裕,出身高贵,但她突破家庭、时代的局限,义无反顾地从事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护理工作,值得“敬佩而激赏”。

B. 南丁格尔手执油灯的光辉形象近两个世纪来定格在众多人心里,这一形象产生了广泛的效应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广大的护士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C. 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来看,材料一所描述的南丁格尔只是时光中幸存下来的碎片,“我们眼里”的南丁格尔是种种力量竞争的结果。

D. 材料二无意诋毁南丁格尔这个伟大的女性,意在告诫人们要拓宽视野,更多地关注被历史遗忘或筛掉的部分,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简要回答为什么对护士来讲“南丁格尔这个名字无疑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便不可原谅”?

3.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光束以外的广大世界,却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保持着沉默”一句的含意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见明

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心里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个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人那山那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 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 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惶恐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 小说情节简单,没有设置矛盾冲突,而是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王昭君

【唐】李商隐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1.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为掌书记,得待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注:困顿,不顺利)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句子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才及弱冠                弱冠:男子20岁

B. 深礼之                    礼:礼节。

C. 辟为掌书记                辟:征召

D. 宗闵党大薄之              薄:轻视,看不起

2.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B.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C.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D.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 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功名,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又以文章拜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 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干事,两方面有仇,故李商隐被双方看不起,一生仕途坎坷。

D. 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仗,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指点,从这时起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