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 年4 月20 日19 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此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等功能。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天舟一号”将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 年4 月21日)

材料二

“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而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2016 年9 月15 日,“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一系列空间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实拖阶段。

为了对空间实验室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支持,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货物补给。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中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的3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旨在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3.35 米直径的货物舱和2.8 米直径的推进舱组成。货物舱用于装载货物,而推进舱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推进舱两倒各有一翼太阳能帆板(共三板),后部安装了4 台变轨用主发动机。此外飞船还安装了24 台姿控发动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全长10.6 米,最大直径3.35 米,质量13吨,最大上行货物运载量约6.5吨。无论是直径、质量还是运载能力,“天舟一号”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约为6.5 吨,高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研制的进步号M 型(2.5 吨)以及日本航空研究亓发机构的H -Ⅱ运载飞船(6.0 吨),低于欧洲空间局的自动运载飞船(7.6 吨)。下行运载能力约为6.0 吨。载荷比即运载货物的质量与货运飞船船体本身的质量之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载荷比高选48%,高于日欧的货运飞船。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

材料四

2017 年7 月2日晚,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消息一经披露,人们不禁扼腕痛惜。

航天试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总是与高风险为伴,可谓“刀尖上的舞蹈”。每每遇到瓶颈和挫折,航天人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会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只有不惧失败、跌倒后重新爬起、继续砥砺前行的人,才能摘得世界科技高峰上的明珠。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评论员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周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的实施阶段。

B.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官一号”的技术研发,足中国首个货运飞船。

C.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用于装载货物的货物舱和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的推进舱两部分组成。

D.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只运货不运人,因为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航天足高风险事业,航天人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献卅宝贵的生命。在失败中砥砺前行,方可登顶世界科技之巅。

B. 运载“天舟一号”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火箭今年4 月20 日发射成功,长征五号遥二火箭今年7月2日发射失利。

C. 推进剂补加技术等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需要突破并验证的关键技术。

D. 如果能及时补给推进剂、空气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就能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E. “天舟一号”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介于日本H-Ⅱ运载飞船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进步号M 型运载飞船之间。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及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车马炮

丁肃清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凸显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B. 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 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 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2.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事:当某人接受某项任务时,往往会说:“试试看。”

诚然,试试看,并不等于成功在握,但是,不敢试或者不去试却绝对预示着成功无望。因为无论多么可喜的成功,第一步往往踏在“试试看”的跳板上。

事实上,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人生体验,譬如:你曾勇敢地跨越一条宽阔的壕沟;你曾尝试着解开了一道复杂的方程;或者你曾试着完成一项棘手的工作……可以说,我们正是从“试试看”起步,尔后一路风尘,跨越人生的山峰沟壑,来到青青的芳草地。

请以“试试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清华大学有关自主招生调查统计表.然后回答问题。

1.根据图表内容,得出结论。(不超过26字)

2.针对自主招生的现状,提出一条具休的建设性意见。

 

下列对巴金的《家》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家》重点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抑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B. 《家》中,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C. 《家》中,觉新和二弟觉民、三弟觉慧共同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

D. 巴金的《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的真挚的爱。

E. 《家》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抒情色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多样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增强了作品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B. 临别时,他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我:我很感动,决心一定要好好惠存。

C. 喝过两盏茶后,他笑着问道:“赵大众深夜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D. 于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给他打个电话。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契诃夫不仅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也是现代戏剧的开创者,今年是契诃夫110周年纪念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契诃夫戏剧全集》。

B. 倭蝗,一种生活在1800万至2000万年前、大小相当于玫瑰花刺,主要以苔藓、藻类和真菌为食,这个物种非常不可思议。

C. 安生世界名校英才遴选暨培育工程是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的一个项目,目的是旨在为中国普通高中生提供一个可以申请国际顶尖名校入学资格的平台。

D.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传播速度很快,被感染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痛、腹泻,最后是体内大出血。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②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公安人员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的巢穴。

③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曾几何时,女性只能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哪里有自己的人权和自由?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几年前,大家还对互联网音乐嗤之以鼻,认为“网络歌曲”就是口水歌的代名词。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重要阵地。

A. ②⑤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注]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上国:指京城。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 “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 “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 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 “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日:“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文中指古代经典。有时特指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等。

B. 通籍,文中指记名于门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挂在宫门外,可以进出官门。

C. 朕,文中为皇帝自称。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或有身份的官员专用的自称。

D. 幸同州,文中指皇帝到同州。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写进《孝义传》。

B. 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受到武帝嘉奖,令他奏报不利于时政的大小事。

C. 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 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从小立志做一名谏官,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奉皇帝的命令编纂《谏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 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

C. 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

D. 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

E. 文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以及侧面描写手法,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2.文中提到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结合文本,说明“人文情怀”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 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只有一束鲜花

张 炜

    “民兵”,这是我小时候最害怕的两个字。我们全家人都在他们的盯视之下,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事,连走路都轻轻的。父亲平时要被喊到离我们家五六华里的一个小村去做活,因为他没有资格在园艺场做工。父亲如果早一年回来,我上学的事肯定会化为泡影。

    上学前,妈妈和外祖母一遍遍叮嘱我:千万要听话啊——听各种人的话,无论是谁都不要招惹啊。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是我必须记住的,即在外面千万不能提到父亲。就这样,我心里装着一大堆禁忌,战战兢兢背上了书包。

    可能因为我太沉默了吧,从第一天开始,学校里的人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我。我每时每刻都是拘谨的,尽管我总是想法遮掩它。

    从学校出来,一个人踏上那条灌木丛中的小路时,我才重新变成了自己。值得庆幸的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同学和老师知道我们家的详细情况,但我想校长可能知道,因为他的镜片后面有一双好奇的、诡秘的眼睛,我于是像躲避灾难一样躲避着他。

    就在那些日子里,我发现了一个奥秘:校园里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孤单。我敢肯定,这个人大概也像我一样,暗暗压着一个可怕的心事。这不仅是当时,以至于后来一生,我都会从人群中发现那些真正的孤单者。

    她就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来这所学校已经一年多了,她与所有老师都不一样,我觉得她在用那温柔的眼睛抚慰着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她的目光投向我的时候,目光中竟然没有歧视,也没有怜悯,而仅仅是一份温煦、一种滚烫烫的东西。

    当时离学校十几里外有一处小煤矿,每到了秋末全班就要去山上捡煤,以供冬天取暖用。因为雨水可以把泥中的煤块冲洗出来,所以越是下雨就越要爬到山上。大家都穿了雨衣,可是“黑子”几个故意不穿,故意溅上满身满脸的黑泥,像恶鬼一样吆吆喝喝。我好不容易才捡到的煤块,一转眼就被他们偷走了。有一次“黑子”走过来,狞笑着看我一会儿,然后猛地喊了一句父亲的名字。雨水像鞭子一样抽打我的脸。我吐出了流进口中的雨水,攥紧了拳头。“黑子”跳到一边,接着往前一拱,把我撞倒在斜坡上。坡很陡,我全力攀住一块石头。这时几个人一齐踢旁边盛煤的篮子、踢我的手。我和辛辛苦苦捡到的煤块一起,顺着陡坡一直滚落下去。

    我的头上、手上、全身上下都被尖尖的石棱割破撞伤,雨衣撕得稀烂。我满脸满身除了黑泥就是渗出的血,雨水又把血水涂开来……有几个同学吓坏了,他们一嚷,班主任老师也跑过来,他只听“黑子”几个说话,然后转脸向我怒吼。我什么也听不清,只任雨水抽打我的脸。

    正在我发木的时候,有一只手扶住了我:音乐老师!她无声无响地把我揽到一边,蹲下,用手绢擦去我身上脸上的血迹,牵着我走开……

    她领我直接去了场部医务室。我的伤口被药水洗过,又包扎起来。场医与她说了什么,我都没有听清。离收工还有一段时间,她领我去了宿舍。

    我今生第一次来老师的住处:天啊,原来是如此整洁的一间小屋,我大概再也看不到比这更干净的地方了。一张小床、一个书架,还有一张不大的办公桌——我特别注意到桌旁有一架风琴;床上的被子叠得整齐极了,上面用白色的布罩罩住。屋里有阵阵香味儿:水瓶中插了一大束金黄色的花……

    她要把我衣服上的泥浆洗掉、烘干,我只得在这儿耐心地等下去。天黑了,她打来饭让我一起吃。这是我一生中所能记起的最好的一餐饭。我的目光长时间落在了那一大束花上……我想起我们家东篱下也有一丛金黄色的菊花。

    第二天上学,我折下最大最好的几枝,小心地藏在书包里。我比平时更早地来到了学校……她看到那一大束菊花,眼睛里立刻欢快地跳动了一下。

后来的日子我就像有了一个新的任务:把带着露珠的鲜花折下来,我用硬纸壳护住它们,这样装到书包里就不会弄坏。如果上课前没有找到老师,我就得小心地藏好。我看到她急匆匆往办公室走去了——她如果在课间休息时回宿舍就好了,那时我就可以把花儿交给她。我倚在门框上,咬着嘴唇等待。第一节课下课了,她没有返回,我只好等第二节课。我知道,我的老师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大蓬颤颤的、香气四溢的鲜花,鲜花美得和她一样,比起我无尽的感激,这只是一份微薄的礼物。我一无所有,我只有一大束鲜花。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因为父亲是“民兵”,我们全家人都在他们的盯视之下,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事,父亲也没有资格在园艺场做工。

B. 因为从校长镜片后面好奇的、诡秘的眼睛可以看出校长知道我们家的详细情况,我于是像躲避灾难一样躲避着他。

C. 有一次“黑子”走过来,狞笑着看我一会儿,然后猛地喊了一句父亲的名字,从这里可以看出,黑子可能知道我们家的详细情况。

D. 文章详细地叙写了捡煤事件,这个事件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学校中的“我”具有怎样的特征?为什么会这样?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的“丽”多取此义。如《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此“丽”即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固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丽美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易经》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驰骤扬厉的生命精神的艺术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的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中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

(节选自胡碟《古典美学范畴中的“丽”》,2011年12月版)

1.下列关于“丽”的内涵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丽"的美学内涵包括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三个层面。

B. "丽"的美学内涵早已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其范畴也一直处于较高位置。

C. 从生命之丽到情思之丽,再到文辞之丽,是"丽"由内向外表现的一个过程。

D. "丽"其实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的感性显现。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心中的生命之"丽",是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

B. 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现为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C. 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等句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

D. 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最打动人的并不是它所用的艳美文辞,也并非它所写的真假人情,而是它高扬人性的觉醒。

B. 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所以,在建构自己的生命世界时是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忘。

C. 我们倡导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之意义,是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所展现的景象相符合的。

D. "丽"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由此得知,可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那就是"自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诗句,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内容表明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一些不同看法,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请用反问句的形式简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超过 50 字)

孔子说,父母死要守孝三年。《弟子规》:“丧三年,长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有的同学对传统中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说,守孝时间三年,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不吃肉,缺营养,太迂了。(《弟子规》解说:失去亲人,我们应守孝三年,并时常悲痛呜咽,三年中我们不要离开亲人过世的地方,并要戒掉酒肉。丧事我们要按礼操办,祭祀的时候一定要真诚)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开发海洋油气资源,要寻找何处有油,①__________ 。物探船就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先锋,它使用的方法就是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油气聚集在地层深处,看不见,摸不着,② ____。我国目前使用的是二维物探船,随着油气开发向深海迈进,③____ ,专家正在研制新一代的三维物探船。

 

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在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下,绵阳警方经过努力,一个涉及全国31个省市的专业盗骗汽车团伙被成功打掉,挽回经济损失9814万元。

B. 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C. 21名来自重庆市綦江区的留守儿童近日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踏上列车,前往广西柳州探亲,与期盼已久的家人团圆。

D. 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②洛宁县城关镇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河洛大鼓传人孙克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④沈德符非常反对历史造假,他说,如果研究历史的人在写历史时,十分史实仅说对了一二,这样的史家,罪不容诛

⑤他们是中国最务实的一群人,用商业推动社会进步,是最直接的一条路径,对这些企业家不可用诛心之论,向其泼污水。

⑥人与人交往,应该说话算话,说了的话 ,许了的承诺,都要算数 ,不能说了又不做,“忽悠”别人,应该一言九鼎

A. ①④⑤    B. ②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③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可以引用《劝学》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恶劣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以在《孟子二章》中,孟子感慨道:“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緌”是古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②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④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有象征之义。而《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也有象征意味。

B.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指显贵的身份地位。

C. 《在狱咏蝉》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

D.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牢骚人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E. 这两首诗虽都有寄托,但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玄暐,博陵安平人,本名晔,武后时,有所,改焉。少以学行称,叔父秘书少监行功器之。举明经,为高陵主簿。居父丧尽礼。庐有燕,更果共乳。母卢,有贤操,常戒玄暐曰:“吾闻姨兄辛玄驭云子姓仕宦有言其贫窭不自存此善也若赀货盈衍恶也吾尝以为确论比见亲表仕者务多财以奉亲,而亲不究所从来。必出于禄禀则善,如其不然,何异盗乎?若今为吏,不能忠清,无以戴天履地。宜识吾意。”故玄肆所守以清白名。母亡,哀毁,甘露降庭树。

后以库部员外郎累迁风阁舍人。长安元年,为天官侍郎,当公介然,不受私谒,执政忌之,改文昌左丞。不逾月,武后曰:“卿向改职,乃闻令史设斋相庆,此欲肆其贪耳,卿为朕还旧官。”乃复天官侍郎,厚赐彩物。三年,授鸾台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迁风阁侍郎。先是,酷吏诬籍数百家,玄暐开陈其枉,后感悟,皆为原洗。宋璟劾张昌宗不轨事,玄暐颇助璟。及有司正昌宗罪,而玄暐弟昪为司刑少卿,执论大辟。兄弟守正如此。

后久疾,宰相不召见者累月。及少闲,玄暐奏言:“皇太子、相王皆仁明孝友,宜倚医药,不宜引异姓出入禁闼。”后慰纳。以诛二张功为中书令、博陵郡公。后迁上阳宫,顾玄暐曰:“诸臣选皆因人,而玄暐我所擢,何至是?”对曰:“此正所以报陛下也。”俄拜博陵郡王,罢政事,册其妻为妃,赐实封五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知都督事。会贬,又流古州。道病卒,年六十九,曰文献。

玄肆三世不异居,家人怡怡如也。贫富郊墅,群从皆自远会食,无它爨,与昪尤友爱。族人贫孤者,抚养教励。后虽秉权,而子弟仕进不使逾常资,当时称重。少颇属辞,晚以非己长,不复构思,专意经术。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闻姨兄辛玄驭云/子姓仕宦有言/其贫窭不自存此/善也/若赀货盈衍/恶也/吾尝以为确论

B. 吾闻姨兄辛玄驭云/子姓仕宦/有言其贫窭不自存/此善也/若赀货盈衍/恶也/吾尝以为确论

C. 吾闻姨兄辛玄驭云/子姓仕宦/有言其贫窭/不自存此善也/若赀货盈衍恶也/吾尝以为确论

D. 吾闻姨兄辛玄驭云/子姓仕宦有言/其贫窭不自存/此善也/若赀货盈衍/恶也/吾尝以为确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避”是“避讳”的意思。避讳指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一般取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笔画。

B. 明经,意为通晓经术。汉代以明经作为选举官员的科目,隋炀帝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因隋制,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科,宋神宗时明经废除。

C. “拜”为授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除、授、擢、摄等。

D. 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有官谥、私谥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玄暐年轻时以学行著称,深受叔父器重。考中明经科,历任库部员外郎、凤阁舍人、天官侍郎等官职,进封博陵郡王,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被流放古州,在途中病逝。

B. 原先酷吏登记了几百家的名字,准备诬陷他们,崔玄暐陈述他们的冤枉,武后有所感悟,都为他们昭雪。

C. 崔玄暐在担任天官侍郎一职时,因为他对待公事讲原则,不接受私事谒见请托,所以宰相忌恨他,他改任为文昌左丞。

D. 崔玄暐的家里人相处得十分和睦,他们住在郊外草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从表亲戚们都由远处会集到这里就餐,不分灶做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见亲表仕者务多财以奉亲,而亲不究所从来。必出于禄禀则善,如其不然,何异盗乎?

(2)族人贫孤者,抚养教励。后虽秉权,而子弟仕进不使逾常资,当时称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悟九华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

②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鵑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剥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情。如有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描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如女。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这个道场要多少钱?”“少说也得有几十万。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我说:“看样子你是在家的居士吧。”她说才入佛门,知之不多。问及身上的尼姑黑袍,她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单脱壳。这有点像学校里统一制作校服,是规矩但也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上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28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大做道场,问及价目,曰每场20万元。庙门前空地上几个石匠正在叮叮当当地刻功德牌。

④我们缓缓下山,走几步就会碰到扛着木头或担着砖瓦的山民,这些苦力不时停下来将木料拄地,擦着汗水。但是他们不肯静下来休息,而是向每一个擦身而过的游客仲出手:“菩萨保佑,行个好,给个茶水钱。钱给了修庙人比买了香火还灵。”这种层层的堵截使人大为扫兴。我立即想起在印度访问时的情景,回国后愤而写了一篇《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想不到今天在国内的圣地名山又重陷那时的窘境。

⑤下山后又接着看了地藏王殿,这是九华山的主供菩萨,殿内经声嗡嗡,木鱼声声。门口有一位边吃饭边当值的小僧,我问这里可做道场,他翻我一眼说:“这是地藏王亲自住的地方,怎么会不做?”很怪我的无知。问及价码,700元到20万元不等。下山时我们从九华街穿过,路过两间储蓄所,见柜上都有和尚在存钱。中午吃饭时我心里总是不悦。我突然感到昨天在山頂所陶醉的一湾山树,一湾翠竹,竟是一湾欲海。在薄暮时分于茂林修竹间所用心体会的淙淙细泉,原来都向着这个大海流了过来。

⑥午饭后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下山。车到山口,闪过一湾翠竹和一棵枝叶如冠遮着半天的大树。树下露出了一座黄墙青瓦的古寺。这也是一座上了九华名刹榜的大庙,叫甘露寺,同时也是九华山佛学院。肃穆之象不由我驻车凭吊。正当中午,僧人午休,整座大庙寂然如灭,使人顿生忽入空门之感。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纱缈自燃,几排坐禅的蒲团静列成行。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右侧为饭堂,十数排桌凳,原木原色,古拙简朴。桌上每隔二尺之远反扣两个碗,清洁照人。墙上有许多戒条都是当思一餐不易,一粒难得之语。饭厅之侧有平台,上植花木,红花绿叶。我们这样穿堂入室在大庙中随意行走,偶遇一二僧人也目不斜视,既不怕我们为偷为盗,也不把我们喜作上门的财神,心情比在山上时愉悦多了。

⑦从庙里出来继续下山,车子弯过一弯又一弯,峰峦叠翠,竹影绵绵。我想九华也可以说是一本令人参悟的哲学书。

(选自《梁衡散文选读》,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这篇文章取材平实中见深刻,别具慧眼,针砭时扌弊,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这篇文章以“感悟九华”为中心展开,按照游览的顺序来依次写自己的感悟,层次明晰。

C. 作者在文末记叙了自己在甘露寺游览的见闻,把甘露寺与前面的游览经历作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名山名寺应能让人静心感受它的自然山水之美,应保留它原有的肃穆、庄重和古朴的特点。

D. 本文叙事、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叙事充满理性、冷静客观:情感丰富,有感染力;说理精辟,切中时弊。

2.本文意蕴丰富,试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在薄暮时分于茂林修竹间所用心体会的淙淙细泉,原来都向着这个大海流了过来。

3.梁衡散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马云创建了阿里巴巴,也给无数创业者以机会,他曾说:创业者最重要的是非常喜欢自己做的这件事情,因为太爱这件事情而去做,而不是因为别人一句话,灵机一动就去做。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近几十年来,_____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______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______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______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________,则芥为之舟,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庄周《逍遥游》)

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⑷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杜牧《泊秦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下列对文中“微跛的孩子”这个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他是三十个来吊唁的小学生中的一个,本该回家或者在街头玩耍的他,却结伴迢迢来到这里吊唁鲁迅先生。

B. 他衣服褴褛、腿下微跛,一拐一拐地一直到了灵前,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让我疑惑他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

C. 他放下画册,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表达了他对鲁迅先生发自心底的无限敬慕之情。

D. 他吊唁时的敬慕与笃诚一如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我”,勾起了“我”对当年往事的回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作者曾见过三位死人,与鲁迅先生并提的是孙中山先生和自己的母亲,可见鲁迅先生对作者的意义非凡。

B. 当年“我”放下玩具,走了好长一段路去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正如“微跛的孩子”夹着画册和石板结伴迢迢来祭悼鲁迅先生。

C. 作者用大段笔墨详细描写来祭悼鲁迅先生的数千个成年人,是为下文详细描写“微跛的孩子”张本。

D. 瞻仰孙中山先生的归途中,很多不同身份、不同政党的人都在发传单,可见孙先生的社会影响之大。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先生连鞠七个躬,“我”对他由忍不住想笑转变为崇敬。

B. 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这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 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前来吊唁的人物众多,作者不能一一熟识。

E. 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4.题目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 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出:超出。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阿谀奉承。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论证从师必要性的一项是                             (  )

A.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中心论题,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B.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D. 将“从师而问”的“古之圣人”与“耻学于师”的“今之众人”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与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③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 ①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既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又能唤起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起到暗示和过渡的作用。

B. ②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正如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女子也不要沉溺于爱情。

C. ③男子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则无法解脱;语气坚定不移,流露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深切依恋,无法自拔。

D. 整个章节都是议论性的语句,暂时中断了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他们的感情并不能永远如叶之“沃若”。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