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牧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2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02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小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年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 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尝试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C. 《中国诗词大会》使得大多数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其热播有着时代背景,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D.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应该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使之成为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 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 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 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重

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 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 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2.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请对文末画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地图

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左传》中记载楚庄王“问鼎”,其实就有了问天下的含义在内了。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见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约2 400年)的地图,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1986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则体现了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和标准。地图线条清晰,用墨线绘制于四块松木板的两面,是对当时地区水系的一个总体描述。符号的出现突显出这张地图的珍贵价值,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地理要素均使用地图符号标出,这不但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可读性,也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

随着地图测量技术和绘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图的学术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以及其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但随着西晋灭亡,地图集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万幸的是,“制图六体”等制图理论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于裴秀。他通过缩编《天下大图》,完成了《地形方丈图》。“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在藏于西安碑林的宋代石刻《禹迹图》上,“计里画方”的制图技术清晰可见。图上有“计里画方”的格网形式和“每方折地百里”的详细记注。《禹迹图》的轮廓已经与今天所绘制的现代地图十分相近。

受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以及“计里画方”方法广泛运用的促进,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冯博、蹇菀林,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古地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地图起源于古代先民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的简单粗糙但承载延续文明使命的表达先民内心世界的图画。

B. 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虽有独特的脉络方向,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在当今还能看到的早期古地图特别少,也不完整。

C. 虽然一些中国古地图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古籍的记载发现一些早期古地图的印记等。

D. 探寻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脉络时不能忽略了裴秀,他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计里画方”制图法等,并且绘制有地图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相传大禹铸九鼎,把各地山川、物产等铸在上面,这种地图现在看来十分简略,但在当时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的。

B. 通过阅读古籍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古地图缺乏形象性,文字描述越详尽就越无法全部展现地图,当然出土的古地图还是能让我们见证地图的发展过程。

C. 中国古地图的发展有独特的脉络,早期古地图比较简略,比例尺绘制法的出现则使古地图设计规范起来,而地图符号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的一大进步。

D. 地图测量与绘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地图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裴秀的制图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使中国地图绘制到唐宋时达到一个高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北省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地图,比古罗马最早的地图还早600年,是我国最早使用比例尺绘制的地图。

B. 《放马滩地图》是能够体现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的一幅地图,它线条清晰,符号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地图的内容以及可读性等。

C. 目前所知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不过由绘制此地图集而总结出来的“制图六体”理论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D. 裴秀缩编完成的《地形方丈图》和藏于西安的宋代石刻《禹迹图》都使用了“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禹迹图》的轮廓已和现代地图很接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今是一个崇尚快速的时代,“快”无处不在,快递、高铁、快餐、秒杀,“快”使经济快速发展,潮流快步翻新,今天的社会呈现出全然不同以往的面貌。

而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风景极美的大路,路边有一块标志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劝告人们放慢脚步欣赏美景。

请结合材料内容表明你的态度及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语文教材推荐给学生阅读的的部分书目:《红楼梦》《谈美》《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论语》《哈姆雷特》《家》《三国演义》《老人与海》《唐吉坷德》。

材料二:以下是网络评选的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三体》《他的国》《狼图腾》《平凡的世界》《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外加一两个楔子。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一唱到底,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B.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戏曲家,著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拜月亭》等作品,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C. 李清照的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她的词以南渡为限,南渡前词作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多写国愁家恨,词风凄恻哀婉。

D.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朱丽叶》,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按照住建部要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将进一步推进,到2020年至少需1000个左右具有休闲旅游、传统文化等特色的小镇。

B. 近年来,我国共享经济创新活跃,发展迅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但也存在着征信系统不完善、制度不适应、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C.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不断面世。

D. 2017“华为.宿州云产业合作高峰论坛”将围绕“云聚产业·数赢未来”为主题,探讨2017年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蓝图。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上英语兴趣班,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 为了适应快节奏时代的要求,我们写作时应删除无关的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简练为文”的高水准。

C. 很多人对古典诗词虽有情怀却只能高山仰止,《中国诗词大会》正好带动全民进行一场古典诗词之旅,汲取知识,涵养心灵。

D. 2017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还是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市的火爆让金融市场难以望其项背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qiān)   结(zhèng)    寒喧   古陌荒阡

B. 怨(mái)    害(qiāng)  国萃   冠冕堂皇

C. 首(xiāo)   凝(yē)     炫耀   混淆是非

D. 贼(máo)   予(gěi)    尸骸   残羹冷灸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差一分钱

葛取兵

父亲一定有心事。

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下列各项中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心结”之重,同时也为下文写父亲报恩的行为做了铺垫。

B. 小说写父亲的病情和“我们”一家的慌乱担忧,与父亲的冷静形成对比,衬托了父亲找人的坚定,体现了父亲感恩的品质。

C. 为了解开心结,父亲做了很多努力,甚至亲自回到老家的小镇,就是为了找到当年的老师和给他一分钱的妇女,当面感谢。

D. 老师让“我”买烟,却故意少给一分钱,是想要让“我”和同学们明白,考试就和买东西一样,一分也不能少,诱发我们用功学习。

E. 小说使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情感,使故事更真实可感。本文通篇使用顺序方式,使故事展开条理更清晰,情节更加完整。

2.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句子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以‘‘差一分钱”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父亲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开了心结?对于这种做法,你怎么看?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先描述秋风吹起,再以比较的方式形象地表现词人销魂散文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认为此次北伐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会导致像刘义隆当年“__________________”一样的结果。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词人生动细腻地写出一对情人分别时泪眼朦胧,伤心失魄之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5)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向门客解释之所以躲避廉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释]①宋高宗时,叶梦得任健康知府,曾成功地阻止过金兵渡淮入侵。本词是他晚年隐居后的作品,当时王朝已南渡八年之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亭建在山峰的绝顶之上,远观隐隐约约、似有似无,但词人处在“千峰之上”却毫不畏惧,依然谈笑自若。

B. “与谁同赏”,意思是没有谁与之同赏,細词人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夫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

C. “横”与“万里”相应,正因为中原万里辽阔,所以绵长江水的‘‘酿”给人一种“横”在眼前的感觉。

D. 词人登高远眺,“谈笑”、“与谁同赏”、“空惆怅”等词句体现出词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E.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词人触景生情,由景而情,过渡自然流畅。

2.这首词的下片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人,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世孙也。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帝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在癸亥三月壬寅夜生。及长,熊杰有大度,风骨奇伟。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晋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帝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牢之子敬宣疑帝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 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釐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至是,会稽余姚虞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帝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元熙元年正月,晋帝诏帝入辅,又申前令,进公爵为王。二年正月,帝表让殊礼。甲寅,晋帝禅位于宋。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 : “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 本所甘心。”

五月,上疾甚,召太子,诫之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会稽、江州处之。”又为手诏曰:“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癸亥,上崩于西殿,时年六十。群臣上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

微时躬耕于丹徒,及受命,耨耜之具颇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及文帝幸旧宫,见而问焉,左右以实对,文帝色惭。有近侍进曰:“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土木,陛下不睹列圣之遗物,何以知稼穑之艰难,何以知先帝之至德乎。”及孝武大明中,侍中袁凯盛称上俭素之德,孝武不答,独曰:“田舍公得此,已为过矣。”故能光有天下,克成大业,盛矣哉。

(节选自《南史·宋高祖本纪》)

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B. 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C. 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D. 有司草诏既成/请书之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癸亥,是干支纪年,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如《兰亭集序》:“永和九年,虽在癸丑。”’干支,包括十天干、十二地支。

B. 征,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由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君主-般“祖”,继嗣君主一般为“宗”。

D. 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劳动。如《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裕骁勇善战。刘劳之让他和数十个人侦探敌情,他们却遇到了数千敌人。所带领的人大多战死,而刘裕奋力拼杀,杀伤很多敌人。

B. 刘裕吏治严明。在他辅政之时,大力昭示法令制度,豪强得到整治,犯罪者得到惩处。

C. 刘裕深谋远虑。病重之时,他召见了太子并对后事作了安排,其中提到如果后世出现幼主,朝事委托给宰相,母后可临朝辅佐。

D. 刘裕志向远大。他不甘心只做田舍公,而是心怀天下,最终取得了成功,建立了南朝宋。辛弃疾曾赞美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牢之子敬宣疑帝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 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2)微时躬耕于丹徒,及受命,耨耜之具颇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科技创新与新文化机制推动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网络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变量,也是文学扩容最直接具体的体现。而文学扩容的实质是精神扩容。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人的精神世界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间和消费市场急需新的推手启动文化扩容模式,网络文学显然是市场的最佳选择,因为只有它能够带动影视、动漫、网游、数字阅读等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产生新的文化产业链。因此,网络文学虽然呈现的是文学样式,实际上却扮演了多重角色,它在审美上必然要超出传统文学固有的范畴,尤其在大众性、娱乐性方面发挥着文化整合作用。

网络文学的出现,还引发文学作品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及时更新互动、读者直接参与写作,使网络文学在创作原点上使用的助推“燃料”与传统文学有明显不同。“为读者而写作”是网络文学的生命线,一他们所追求的是与目标读者进行顺畅的沟通,而这种顺畅沟通,也正是他们得以征服读者的最大秘密。一旦脱离了读者,失去了人气,即使曾经辉煌很快就会被后来者替代。网络文学以读者取舍为标准的更新模式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

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成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网络文学持有谨慎的态度。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就小说一项就有如下形式:玄幻小说、恐怖灵异小说、新历史小说、现代讽刺小说、戏谑小说 冷幽默小说等。应该说,网络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色彩纷呈既是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网络文学前进过程中的外部要求。作为隶属于文学范畴的网络文学,艺术形式多元化是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的表现,与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相对应的是接受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需求大大提高。

网络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创作题材方面,网络文学的视野还不够宽阔、爱情、武侠、奇幻、都市白领的奋斗历程等故事占了相当比重;在叙事方式、语言等写作技巧方面也流于简单,大量的模仿之作充斥网上;写手生活经历的简单和艺术感受力的相对低下造成作品思想深度的浅显和艺术感染力的单薄。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旦失去边界,就会因为追求娱乐性而导致创作责任的缺失,构成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制约。

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却又泥沙俱下,引来颇多争议,在于其具有历史性和不可逾越性。我们乐见网络文学经过跋涉和探求,日渐成熟,既勇于创新、不落俗套,又持重大方、有所承担,给读者创造一个充满朝气、富有时代精神的阅读环境。

(摘编自马季《网络文学的传承与变革》)

1.下列对文中“网络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在科技创新与新文化机制推动下蓬勃发展,是中国文学的最大变量,也是文学扩容的体现。

B. 网络文学的生命线是为读者而写作,更新模式是以读者取舍为标准,如果脱离读者,就会被后来者残酷替代。

C. 网络文学能带动影视、动漫、网游、数字阅读等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产生新的文化产业链。

D. 网络文学扮演了多重角色,在审美上必然要超出传统文学固有的范畴,实际上呈现的已经不是文学样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网络文学是民间和消费市场启动文学扩容模式的新推手,是市场的最佳选择。

B. 在创作原点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使用的助推“燃料”不同,两种文学和读者关系的不同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因素。

C. 传统文学倾向于精英意识,网络文学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而轻视网络文学。

D. 网络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色彩纷呈既是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创作主体日益成熟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创作题材、写作技巧、作品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方面,网络文学都存在着问题,但最主要的问题是网络文学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

B. 作者列举玄幻小说、恐怖灵异小说等诸多形式,意在表明网络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天马行空、任尔驰骋的特点。

C. 网络文学要肩负起自己创作的责任,一味追求娱乐性就会制约自身的发展。

D. 虽然网络文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作者对其发展前景充满期待,也点出了将来的网络文学对于读者在阅读环境上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郝同学、孙教授或其他相关人员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_____,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调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因此_____。例如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_____,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其实,不论网络剧还是电视剧,叙事动人的关键在于其是否会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触及社会的集体意识甚至集体无意识。

B. 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C.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个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D. 日前,全国网络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等联合开展了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谣言,查处了一批网络造谣典型案件,抓捕了一批恶意造谣的“网络大V”。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过两年零两个月的战争,叙利亚危机出现了拐点,然而,以英法为首的一些欧盟国家却节外生枝,促使欧盟解除对叙反对派的武器禁运。

B. 某些管理员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C. 当足球沦为谋生手段,当足球堕落成为金钱的奴隶,我们的足球水平到了如此地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D. 近日,乌克兰一名男子在连接黑海的一条窄小河道解救了一直被困的海豚。据报道,这名男子发现这只海豚时,海豚已经奄奄一息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tà)        涔涔(chén)        (jiào)        前合后(yín)

B. 贼(máo)        骨(hái)        (qì)            公府(pì)

C. 头(càn)        就汤(huò)        火(wēn)            贤愚(kān)

D. 进(bié)        湛湛青天(zhàn)    雪(niè)            螺髻(zān)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此人凭吊英雄,以酒祭月,感慨个人壮志未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传统意象自比,表现游子思乡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该意象表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情感。

(3)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平定叛乱,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他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醉花阴》中表现李清照与丈夫别后深感日常难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蔺相如避匿廉颇,是由于心怀国家,不记私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定风波》中描写雨后天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凄凉之意。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①。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①凌波二句:指和美人离别。“凌波”指美人步履轻盈,“芳尘”指美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这里借指美人。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阙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的场景,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

B.下阙写秋来大地,云水相隔,音讯难通,只能题诗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自称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

D.“飞云”一句,使用拟人手法,美人如云,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她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

E.这首词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抒发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这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

(2)末四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所称道,词人也因此有了“贺梅子”的雅号,请你说说它究竟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传

辛文房

①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②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③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④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⑤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业投贺知章                    所业:所写的诗文。

B. 帝每欲官,妃辄                沮:通“阻”,阻止。

C. 浮游四方                        浮游:漫游。

D. 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赡:周济;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纵横”即纵横术。纵横家为古代九流之一,以审时度势、游说人主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谋取权势。战国时纵横家苏秦主张连横,连六国以抗秦。

B. “供奉”,官名,唐初设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唐玄宗时有翰林供奉,专备应制。

C. “金陵”,指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又称建康、江宁、石头城等。

D. “节度”即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 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4.把下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父亲坐一条板凳

孙道荣

①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②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我们父子一起坐下来,父亲就会让我坐在他身边。如果是我先坐在板凳上,他就会主动坐到我身边,而我也会像父亲那样,往一边挪一挪。

③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④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⑤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⑥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⑦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淘淘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⑧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任时光穿梭。

(以上内容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8期上,有增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一种仪式”,虽然缺乏沟通,但更多的是父与子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的形式,他已经把我当成大人来看待了。

B. 第⑦段中“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表层指父亲不希望我摔倒,其实是暗示我在踌躇满志之时,不该骄傲,更多的应该是恪守本分,这样才能坐稳。

C. 第④段属于补叙,写父亲年轻时为他人调解矛盾,主要是让大家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体现父亲年轻时的威严,丰富人物形象。为下文写父亲调节我和妻子矛盾的情节埋伏笔,增加文章的内涵。

D. 小说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平实而亲切的叙述;小说的结尾写“我”坐板凳留出空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徐可

启功先生生前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不够。到他这一辈,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启功的意志。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畬总说“要空灵”。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终于有一天明白了“空灵”的道理。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有人怀疑。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以结字为上。”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书的奥妙:“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2000年4月,8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3年10月,91岁高龄他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对中国诗歌韵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反驳。2004年7月,他出版了《启功讲学录》等三本书,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观点。

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对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反倒是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而先生毫不介意,因为他本来就没像有的人那样拿字卖钱。

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一位商人向他求字,说要制成匾额挂在酒楼上,但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甚是无礼。启功先生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还批评了他毫无诚意。还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态度蛮横。启功缓缓问道:“我要不写,你们首长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那人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赶紧回答:“那当然不会。”启功说:“那我就放心了你走吧。”

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凡有以‘启功’名义在个人收藏的古字画上题签的均为假冒,概与本人无关。凡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的,属于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长坦白了这件事,陈校长听了,只说了一个字:“脏!”这一个字,启功记了一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再不能染上任何污点了。”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相关链接:

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启功先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导”,货真价实。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他总是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1999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 某个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启功拒绝他时,语言温和中透着坚决,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幽默与智慧。

C. 启功先生88岁时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91岁高龄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 溥心畬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空灵”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E. 启功自爆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格自律、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进一步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2.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且自号“坚净翁”,有何寓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地区的地理空间暨领土历来都是有疆界的,国家疆域因此沉淀并演绎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宗教、民族等的存在也是有边界的。但此层面的疆界多从人类为主位的角度来界定及研究,具有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若从自然层面来看,生物、非生物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环境的存在也是有边界的,如森林、草原、荒漠、土壤、灌丛、草甸、草本沼泽等生物及其生态区系都有明显的分界线。

与人文层面的边疆相比,自然界的边疆,无论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要丰富、精彩得多。自然、生物界既然存在着边界,那生态边疆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历史及现实的一条条分界线,就成为界线内外的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相互区分、不会逾越及打破的疆界,一旦疆界被打破或跨越,就会导致生态界域里不同生物类群的减少、退化,甚至是生态系统的紊乱、衰减或灭亡。故生物、生态及其环境视域中的边疆内涵及实际意义不同于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民族、宗教等人文层面的边疆,而是因山川河流等地形地貌阻隔,因温度带、干湿带分隔而形成的自然特色浓厚的一道道分界线。

边疆具有多维的内涵。生态层面的边疆与行政区划、领土层面的边疆,无论是边界线还是疆域,既有重合的部分,但更多的则是各自独立的存在。国家疆域,无论陆疆或海疆的疆界,在不同方向、位置上,一般只有一条分界线;但一个国家却可能存在多条民族、文化、经济、宗教、军事等人文特点明显的、大多重合的分界线,气候、自然环境等在其形成中不起主导作用。从自然界的视角来看,在生物物种的分布及其生态系统疆界的形成中,行政、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占主要作用。若从国家地理疆域形成的历史及自然原因看,疆域的边疆与生态边疆具有较大的吻合性。但因历史进程及各种人为原因的差异,国家疆域界线与生态边疆界线既可能重合,也可能毫无联系——在一条疆域线上的不同经纬度带、不同降雨带,会有多条生态界线,一条漫长、横向的生态界线上也有可能存在一条或几条疆域线。因此,一个国家尤其疆域狭小的国家,可能只有一条生态边疆线,或只有疆域线而没有生态边疆线;疆域面积大的国家可能有多条生态边疆线,生态边疆线可能因自然地理结构——气候带、水域面积、地理地貌的分割作用而与疆域线重合,也可能完全不重合。

国家疆域层面上的边疆是既靠军事、政治、经济实力,也靠宗教、文化、思想意识、民族等的差异来维系,其改变是因实力与差异发生了程度、高低、大小的改变而发生重组。生态层面的边疆是自然力量划分的,早期生态边疆完全以降雨、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及水域、地理地貌等因素维系,这种自然形成的边疆及其变迁多指19世纪以前的传统社会时期。当时,生物的分布及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较少;虽然自然界生物的自然迁徙和移居不可避免,其中也发生物种的人为引进,但很多越界移民的生物也往往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被当地生物同化,但生态边疆受被同化的移民物种的影响并不大。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疆域在地理空间上历来有疆界,它沉淀、演绎了历史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存在也有疆界。

B. 若从自然层面看,生物、非生物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也是有边界的,个人无论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自然界的疆界都要比人文层面的疆界丰富、精彩得多。

C. 一个国家的陆疆和海疆的疆界在同一位置上一般只有一条分界线,却可能存在多条人文特点明显的其形成与气候等无关的分界线。

D. 国家疆域层面上的边疆与生态边疆不同,前者随着军事、政治、文化、民族等的实力与差异的改变而发生重组,后者靠自然力量划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森林、草原、荒漠草甸、草本沼泽等生物及其生态区分的分界线,不同于那些具有能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疆界,它们是从自然层面来划分的。

B. 生态边疆一旦被打破或跨越,其中的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轻则生态界域里不同生物类群会减少、退化,重则这个生态系统会紊乱、衰减或灭亡。

C. 生态层面的边疆与国家疆域的边疆具有较大的吻合性,但两者的界线既可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原因在于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及自然因素。

D. 19世纪以前的传统社会时期,自然界生物的自然迁徙和移居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那时生物的分布及生态系统受人为的干扰较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物、生态及环境视域中的边疆,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民族、宗教等人文层面的边疆,他们的内涵及实际意义是不相同的。

B. 疆域面积狭小的国家与疆域面积大的国家相比,虽有疆域线,但前者面积小使得生态边界线最多只有一条,后者却可能有多条。

C. 生态边疆线的数量、分布与国家疆域的大小有关,也与其跨越的气候带、水域面积、地理地貌等自然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D. 一条疆域线上的不同经纬度带、不同降雨带,可能有多条生态界线;一条漫长的生态界线上也可能存在一条或几条疆域线。

 

从小学开始的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两年高中,共十一年的学习生活,每个人在学校学习中不同程度的体会到了紧张和压力,同时大多数高中生的基本经历都是相似的。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而身为00后的你们是追求个性的一代,00后的所处的时代需求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人才。在共性的学习生活中,业余时间的安排更能彰显每个人的个性物质。今天我们来真实的探讨,学校以外的哪些活动令你印象深刻,哪些活动与你成长相关,还有哪些活动对你个人的影响巨大,又有哪些时间必须用来……

请以“我的业余时间”“我的学校以外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字数700以上,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下面是2017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注:整体是海兰色,顶端是火红色),请写出该会徽“Tianjin”和“2017中国•天津”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不超过150字。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强求”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点,起床,收拾收拾,把一本书看了一大半的明史的书看完。

1点,出门,找个coffee 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那改一篇论文。(期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

7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

10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

12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2点,跟蚊米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

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

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子集。我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为一个人思想的先锋性总是通过碰撞来保持的。我担心,我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好像的确是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惊诧于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竟然保持了创造力和战斗力,竟然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而且写得如此饱满热情,我刘瑜又是何等顽强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那天偶然想起我过去几年写的这三个小说,《孤独得象一颗星球》《那么,爱呢》《烟花》,吃惊地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轨迹,从忧伤到怨恨,然后再到绝望。

绝望,就意味着自由。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名字叫“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我想象wg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象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现在看来,我也只能面对内心招兵买马了,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人家一个人象一个军,我象一个营,一个连还不行吗?

当然我的队伍还没有他们的那么坚定,肯定有逃兵,经常嚷嚷着要休息,但是,我还在招兵买马呢,还前进呢,还边走连唱南泥湾呢。

我想自已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上帝给我的顽强和禀赋。它告诉我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教我用虚无、骄傲、愤世嫉俗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责任心来超越那点虚无、骄傲、愤世嫉俗。

因为这幸运,我原谅上帝给我的一切挫折、孤单,原谅他给我的敏感、抑郁和神经质,原谅他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让那么多烂书卖得比我的好,甚至原谅他让我长到105斤,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1.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字)

2.在文章中寂寞、孤单、绝望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是怎么解读“绝望”的?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用网友的求助信开篇,表示面对孤独是这个网友个人的特例问题,所以写自己是如何适应孤单的。

B. 作者用“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谁都有高原反应。”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说明孤独虽然难受但是可以适应。

C. “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这是拟人化的说法,人的各种能力都要有战斗力,都要服从人自己的主观需求。

D. 作者没有肯定“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真”的生活态度,是因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都要努力付出。

E. 作者认为战胜孤独,应该首先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用是非感、责任心来主宰生活。

 

默写

①千岩万转路不定,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②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忽到庞公栖隐处。(《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④吴楚东南坼,              (《登岳阳楼》杜甫)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李贺)

⑥映阶碧草自春色,               (《蜀相》杜甫)

            ?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鲍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结合诗句说明首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惆怅”一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