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摩泽维尔,一家名为卡鲁索的意大利餐厅颁布了熊孩子禁令拒绝5岁以下的小孩入内就餐

老板认为,熊孩子让幽静的饭店格外刺耳,甚至连熊孩子的家长也不管教孩子。他们一点都不在意其它顾客的感受。为了其他顾客的用餐环境,他必须作出一个选择,捍卫自己的坚持

某顾客认为,现在拒绝小孩子,那之后呢?有禁止那些大声讲电话,吵闹大笑的成年人吗?这种公然歧视的行为让人震惊。下一步是不是该禁止老人了?因为他们吃饭太慢!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老板或某顾客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_______①________。然而,也有研究指出,_______②________: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_______③_______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空气净化器

 

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己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 ③②④①⑤⑥    B. ③⑥①④⑤②

C. ⑤③②⑥①④    D. ⑤④②③①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当今文坛,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某些作家丧失立场,随波逐流,媚俗竞利。

B. 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C. 提起蜀汉亡国,有人认为是刘禅懦弱无能、庸碌昏聩所致。这也是过分苛求。

D.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在下面空白处补写出相应的名篇名句。

(1)《念奴娇·赤壁怀古》写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3)《次北固山下》写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去家信,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 “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 “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 “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2.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同意

B. 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特地征召

C. 下车,治威严    下车:官吏初到任

D. 视事三年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 五经,即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六艺就是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论语》、《春秋》。

C.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

,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 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

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

C.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

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 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 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源头领略中国文学之美

  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少之又少。我们常常以为学过了“关关雎鸠”或“蒹葭苍苍”就是学过了《诗经》,我们以为吟唱被改编过的“我愿逆流而上,寻找她的方向”就是在亲近《诗经》,我们甚至以为读一些作家对《诗经》的纯美解读就感受到了《诗经》之美。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去深入《诗经》,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呢?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国文学之“祖”。读《诗经》,你会有一波又一波的惊喜,你会发现,你学过的那么多唐诗宋词,你用过的那么多词语典故,原来是出自这里。

   《诗经》里最美的送别。“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燕》),诗中那上上下下飞来飞去的燕子,使一幅“劳燕纷飞”的悲伤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而“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又让我们看到一个伫立在那里的人,看着被送之人,一直看到看不见为止。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应该就是这“瞻望弗及”场景的延续吧。明代学者称这首诗为“万古送别之祖”,确实一点儿都不过分。

   《诗经》里有最美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名句,同样出自《诗经》。整首诗的名字是《硕人》。“硕人”就是“高大的人”,古代以高大健硕为美。这是《诗经》305首中写得最美的一首诗,后世那些描写美人之美的词汇,与这首诗相比,都显得大为逊色。诗中写到,这美人,她的手像嫩嫩的白茅草,她的皮肤像润肤膏凝聚起来那样。最关键的,是她笑起来是那么优雅,她的眼睛是那么顾盼生姿。如此华丽丽的比喻,出现在上古时代,你是不是会觉得惊讶?、

   《诗经》里还有最美的男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淇奥》),这位绝世男子性情稳重儒雅,举止庸容高华。古人打磨骨叫“切”,打磨象牙叫“磋”,打磨玉叫“琢”, 打磨石叫“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更何况,这男子“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喜欢开玩笑,但不令人难堪。他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于谈笑之间,大事成就。这样的男子,是不是好男儿的典范?

   《诗经》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民间的男子女子,还是征夫思妇,或者王公贵族,他们都有形有神,那么真实而生动地生活过。一个小官吏在出差的路上感叹:“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天上小星三五颗,自己却得连夜走在路上;淇水河边,姑娘叫小伙子去看水,小伙子说已经看过了,姑娘说再去看看吧(《溱洧》)……沿着《诗经》的河流逆流而上,你会感受到他们那些平凡的生活,那些与我们一样的情感路径。他们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他们的悲愤,他们的讥讽,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抑郁……都能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以或喜或悲的感染。

    不同年龄的人读《诗经》,感受会有不同。但我想说的是,在你人生的任何年龄阶段,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而如果一生都没有好好读过《诗经》,也一定是一件遗憾的事。

了解中国文学的根,请从《诗经》开始。

1.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宋词、词语典故,都能在《诗经》中找到源头,因而《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根,是中国文学之“祖”

B.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有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也有悲愤,他们或喜或悲,真实而生动地生活着。

C. 《诗经》记录了上古时期人们的平凡生活和现代人一样丰富的情感,它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风尘,到今天仍然感染着我们。

D. 《诗经》中最美的送别,有最美的女子,还有最美的男子,我们需要好好读《诗经》,否则一定会遗憾终生。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硕人》的名句,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美人顾盼生姿的神态,后世描写美人的词汇都无法与之媲美。

B. 瞻望弗及语出万古送别之祖《诗经·燕燕》,“唯见长江天际流”“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其有同样的意境。

C.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淇奥》,它形容男子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的风度。

D.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塑造了一个朝夕为公务繁忙,夜里仍在赶路的小官吏的形象,对他的刻画有形有神,真实而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非常之少。

B. 作者认为,要想真正亲近《诗经》,感受《诗经》之美,就应该深入其中,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

C. 《诗经·淇奥》中的男子不仅稳重儒雅,高贵坚定、丰神俊朗,而且具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

D.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诗经》会有更丰富的感受,但作者强调,无论年老年少,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丈章。

杨柳同学的父亲是当地木版年画的第五代传人,从机关退休后他重操旧业,亲自制版,亲自印刷。虽然卖出的年画不多,收益很少,也很辛苦,他却乐此不疲,并以传承家传的技艺为荣,还要杨柳课余时间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杨柳同学非常反对父亲的做法,认为传统手工木版年画印刷质量赶不上现代的机器印刷品,一定会被市场淘汰,继续传承是顽固守旧的认识,是愚蠢的做法,坚决拒绝学习。

对杨柳同学的做法,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某班举行的“中学生近视情况调查”活动的过程图解,请把这个图解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国家公园建设需要严格保护,   ①  。一定要完善国家公园的法治体系,要直接制定国家公园法,还要制定地方法规,这样国家公园的保护才能得到保障。国家公园建设不只是保护,  ②  。因为经济欠发达几乎是所有国家公园所在地的共性,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国家公园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于国家公园建设,  ③  ?对此,专家表示,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共同属性,因此在制定票价时,应考虑到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推行低票价。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弘扬传统文化  ①  需要进行过滤和辨别,不应不加批判地应用于现实生活:  ②  ,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  ③  不能唯优秀论,搞一刀切,  ④  所谓的“优秀”与“不优秀”、“精华”与“糟粕”、“精”与“粗”,其涵盖面太广,弹性太大,很容易误伤,  ⑤  很容易变保护初衷为实质性的破坏。  ⑥  在文化保护领域,去伪存真非常必要,去粗取精则值得商榷。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后,国家林业局稳步推进停止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和富民产业。

B. 西部计划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西部,并安心地从事志愿服务,是西部计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C.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合理把握开发节奏,坚决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严控违章建设,严加防范炒地炒房投机行为。

D.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下演艺圈的各式炒作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使得某些艺人连一部能拿出手的作品都没有,却成为“热搜”人物,“流量”明星。

②张医生医术精湛,但却脾气暴躁,整天火急火燎的,患者都很害怕他,不愿意让他诊治,为此,张医生自己也非常苦恼。

③归根到底,即使是市场经济,质量也始终是产品的根本,宣传营销必须服务于这一核心,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搞歪门邪道。

作为一个老刑侦队员,他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即使在家人面前,对正在侦办的案件,他也口风甚紧,从不透漏片言只字

⑤《人民的名义》一方面以浩然正气涤荡了电视荧屏上的同质化之风,另一方面也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⑥在以流行音乐为主的音乐综艺节目称霸荧屏的情况下,大型音乐竞唱节目《耳畔中国》却另辟蹊径,专注于民族音乐的推广、传播。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陋室铭》中,刘禹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自己交往的朋友,流露了强烈的自豪感,

(2)在《琵琶行》中,当琵琶弹奏难以为继暂时停止时,白居易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和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比别人做得好,不是君子的本性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忆君王  谢克家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此词作于宋徽宗被金人掳走,中原易主,作者在离乱中来到江南以后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宫柳“依依”,诗人借迎风飘动的柳枝对北宋宫墙的依恋,委婉地暗示出南宋人民对旧朝廷的怀念之情,含蓄感人。

B. “春昼长”一语,把客观的景物描写,转为主观的心理感受,是景为情使,情因景生,抒情和写景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C. “依旧忙”写旧日宫燕归来,忙着经营旧巢,与前面的“无人”形成对比,表现出燕子不因事物变化而改变的对故主的忠诚。

D. 这首词前三句写汴京故宫春色,是想象中的景物,尾句“月破黄昏”写江南春色,是眼前景物,时空交错,景物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E. 这首词围绕“忆君王”三字展开,前面的景物描写,后文的情感抒发,全都流露着心念旧朝而对南宋偏安朝廷不满的情绪。

2.末句中“人断肠”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元纮,其先滑州人,世居京兆之万年。元纮少谨厚。初为泾州司兵,累迁雍州司户。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公主方承恩用事,百司皆希其旨意,元纮遂断还僧寺。窦怀贞为雍州长史,大惧太平势,促令元纮改断,元统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俄转好畤令、迁润州司马,所历咸有声绩。开元初,三迁万年县令,赋役平允,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又历工部、兵部、吏部三侍郎

    元纮性清俭。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时初废京司职田,议者请于关辅置屯,以实仓禀。元纮建议曰:“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发闲人以耕弃地省馈运以实军粮于是乎有屯田其为益多矣。今百官所退职田,散在诸县,不可聚也。百姓所有私田,皆力自耕垦,不可取也。若置屯田,即须公私相换,征发丁夫,征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内地置屯,古所未有,得不补失,或恐未可。”其议遂止。

元纮在政事累年,不改第宅,仆马弊劣,未曾改饰,所得封物,皆散之亲族。右丞相宋璟尝嘉叹之,每谓人曰:“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发闲人以耕弃地/省馈运以实军粮/于是乎有屯田/其为益多矣/

B. 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跋闲人以耕弃地/省馈运以实军粮/于是乎有屯田/其为益多矣/

C. 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发闲人以耕弃地/省馈运以实军粮/于是乎/有屯田其为益多矣/

D. 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发闲人以耕/弃地省馈运/以实军粮/于是乎有屯田/其为益多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古代的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地区。

B. 司马,唐宋时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

C.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他们管辖的地区。

D. 侍郎,本是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是尚书的属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元纮刚正不阿。太平公主与僧寺争夺碾础,李元纮将碾础判给了僧寺,后来又顶住上级的压力,坚决不肯更改判决。

B. 李元纮敢于为民谋利。他主持疏通三辅境内河渠时,命令吏卒拆毁王公贵戚在渠岸上建立的碾础,让渠水能灌溉老百姓的水田。

C. 李元纮见解独到。他反对关于在关中屯田的议论,认为屯田既使百姓家业荒废,又让国家赋税欠缺,李元纮的反对得到认可。

D. 李元纮为官清廉。他执掌国事多年,不曾改修建造住宅,仆人与马匹疲弱,自己也不注意修饰,得到的封赏都用来接济亲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

   (2)“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  蒲  扇

刘心武

    他一眼就看见,姑妈卧室窗外的空调室外机没有了。

    姑妈一直没有安装空调,今年初夏,他不顾姑妈的反对,硬是出资给姑妈的起居室和卧室都装上了分体式空调。但是安装一周后他去看望,姑妈承认除了安装好试用了一阵外,就没再启动过。姑妈宣称:“有电扇就挺凉快啦!”但说这句话时,却连电扇也没开,只倚在沙发上摇个大蒲扇。

    他见姑妈之前直接去了小区物业办公室,见到经理便兴师问罪:“保安是干什么吃的?窃贼偷了室外机居然发现不了!”经理满面笑容问他:“您是不是还没去看您姑妈啊?”他听了解释,去看望姑妈,姑妈摇着蒲扇笑:“有你这么孟浪的吗?那些个小保安比窦娥还冤!”原来,小区里的幼儿日托站,头天屋里的空调忽然坏了,打电话给厂家报修,说是实在人手不够,最快也要两天后才能派师傅来。正是入伏的时候,热得比往年邪乎,急得负责的大嫂没处抓挠,恰好他姑妈路过,就问,他们那空调什么牌子?什么型号?听完一看,室外机一模一样,就说侄子给装的那空调根本不用,闲着也是闲着,干脆赶紧让物业的电工给拆过来装上,不能让孩子们热坏了!物业的电工证实是那室外机的电机坏了,就把他姑妈卧室外的室外机收氟后给拆过来换上了。说好厂家师傅来了就给他姑妈恢复空调。他姑妈摇着大蒲扇呵呵地道:“在我,那终究是个摆设。当年哪有空调?电扇都稀罕,什么暑天没经历过?我用不惯那玩意儿!”

    姑妈保守?省吃俭用惯了不愿消费?他原来也这么评价过。但是越琢磨越觉得不尽然。   

    这位姑妈于他非同小可。他妈妈生他的时候难产,生下他没多久就过世了。那时候恰好姑妈也生了个男婴,算日子比他大八天。姑妈就用自己的乳汗喂养两个孩子。他满月前,就跟双胞胎似的,跟表哥一起由姑妈喂养。满月后,爸爸才把他接回家,喂他牛奶,后来喂他稀饭,但是,隔几天,或者爸爸把他送到姑妈家,或者姑妈自己骑自行车来,喂他人奶,这样直到他满了周岁,才断了姑妈的奶。

    姑妈应该有许多的理由忧愁,但姑妈在他面前总是那么乐和。姑爹姑妈都只是一般职工,却含辛茹苦将表哥送到加拿大留学,表哥学成以后进了一家跨国公司,在那边娶妻生女,要接姑爹姑妈去加拿大享福,姑爹偏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按说姑妈更该去加拿大,姑妈却不去,只要求儿子儿媳妇孙女每年回来探亲。但是,头年表哥却发生了婚变,他去看望姑妈,本想批评表哥几句再安慰姑妈,没想到姑妈却主动提起这事,满脸舒展地说:“他们有他们的道理,有他们的生活。你们不也有你们的生活吗?”   

    他以前每次来看望姑妈,特别是跟妻子一起来的时候,总要拎来许多东西,后来发现姑妈那“多余”的笑评确是真话,姑妈只认苹果不吃芒果,只爱鸭梨不吃山竹,只喝普通香片(茉莉花茶),不尝龙井大红袍,那些广告做得山响实际效果可疑包装华丽的营养品,更是视为累赘,往往是在保质期到前将其拆开再扔进垃圾箱,笑叹:“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捡去骗人或者误食。”他妻子特意带去的进口巧克力,姑妈退还时说:“本想送给幼儿日托站,后来一想,用的或者还可以捐献,吃的怎好乱送?你们自己享用才是正经!”   

    三伏过后,一场秋雨一场凉。他又去看望姑妈,姑妈少有地向他提出要求:“你们给我买把新蒲扇来,我明年起好用!”他就让姑妈把那破了的旧蒲扇送给他作纪念。

    拿回家后,妻子摩挲着那变得光亮金黄的扇柄,发誓说:“咱们一定要满足她的这个要求。网上如果搜不到,就满城去找;再找不到,咱们就利用年假,飞到蒲葵产地去,一定要把上好的蒲扇送到她面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用一个空调室外机的消失作开端,精练简短,这样的方式能够制造激烈的矛盾冲突,引发读者的巨大阅渎兴趣。

B. “但说这句话时,却连电扇也没开,只倚在沙发上摇个大蒲扇。”这个细节描写,表现出姑妈是一个生活非常俭省的老人。

C. 小说采用插叙的形式大量追述过去的事情,这种结构方式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

D. 妻子发誓一定要送给姑妈一把上好的蒲扇,是因为她被姑妈生活的简朴触动,觉得有必要尽可能帮助姑妈改变自己的生活。

2.“大蒲扇”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姑妈”是个思想保守的人,有人却不以为然。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元任:“言有易,言无难”

苏金智

研究工作要做得很出色,除了科学精神和必备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指一种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赵元任能把科学、语言、艺术与人生融为一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赵元任是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积极的提倡者与实践者。他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喜欢做科学实验,经常观察天象。青年时代留学海外,与同时代的伙伴们一起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勤奋学习科学知识。大学时代学了数学和物理,研究生阶段则学了大量的科学史。辛亥革命胜利后,赵元任与血气方刚的同伴们提倡文学革命,认为只有规范祖国的语言,克服方言造成的语言障碍,书写口语中鲜活的白话,才能真正唤起民众,达到实现政治民主的目的。

赵元任一辈子写文章都是写大白话,创作的诗歌也大都是白话诗。他与五四时代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先行者们一道,共同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时代。他的音乐作品,饱含着对中华民族和广大民众深情的爱,充满着对反动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刻骨的恨。

赵元任把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学后,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研究,使之在我国成为一门现代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他既重视归纳的分析方法,也重视演绎和其他的逻辑分析方法;既重视语言学的一般方法,也巧妙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解释语言现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语言结构成分,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赵元任不仅用科学记音技术记录下了一大批汉语方言的语音面貌,还为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记音。《广西瑶歌记音》记录了五种瑶人中一种自称为“正瑶”所唱的民歌歌词的语音。通过语音分析,揭示了汉瑶之间亲密的语言文化接触。赵元任还是中国使用科学记音方法记录藏语和维吾尔语的第一人。

陈原先生曾赞誉赵元任具备当代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训练人的科学和艺术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常常给人带来愉快的幽默感。赵元任经常把工作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在语言研究中写下了多则著名的语言游戏诗。

赵元任曾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字改革的感受,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文情怀。他认为,对国语罗马字的兴趣仿佛是一个人对朋友的爱。一个人有了朋友不但可以有实际上的帮助,也可以使精神生活有相当的发展。罗马字是一种新文字,不仅有实际上的便利,还可以为中国将来的精神文明开一条新路。他对国语罗马字的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改革事业的爱。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得到回馈和帮助的爱,犹如友爱。只有充分沟通的世界,才有可能是个充满友爱的世界,精神文明的世界。语言文字是人类心灵沟通的媒介,沟通度越高,得到的友爱自然就越多。文字改革运动是五四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我们国家开展的一项波澜壮阔的语文革新运动。这一运动有利于普及教育,开发民智,促进新文化建设,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赵元任对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国内外传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45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研究工作要做得很出色,除了科学精神和必备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人文情怀,因为研究工作也需要关注现实生活。

B. 由于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赵元任大学时代勤奋学习了数学和物理,研究生阶段则学了大量的科学史。

C. 《广西瑶歌记音》中记录的一种瑶人所唱的民歌歌词的语音,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汉瑶之间亲密的语言文化接触。

D. 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赵元任以自己大量的研究和实际丁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赵元任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喜欢做科学实验,这为他以后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基础。

B. 受先行者们的影响,赵元任和他们一起在五四时代提倡科学与民主,共同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时代。

C. 在赵元任把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学之前,关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在我国还远不能说是一门现代科学。

D. 赵元任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然科学的概念、方法去解释、分析语言,因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法。

E. 赵元任参与的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在普及教育,开发民智,促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3.赵元任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哪些方面体现了人文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卸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

    清明是踏青郊游、珍重生命的节日。清明时节,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祭墓与踏青原来分属寒食与清明,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这就是后来清明兼并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宋代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此时的寒食不仅收容在清明节下,清明踏青习俗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史称“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强旺。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效用。清明的新火就取自柳榆木。据说民间新火的传递亦是以柳条传送。贾岛“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诗句大概吟诵的是这一情形。柳木不仅带来新火,而且它很早就具有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功用。《齐民要术》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这就是“三月清明门插柳”习俗的心理根源。宋代清明节已“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说是可以“明眼”,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戴柳是指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城居的人们很喜欢这一习俗,鬓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气。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摘编自萧放《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是由于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而节气是“天时”,  节日是“人时”。

B. 唐代以前的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二者各有自己的主题,前者为怀旧悼亡,后者为求新护生。

C. 清明后来之所以能够兼并寒食,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内在文化依据: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

D. 清明时节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发散,这是人们对时气的主动顺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宋代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这表明生活已经日趋都市化。

B. 宋代人们的踏青习俗前所未有的兴盛起来,这与这个时代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潮流密切相关。

C. “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描写和记载,证明了宋朝清明踏青习俗的兴盛。

D. 《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清明时节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宋代的清明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民俗节日的生成一般既依据节气,但又与节气时间不相重合,立春、新年,夏至、端午等都符合这一规律。

B. 人们把插柳或戴柳当作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是因为柳树具有生命力强旺和得春气之先的特性。

C.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表达了人们希望用清明时青青的柳枝来留住青春,留住“红颜”的期盼。

D. 人们借助清明戴柳、插柳对春夏之交季节性的疫病侵袭预先进行禳解,这是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所在。

 

材料概括分析题

浣衣妇的散文

这一类作者像有“洁癖”的老太婆。她们把自己的衣服洗了又洗,结果污秽当然向肥皂投降,可是衣服上的花纹,刺绣,连带着别针等等,也一股脑儿统统洗掉了。

  这些浣衣妇对于散文的要求,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她们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对于她们,散文只是传达的工具,不是艺术的创造,只许踏踏实实刻刻板板地走路,不许跳跃、舞蹈、飞翔。她们的散文洗得干干净净的,毫无毛病,也毫无引人入胜的地方。由于太干净,这类散文既无变化多姿起伏有致的节奏,也无独创的句法和新颖的字汇,更没有左右逢源曲折成趣的意象。

这些作者都是散文世界的“清教徒”。她们都是“白话文学”的善男信女,喝白话文的白开水,她们都会十分沉醉。本来,用很纯粹的白话文来写一般性的应用文,例如演说辞、广播稿、宣传品、新闻报道等等,是应该也是必要的。可是创造性的散文并不在这范围之内。由于过分热心推行国语运动,或长期教授中小学的国语或国文,这类作者竟幻觉一切读者都是国语教学的对象,更进一步,要一切作家(包括诗人)只写清汤挂面式的白话文。根据他们的理想,最好删去《长恨歌传》,只留下《拗相公》;最好删去杜甫的七律,只留下寒山的白话诗。

在别人的散文里看到一个文言,这类作者会像在饭碗里发现一粒砂,不,一只苍蝇,那么难过。她们幻想这种“文白不分”是散文的致命伤。但是所谓“文白不分”的散文有好几种,有的是坏散文,有的却是好散文。将文白的比例作适当的安排,使文融于白,如鱼之相忘于江湖,而仍维持流畅可读的白话节奏,是“文白佳偶”,不是“文白冤家”。

(选自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辫子》,有删改)

1.概括“浣衣妇”对于散文的要求,不超过20字。

2.文中为什么提到《长恨歌传》和杜诗?

3.请解释文末“文白冤家”的含义。

 

简答题

⑴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主要使用了哪些计谋?请简要叙述其中的一个计谋的内容。

⑵下面五句话是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台词,请依次写出这些台词相对应的人物。

①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

②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

③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       )

④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       )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请求临终的父亲祝福自己,父亲却要求她好好照看一切,到“那边”向他“交账”。这个情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老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

B.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晦气到家了,就连船帆都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不过,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位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C. 《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无辜的晴雯、司琪等首当其害,王夫人并没有查出绣春囊的由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有袭人提升了自己的地位。

D. 哈姆莱特听完鬼神的诉说,精神的痛苦使他身体虚弱,精神颓唐,再加上与奥菲莉亚爱情的变故,他发了疯。但他最终战胜心魔,杀死了奸王克劳狄斯。

E.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泰戈尔意在劝谕人们要做有益于他人的人,生命才有价值;只为自己打算,生命是苍白的。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唐裴佶尝话,少时姑夫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会其退朝。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也。如此安得不乱?”言 未 竟 阍 者 报 寿 州 崔 使 君 候 谒 姑 夫 怒 呵 阍 者 将 鞭 之 良 久 束 带 强 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一种粗绸子)千匹。

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限四处)

2.裴佶的姑父接待崔昭时的态度,可用哪一个成语概括?

3.本文讽刺了哪一类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

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1.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有哪些?

2.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3.作者为什么说“他(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预 演

(前苏联)杜姆巴泽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吃个屁!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 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2.请结合小说中“我”拜访“老同学”的这段经历,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

4.小说中 “老同学”并未出场,而是重点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⑺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⑻君子不以言举人,                     。(《论语》)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