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典故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①花萼相辉    ②借书求学    ③闻鸡起舞   ④程门立雪

⑤亲尝汤药    ⑥四岁让梨    ⑦辞官奉母   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A. 潘岳     祖逖   李隆基   宋濂    李广     孔融   杨时    汉文帝

B. 李广     宋濂   祖逖     潘岳    汉文帝   孔融   杨时    李隆基

C. 李隆基   宋濂   祖逖     杨时    汉文帝   孔融   潘岳    李广

D. 李隆基   宋濂   杨时     潘岳    李广     孔融   祖逖    汉文帝

 

在课文里,作者写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一连发出许多问话,下面是摘选的五个问句,根据剧情发展,正确的顺序是(  )

①(忽然立起)你是谁?    ②(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③你——你贵姓?

④谁指使你来的?    ⑤(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A. ①③④②⑤    B. ③④①②⑤

C. ①③⑤④②    D. ③②①⑤④

 

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最准确的一组是(  )

①这是因为周大少爷  ,现在也是社会的好人物。

②你们这样  时间,不过是想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

③你们自己假作的电报来  我们的。

A. 一帆风顺   拖延   离间    B. 平步青云   耽误   离间

C. 一帆风顺   耽误   蒙骗    D. 平步青云   拖延   蒙骗

 

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  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   ⑿滚绣球

A. 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⑿/⑾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

C. ①③④/②⑤/⑥⑦⑿/⑧⑨⑩⑾

D. ①④⑥/②③⑤⑿/⑦⑧⑨/⑩⑾

 

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 元杂剧中的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C.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杂剧中的角色还有净、杂等。

D. 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用一个套曲,同一套曲下的各支曲子用不同宫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980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1.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雨霖铃》中描写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③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___________”,这样的比喻恰当地反映了当时的作者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④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下片暗写菊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析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该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试分析上片在描写景物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2.下片中的“浮生”一词,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请简要评价苏轼在诗里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北山居记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注】①罍(léi)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B. 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C. 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D. 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君子,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如《硕鼠》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对统治者的称呼,在《采薇》一诗中指将帅,在本文中指才德出众的人。

B. 《楚辞》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的想象丰富,情感浓烈,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集。因为屈原是楚国人,所以取名为“楚辞”。

C.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D. 《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另一首叙事诗《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建议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山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B. 作者认为伯旼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从而超越众人成为名臣。

C. 作者认为伯旼的行为值得商榷,作为一名地方官,身负一方百姓的重望,不能耽于山水之乐。

D. 作者认为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山林;今之君子身在山林,心慕朝市。作者和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的目的,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 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 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起着决定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 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 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 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的得出,源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

B. 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向内核心内容层面的展示。

C. 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 《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古时候有个很有才能的人在朝里做官。一天,他接到皇帝旨意,安排他去放牛。这个人并不觉得委屈,而是一心一意地放养牛群,他早起晚睡,把牛喂得个个体格健硕,毛色顺亮。皇帝见他不计得失,不图名利,把养牛这样的小事都做得如此好,于是便委以大任,让他担任宰相。一下子从一个放牛的变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重臣。这个人依然全心为公,为人谦逊,一点架子也没有。他还常常深入民众中,了解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政绩非凡。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想成就一番大事,但是却对一些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于去做。事实上,先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材料,画横线的结论可由材料中哪四个信息推导而来?请简要概括。

茶起源于中国,后沿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地处高寒环境的西藏不生长茶树,印度也仅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而没有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主干线的西藏地区何时出现茶叶,由何地传入,此前一直无法确定。

古生态学家吕厚远研究员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疑似茶叶残体,开展了系统的植物鉴定和年代学分析工作。他们通过对现代茶叶等标准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残体具备茶叶的两个生物元素:咖啡因和茶氨酸。再通过碳14年龄测定,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残体距今约1800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丝绸之路并不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路,还有一定数量的向南北辐射的网状支线。由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出土的茶叶可以推测,至少在1800年前,内地的茶叶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被运到西藏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10个字(含标点符号)。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① __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画家、诗人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①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②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④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

⑤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⑥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A. ④⑥①③②⑤    B. ④⑥③①⑤②

C. ②④⑤①⑥③    D. ④⑤②①⑥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 战斗英雄何国祥发现,周围漆黑一片,车内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列车猛烈的嘶叫声,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C.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D. 2016年,普通高校寒假出大招,成绩单寄给家长当新年礼物。这些高校,除清华北大外,还有来自川大等15所地方高校也参与了这次活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本届冬季奥运会即将举行,相关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如何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创造佳绩,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美芹之献,使运动员能够轻装上阵。

②在常人眼里,一张普普通通的寻子启事,似乎并不会引出多少“题外话”。但是日前,细心的宝鸡渭滨分局民警却刨根问底,从一张小小的寻子启事入手,成功地将一个贩毒集团连根拨起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在室内火炕上坐了半天,仍然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⑤“十一小长假”期间,泰山旅行社在推出“徒步穿越大理苍山,尽享高山流水风韵”的云南风情之旅的同时,还开辟了美国“牛仔漫游”的旅游路线。

⑥通常一本书的前言是要提纲挈领的,然而面对顾城,我却不愿这样下笔,并非不可为之,而是自觉资历浅薄,更重要的是顾城于我而言其实就是一部成长史。

A. ①②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批评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 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暮春这个时令。

B.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C.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

D.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E.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结合诗歌后三句的内容,谈谈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纪瞻,字思远,丹阳秣陵人也。瞻少以方直知名。吴平,徙家历阳郡。察孝廉,不行,后举秀才。永康初,州又举寒素,大司马辟东阁祭酒。其年,除鄢陵公国相,不之官。元帝为安东将军 ,引为军谘祭酒,转镇东长史。帝亲幸瞻宅,与之同乘而归。以讨周馥、华轶功,封都乡侯。石勒入寇,加扬威将军,都督京口以南至芜湖诸军事,以距勒。勒退,除会稽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及帝践位,拜侍中,转尚书,上疏谏诤,多所匡益,帝甚嘉其忠烈。寻除尚书右仆射,屡辞不听。遂称病笃,还第,不许。明帝尝独引瞻于广室,慨然忧天下,曰:“社稷之臣,欲无复十人,如何?”因屈指曰:“君便其一。”瞻辞让。瞻才兼文武,朝廷称其忠亮雅正。俄转领军将军,当时服其严毅。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及王敦之逆,帝使谓瞻曰:“卿虽病,但为卧护六军,所益多矣。”乃赐布千匹。瞻不以归家,分赏将士。贼平,复自表还家,帝不许,固辞不起。诏曰:“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服物制度,一按旧典。”遣使就拜,止家为府。寻卒,时年七十二。

瞻性静默,少交游,好读书,或手自抄写。凡所著述,诗赋笺表数十篇。兼解音乐,殆尽其妙。慎行爱士,老而弥笃。尚书闵鸿、太常薛兼、广川太守河南褚沈、给事中宣城章辽、历阳太守沛国武嘏,并与瞻素疏,咸藉其高义,临终托后于瞻。瞻悉营护其家,为起居宅,同于骨肉焉。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赡恤其家周至。及嫁机女,资送同于所生

(《晋史·纪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B. 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C. 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D. 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明清两朝也称举人为孝廉。

B. “社稷”原意是土谷之神,古时的人们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 “朕”本是第一人称,即“我”的意思,如屈原《离骚》中有“回朕车以复路兮”;自秦始皇时才专用作皇帝自称,如:“朕为始皇帝。”

D. “尚书”,战国时亦作“掌书”。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秦时为低级官员,汉武帝时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隋以后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纪瞻深得皇帝的赏识。元帝曾经亲自到他家里,和他同车而回;明帝也曾经单独召见他,和他谈到自己的心事,并把他作为自己倚重的大臣。

B. 纪瞻关爱士人。这种品德到了老了以后更加坚定;即使是那些平时不怎么来往的人,一旦托付自己,照顾他们的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骨肉一样。

C. 纪瞻才华出众,文武兼备。他早年被举荐为秀才;在讨伐敌人、抵抗外族入侵均获胜利;曾被明帝看作是十大社稷之臣,还因此被任命为骠骑将军。

D. 纪瞻不贪恋官位,不贪图金钱。纪瞻一生多次不接受封官和多次辞官;有次得到皇帝赏赐的布匹,也没有带回家里,而是把它分给手下的将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

(2)少与陆机兄弟亲善,及机被诛,赡恤其家周至,及嫁机女,资送同于所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   婆

原 非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别出心裁,打破了以往乞丐衣衫褴褛、卑微乞怜的形象。文中的花婆命运多舛,之后不幸沦为乞丐。但穿得清爽端正,讨饭时不卑不亢。不贪财,不图享受。说明她是一个有自尊的人。

B. 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说明人们对“善”和“义”的坚信。

C.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害怕,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动作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E. 本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作者却用不同人物形象表现了的双重主题。

2.小说的主人公花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注】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B. 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 到了胡适的赏识。

C. 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 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2.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

3.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或是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依时有春杓、夏稀、秋尝、冬蒸。流传至今的中元祭祖和中秋祭月,当是“秋尝”的重要内容。而无论是中元祭祖还是中秋祭月,都是为了合道,是趋吉避凶的方法论。

《易·系辞下》讲:“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华夏先祖视太阳为寰宇之间阳性之最,名为太阳;视月亮为寰宇之间阴性之最,名为太阴。作为中国民间农时重要依据的阴历即是据月亮运行周期编成。既然月亮在天地间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有着祭祖传统的中华先祖当然就要献祭。《国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力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亮的仪式。不过当时祭祀月亮是在秋分这一天。据《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历代王朝也都把祭月列入国家祀典,严格执行。

古人发现,秋分之日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此后,白昼渐短,阳气渐衰;黑夜渐长,阴气渐增。所以,在秋分这个阴阳相当的时刻祭月,既是敬送阳气之往,又是恭迎阴气之来。但秋分是据太阳的运行确定的,在农历中不固定,或在月初,或在月中,或在月末。若在月末,就很难见到明月,无从献祭,后遂演变为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在民间,中秋献月饱含着百姓浓烈的感恩之情。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日丽月清,五谷和瓜果成熟了,作为受益者,就要首先把果实献给天地和祖先品尝,所谓“秋尝”。

在古人看来,祭就是吉。因为祭是人天中介。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又来自他们的父母,寻根究底,肯定有一个第一父母。这个“第一”应该就是老子讲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是由道生的。要保持生命力,无疑就要保持和道的联谊。古人用的方法是祭。可见祭是人类和宇宙能量保持畅通的一种形式。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任何事物都由三要素构成,即信息系统、能量系统、物质系统。月亮作为一个巨大的天体,肯定有它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这就是古人讲的“月神”。既然真有“月神”,《论语》中讲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显得必要。

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要诵读祝文的。向西设坛,由祭官或女性贤淑沐手恭诵祝文,然后向月焚化。祝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先是歌颂,再是立志。作为阴性能量的载体,月亮有着太多值得人们歌颂的地方。

为了让这种能量具有存在感,祭祀之后要分食祭品,古人名之为“饺”。随着祭礼的不断演进,月饼和瓜果就成了中秋的主要祭品。无疑,祭品是一种祝福化了的食品,因此,在祭礼之后,我们看到,许多人舍不得吃掉自己分得的祭品,要拿回家,让老人和小孩分享。

(选自《中秋是归途》,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秋祭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而流传的中秋祭月在春、夏、秋、冬四时的祭祀中地位最为突出。

B. 古时的中秋祭月是为了趋吉避凶,为了合道,以此突显老子“道生万物”思想对古人产生的影响。

C. 华夏先祖视太阳、月亮分别为寰宇间阳性与阴性之最,中秋祭月就是为彰显它们在天地间的重要意义。

D. 原是秋分祭月,因秋分在农历中不固定,为避免出现无月献祭的情形,后演变为在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发现,秋分这一天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在此之后,白天渐渐变短,阳气开始衰减;黑夜逐渐增长,阴气渐增。

B. 在民间,“秋尝”祭月有着浓烈的感恩味道,老百姓认为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丰收后应先请天地和祖先品尝。

C. 古人把祭祀看作是保持生命个体与祖先之间相互联谊的一种方式,即人天中介,通过祭可从父母那里获得科学认识宇宙的能量。

D. 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由祭官或女性之贤淑者沐手恭诵祝文,祝诵完毕,祭文要向月焚化,仪式感很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系辞下》讲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说明古人很早就关注日月运行规律。

B. 《国语》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可以看出祭月具有教化的作用。

C. 《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明古代帝王把祭拜日月这一活动看得很重要。

D. 《论语》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强调“月神”存在的真实性,为祭祀之后分食祭品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去年10月7日,经过连续搜救,17名擅自进入广西来宾市自然保护区露营被困失联的驴友,成功获救。来宾市为此次营救,耗费了巨大的公共资源,更严重的是营救中救援人员也面临巨大的危险。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当地政府呼吁驴友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要擅自行动。有网友认为,驴友是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应为救援买单;又有网友说“人生需要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为他们的行为点赞。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某孔子学院对国外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一项的统计结果如下图。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说明]孝: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过日子能省则省;礼: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

(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请依据相关信息,给出两条合理建议。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前全国安全工作形势严峻,出现了种种问题,________有多方面的原因,________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有些政府官员安全责任意识不强。________,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________通过进一步深化安全改革,________能实现。

A. 既然 那么 所以 只有 才

B. 固然 但是 因此 只有 才

C. 即使 然而 所以 只要 就

D. 如果 那么 因此 只要 就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韩国疾病管理本部8日证实,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在韩国传播时发生了变异,但这种变异进一步对病毒传染性、致死率有何影响尚待研究。

B. 嫦娥四号预计于2018年发射,这将有望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的梦想,同时也有望实现我国有月球探测领域由追随到引领的跨越。

C. 文物专家近日发现了一卷由元代蒙古族和汉族共同捐资刻写的佛经,这一发现丰富了元史研究材料,而且记载了元代蒙古汉通婚的历史状况。

D. 随着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线运行两月以来,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过去的平均30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109天,平均缩短近2/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⑤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⑥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A. ③④⑥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慨叹生命短促,自然永恒。

(2)古代诗人常借江水东流来抒发愁情。比如李煜在《虞美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来抒发自己不尽的惆怅。

(3)《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哲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又   雪

杜甫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

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

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

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

注:公元765年,杜甫离开草堂,顺江而下,因病暂住云安(今重庆云阳)。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描写了南方雪景,一个“沾”字传神地写出了南方积雪湿重不够蓬松的特点,突出了蜀地冬季环境的寒冷。

B. 颔联连用两个叠音词“微微”“脉脉”,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雪仿佛在含情脉脉地离人远去,表达了诗人对蜀地的眷恋。

C. 颈联“冬热”两句,通过“鸳鸯”“虎”对比揭示蜀地气候宜人和环境的雄奇瑰伟,也为末句写北归长安作铺垫。

D. 尾联中“焉得北之朝”中的“北之朝”应指诗人向北回到京城长安,“焉得”二字写出诗人渴望回到京师的迫切心情。

E. 诗人以“又雪”为题,摹景状物,情景交融,极富神韵。全诗语言朴实,刻画细致入微,诗人疾病缠身,寄托遥深。

2.“愁边有江水”写诗人忧愁如汩汩江水。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