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体自燃并不是什么________,而是有先例可查的,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我们可以把一个穿着衣服的人,设想为里外反转的蜡烛,衣服是烛芯,人体脂肪就是蜡。

②日常生活中,当________降临在自己头上的时候,不妨抬头看看天外,把眼光投向海洋,把心系于远方,不斤斤计较一时一事之长短,更不要想方设法去报复。

③当年,他系统地研究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可惜被人们认为是________,有违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A. 不经之谈 流言蜚语 无稽之谈    B. 无稽之谈  流言蜚语  不经之谈

C. 不经之谈 无稽之谈 流言蜚语    D. 流言蜚语  不经之谈  无稽之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文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文来说,前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的文物研究结出的果实,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在沈从文自己,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神上的毁誉,从不以为意。

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社交应酬和帮助别人外,都陆陆续续花在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家里放不下了,便随手送人,送掉后又买。解放后索性一古脑儿全送了博物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1982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寄来的九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然而,他也有因手头无钱而发窘的时候,且不说他年轻时为吃饭问题所作的种种挣扎,就是在他不再为吃饭发愁以后,每逢某项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他捐赠时,他常常因拿不出钱来而发愁难过。

说起沈从文在文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因“历史的误会”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时,他只是说:“我没有我的朋友受的冲击大,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人们常常惋惜他不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到遗憾,为他在第二、三次文代会上,连作家身份也得不到承认感到不平,他只是笑笑:“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文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他构筑的言有魅力的“湘西世界”被人津津乐道,鲁迅的“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一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对这一切,沈从文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在谈到他的文学创作时,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这是因缘时会。”他强调说,“我年轻的时候,许多熟人同乡头脑都比我优秀得多,却一个个先后消失在中国近乎周期的悲剧里。就拿写文章来说,开始时我的一支笔就笨得很,能够坚持下来,也只是比别人耐烦一点。”

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人事.沈从文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宽容与平和。他宁愿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了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是湘西的水深深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

然而,他心头还有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30余年来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他常常叹息说“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虽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经出版,王序在他的指导下,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服饰文物专家.他的后半生事业后继有人,但他仍不满意。沈从文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前几年,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紧张得手足无措,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1983年,他身患重病,几乎足不出户。对故乡的思念日夜侵蚀着他,几属家乡人的来访,都使他兴奋不已。他不间断地询问,颔首,摇头,轻轻地叹息,任何有关家乡的人事,山川风物的点滴,都不愿放过。“我能去,我还能去的!”说着,他便挣扎着要站下地来,并终于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你看,我还能去!”他孩童般得意地笑着,眼角上早已噙了两颗晶亮的泪珠。然而他终于只能在想象与回忆里,同那片熟悉的土地亲近。每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出神,都似乎在神游故土。

静寂中,突然响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相撞时爆发的声响,伴和着古老、悠长而又悲凉的船歌号子,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

(选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沈从文一生对金钱毫不在意,但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社交应酬、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也有因手头无钱而发愁难过的时候。

B.本文叙述了沈从文工作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

C.沈从文的“耐烦”,意思就是忍耐,坚持不懈。面对年轻时的困窘生活,文革时的不幸遭遇,他依靠“耐烦”精神坚持了下来。

D.由于不满意自己在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方面的表现,担心研究时间不够,沈从文总是害怕失去工作的权利。

E.沈从文有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胸怀,虽历经种种坎坷和磨难,最终以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方面的成就赢得世人的尊重。

(2)沈从文“星斗其文”的成就,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文章从水起笔,又以水结尾,可见水的品性与沈从文的生命人格已浑然交融,这无疑是对“上善若水”的最好诠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太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一样的魔方,对不同的人而言意义不同。对“我”来说它只是旅途中排遣无聊的工具;对老太太的儿子而言,却代表着一种不断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

D.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E.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的情感。

(2)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3)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就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某一特点进行探究。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要正确对待外界的评价,才能坦然面对荣辱。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谈到人生态度要积极向上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面对长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哀叹。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

少年游

蒋捷①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宜兴竹山。

1.请对上阕前两句描写的意象作简要分析。(5分)

2.结合全词,概括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牴牾。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乃上疏,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

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议上,帝悉从之。

(节选自《明史•杨嗣昌吴姓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山海关兵备             饬:整治

B.无于东林                 嫌:仇怨

C.帝其才                   异:奇怪

D.朝士洪承畴纵贼           尤:指责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B.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C.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D.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嗣昌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他父亲得以免除死刑。

B.中原发生饥荒,到处发生暴乱,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

C.杨嗣昌因为其他官员消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要求他人承担过错,并自荐代替他人,皇帝不答应。

D.杨嗣昌向皇帝上疏建议曹变蛟、左光先跟祖大弼限期平定盗贼,超过期限连同洪承畴一起逮捕法办。
4.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5分)

(2)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修身为本”的行为理念,这在消费上主要表现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等。同时,这种传统观念至今也影响着大多数中国人。具体表现为,在很多中国人的潜在意识里,如果一些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上,那么常常会被视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西方人的消费观念,他们十分注重精神追求。在当今的西方国家,他们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以使其经济得到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从历史观的角度讲,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人们进行个性消费。同时,求同攀比在我国消费史中也广泛地存在。而现今,我国消费者的“求同攀比”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消费的主体性。近些年,西方人愈来愈重视实现消费活动的自我价值,而对其他人的消费则没有太大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人们的经济压力,只要个人的消费在预算的条件下就毋庸顾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均属于消费方式问题,消费方式不仅直接体现着日常生活,而且与消费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通过自给型的消费来满足个人需求是我国居民普遍接受的消费方式。而西方国家居民则更热衷于交换形式的商品化消费。

从概念上讲,消费习惯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人们在消费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经常性的消费行为和风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消费习惯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荻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面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一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在积极借鉴西方消费文化先进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抓住机遇,重构本土消费文化。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冲突,中国人很多都受到“修身为本”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在娱乐消费上保持克制。

B. 中国消费者往往存在求同攀比的理念,西方人认为可在预算条件下进行消费,所以他们秉持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

C. 中西方消费观念的冲突具体表现在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等方面,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联系密切。

D. 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既要理性对待西方消费文化,更要重构本土消费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很多在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之外,很少将时间与精力投放在娱乐上,而西方国家则往往通过传播媒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

B. 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制约着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中国人进行个性消费不够现实,而求同攀比的消费理念的影响延续至今,也约束了消费主体。

C.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可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消费习惯也因此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商业服务。

D. 中西方消费观念的相互借鉴处于不对称的状况,中国消费者更容易受到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消费理念的严重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人的消费理念注重精神追求,近年来更是注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消费活动,对于其他人的消费则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B. 中西方在消费方式上存在冲突,中国人受到“知足常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坚持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而西方人钟情于商品化的消费。

C.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传播媒介,刺激着广大消费者强化精神层面的消费。

D. 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冲击了中国人的消费思维,我们在抵制西方消费文化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构建自己的新型消费意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画面中,上海地铁车厢内,几名乘客与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子理论,指责其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扔在车厢地上的行为。女子不服,“舌战”乘客,并拿出手机与爆料者对拍。视频迅速传开,网友议论纷纷。据网友爆料,该女子竟然是一名小提琴老师。还有网友爆料,她曾参加过浙江卫视的相亲栏目,并在节目中牵手成功。先是这名女子的各种信息被网友人肉爆料;后有消息称,她迫于压力丢了工作,而她所在公司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幅漫画《诱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启示,仔细观察画面,认真领会画意,试从两方面写出你获得的启示。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处不超过15个字。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①__________ 。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碳、碳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 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雾和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下降,③___________。首先,雾霾中的PM2.5威胁新生儿健康;其次,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杀手”。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从容闲谈, ① 所谈是饶有趣味之事, ② 世间琐屑无聊之事,都能以率真性情相见,这真是一大快乐, ③ 这样的人是很难遇到的。 ④ 言谈之人对自己的意见一味认同,这与一个人独坐有何差异呢?我们平时交谈,有完全倾向于对方意见的, ⑤ 意见略有分歧的,说“我的看法不完全是这样”“因此,我认为”等,这些  ⑥ 可以用来享受言谈的乐趣。

A. 不论  或是  但是  因为   

B. 不论  还是  可是  如果   

C. 无论  还是  只是  如果  也有  

D. 无论  或是  只是  因为  也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30%以上人群有睡眠障碍。睡前使用手机会影响睡眠质量,因为手机的蓝白光对人的大脑有持久刺激作用。

B.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 临近岁末,各种商品的打折促销也渐渐“白热化”了。行走在商场,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D. 音乐剧《元培校长》塑造了以蔡元培为首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栋梁”形象,以及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观念和冲击酒文化体制取得的成就。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想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2)公司成立这么久,我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陷入低谷,真是马齿徒增啊。

(3)在本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面对评委的刁钻提问,一支农民合唱队真挚纯朴,巧言令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美联储内部关于何时加息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今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发表讲话,公众期待耶伦一锤定音,结束争吵,尽快出台新政。

(5)父母常常埋怨孩子漠不关心自己,没有责任感,他们也许不知道,责任感要从小培养,要给孩子担负责任的机会。

(6)近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胶柱鼓瑟是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

A. (3)(4)(6)

B. (1)(2)(5)

C. (2)(4)(6)

D. (1)(3)(5)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 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 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 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 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劝民学业,风化颇行。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卒,年九十八,谥“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B.而/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C.而言/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D.言/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B.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凳  周海亮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

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里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着,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撅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她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早已化为一把清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B.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E.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2.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在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宋史·礼制》就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圣节大宴、闻喜宴、锡宴、曲宴、饮福宴等。需要指出的是,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并未见到宴会簪花的记载,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

南宋时期,御宴簪花依然十分流行。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宴簪花发生了两点显著的变化:首先,皇帝在宴会中逐渐不再簪花,如嘉定四年宋宁宗就降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对此南宋人的解释是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其次,簪花礼仪进一步细化,绍兴十三年宋高宗明确规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而已。同时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诸色祗应人只能用绢花,规定可谓不厌其烦。

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恩三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随着“正安之乐”的响起,整个宴会已达高潮,这时皇帝宣布赐花,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最初官员在谢恩时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天禧四年后,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宴会结束后,御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百花之中,宋人最爱牡丹,其中又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不过,真花在簪戴时极易受损,官员往往不免忙于收拾凋落花瓣,狼狈不堪,因此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徽宗朝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成,“极其珍藿”。其次是罗帛花,用于春秋大宴,“甚美丽”。再次是绢帛花,材质最为普通,只在接待辽使时使用,目的是“示之以礼俭”。南渡以后,由于财政拮据,御花多以普通的罗、绢为主,远不能与“滴粉缕金花”相媲美。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明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繁琐规定,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

(选白杨倩丽《御宴簪花:宋代宫廷宴会的独特礼仪》)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宴簪花是宋朝宫廷宴会中皇帝将花赐给出席官员,官员将花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的一种礼仪,这种礼仪特别引人注目。

B. 御宴簪花之礼并非在宋朝立国之初即成定制,而是在宫廷宴会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其正式流行在宋真宗时期。

C. 据《宋史·礼制》记载,宋朝时期,凡是国家有大庆必定举行大宴,这些大宴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最初大宴不一定簪花。

D. 宋真宗有意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因此,簪花礼仪便因其富有喜庆意味而大受青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南宋时期,“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君臣同享春色,以示皇恩浩荡。

B. 南宋与北宋不同,簪花之礼进一步细化,皇帝赐给臣僚的花在数量和质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依官阶品级逐步递减。

C.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一般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整个宴会达到高潮时进行,同时伴有“正安之乐”。

D. 御宴簪花分三个阶段:首先皇帝宣布赐花,然后皇帝、亲王及大小官员分别由内侍、官员自己或皇帝亲自簪花,最后群臣向皇帝谢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宴簪花是皇帝对臣僚的恩赏,是官员的荣耀,官员不得怠慢,御宴结束后,官员必须簪花而归,否则将受到惩罚。

B. 宋代御宴所簪之花以鲜花为贵,人工花次之,百花中尤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因鲜花容易凋落,才改为人工制作的布花。

C. 材质最为普通的绢帛花之所以只在接待辽使者时使用,是因为出于政治目的,即把大宋的“礼俭”显示给辽使者。

D. 宋朝御宴簪花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礼仪形式,其中还包含一些政治因素,其意图在强调皇恩浩荡、强化现实权力结构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巡防队员在商场门口巡逻,看到两名穿着时尚的女子,其中一名女子手机露出裤后兜三分之一,于是喊住两名女子说,商场人多注意防范。但两名女子听到劝告,反而向巡防队员翻了白眼往前走说:“真是多管闲事,我想装哪就装哪,还真当自己是警察了。“巡防队员听后无语。不久,这两名女子急匆匆找到巡防队员,其中一名女子哭着说,手机丢了,求求你们帮忙找找,这是我攒了两个月工资刚买的苹果手机,真后悔没听你们的话,应该把手机放包里。巡防队员一边安慰女子,一边把手机借给她打电话报警。此事经记者报道后,引起网友争议。有人责骂女子不识好歹,有人安慰受到无理指责的巡防队员,有人认为需要时刻提高出防范意识,有人说提高文明素养刻不容缓……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2016年9月举行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并不是因为它的完美无缺,而是它的包罗万象。网络语言所具有的表达功能和交际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_____ ;新媒体和网络环境,已然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信息时代,不熟悉和研究网络语言,不论学者或是领导者,都会面临“扫盲”的任务。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当一种语言不能读解时,____所以,“关注网络语言”,岂止于语言学家?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些表示少年沉迷  ①  游戏,多数是   ② 自控能力弱,学校和家庭  ③  没有及时引导,  ④ 绝非受到几所学校开设电竞专业的影响。  ⑤  作为一门专业,进入电子竞技行业也需要达到  ⑥ 的门槛,游戏沉迷者和游戏专业人士,就像打架斗殴者与拳击运动员,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A

\

甚至

必须

B

由于

\

相应

C

\

不过

不但

相当

D

因为

而且

一定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此番英文版歌剧《红楼梦》的演出,并不是由国内的团队完成翻译的,而是由一群英文背景良好的华裔美国人翻译的,这就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B. 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沛期,但量的增长关不代表质的提升,真正有情怀、打动人心、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作品还不多。

C. 由于私人投资增长放缓和外部需求疲软,一些专家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6.2%左右,此后还将进一步小幅下降。

D. 根据《大运河》调查显示,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已依法下达处理决定,检查的整体情况也向各省级党委政府做了通报。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本次股票反弹行情中,有色金属尤其表现出得十分出色,其上涨的幅度和持续性远远强于其他蓝筹股板块,即使是券商股也是望其项背

②有人散布谣言说,饮料中的成分虽然是常见和安全的食材和食品添加剂,但温度一旦变化就会产生毒蛋白。对于这种危言危行,公安机关要坚决予以打击。

③无论哪个企业,都要积极宣传本企业的改革方针和发展目标,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和谐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发展变化,认识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休戚相关。

④我们知道,近30多年来,灯饰行业在设计上的“抄袭成风”一直是人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这种抄袭现象在灯饰产业比较集中的古镇,更是蔚然成风

⑤近年来,有些作为大众传媒产品的历史纪录片迫于收视压力,热衷于掘坟盗墓题材,故弄玄虚,缺乏历史资料支撑,将历史纪录片拍成了三流电视剧。

⑥他经常飞赴世界各地,品尝了数十家航空公司提供的牛排、龙虾、寿司等飞机餐,其中既有经济舱的,也有头等舱的,因此说起飞机来如数家珍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地发出了赞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充满对历史人物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无限的仰慕与赞叹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醉花阴》中以菊花自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淮阴作①

朱敦儒

当年五陵②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③,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注】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词人飘离异乡之时事项。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门大户,子弟习尚奢纵。②桃叶:即桃叶渡,借指游冶的场所。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当年”点明起首两句是对当初的追忆,首两句点染了奢华豪纵的气氛,为上片定下了基调。

B.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用笔简省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风景的秀丽及游人的神情。

C. 上片最后一句突现了词人醉卧的形象“开怀豪饮,酒酣耳热。可见词人愁绪至极,以酒解愁。

D. 本词下片前三句是过片。双调词中过片往往居于上下阕交替的位置,常起承上启下原作用。

E. 下片结句亦景亦情,泪眼所见,只有远接天际的芳草牵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遥不可接。

2.本词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楙,字长孺,显谟阁直学士同之曾孙。入太学。淳祐七年举进士。调常熟尉。公廉自持,不畏强御,部使者交荐之。调婺州推官。疏决滞讼,以创繁裁剧称。改知嘉定县。岁大水,劝分和籴,按籍均敷。发运使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俱特荐于朝,签书临安府判官,不为权势挠。有为淮东提举常平,辟楙提管,楙知其不可与共事,笑而却之。未几,政府强楙行,遂拂衣去,朝野高之。主管城南厢,听讼严明,豪石益惮之。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楙悉追之,不服者杖其人,械于他所,无不听命。添差临安通判。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知广德军。郡有水灾,发社仓粟以活饥民,官吏难之,楙先发而后请专命之罪。尝论天变及贾似道家争田事,触度宗怒,迁司农卿,寻为两浙转运使。海盐岁为咸潮害稼,楙请于朝,捐金发粟,复辍己帑,大加修筑新塘三千六百二十五丈,名曰海晏塘。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迁户部侍郎。以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值旱。故事,郡守合得缗钱十五万,悉以为民食、军饷助。节浮费,修府库。既代,有送还事例,自给吏卒外,余金万楮,楙悉不受。吏惊曰:“人言常侍郎不爱钱,果然。”改浙东安抚使。值水灾,捐万楮以振之,复请籴于朝,得米万石,蠲新苗三万八千。又以诸暨被水尤甚,给二万楮付县折运,民食不至乏绝。

德祐元年,拜吏部尚书,以老病辞,累诏不许,专官趣行甚峻。明堂礼成,进端明殿学士,楙以国步方艰,非臣子贪荣之时,力辞恩数。与庙堂议事不合,以疾谒告。二年春,拜参知政事,为夏士林缴驳,拜疏出关,后六年卒。

(《宋史•常楙传》)

【注】楮:纸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B. 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C. 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D. 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既是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各级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

B. 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房在大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C. 户部: 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D. 缗:穿铜钱的绳子,文中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楙很有才干,能裁断繁重的事务。多次在自然灾害处理中表现出优秀。发运史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都向朝廷特别推荐他。

B. 常楙不惧怕权势。他因意见不合拒绝了淮东提举常平的推举,即使政事堂强令常楙前行,他也没有前去赴任。

C. 常楙廉洁、不爱钱财。卸任平江知县时,他将送别的例钱发给吏卒,剩余的一万纸币钱,他也没要。后来诸暨遭受水灾,他又给两万纸币。

D. 常楙不贪图名利。朝廷升任他为端明殿学士,他认为国家正处于艰难之时,不是臣子贪慕荣禄的时候,坚决推辞恩典。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2)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迷离的小巷

我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也正因为很黑很黑,所以偶尔有些灯火,就显得特别明亮,印象格外深刻。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常在晚餐后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的小藤椅,再将他的鱼篓往后座一摆,鱼竿往旁边一插,带我去台北的水源地钓鱼。车子吱呀吱呀地从台大教授聚居的温州街,经过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官邸和兵工学校的军官眷舍,进入违建区。那里没有路灯,两边的房子都是竹子和石棉瓦盖的、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头顶有晾衣竹竿和忘记收的衣裤,脚下是滑溜溜闪着油光的地面,屋里传出的是南腔北调的各省方言。我们必须提防突然泼出的污水、冒出的浓烟和喊着别打了别打了,冲出来的小孩。

为我家洗衣服的孙嫂、卖馓子的老爷爷都住在违建区。父亲曾带我去看过老爷爷炸馓子,白发老头趴在地上,伸手从床底下拖出一个脸盆,就用脸盆装油炸。我不记得炸馓子的细节,倒是永远记得床上一个正在读书的少年,用恨意的眼光看我。父亲说馓子爷爷在大陆做铁路局的局长,三十八年只带出这一个孙子。

经过违建区不远就到了水源地,堤防外有一大片竹林和沙土地,有时候老远就听到喧哗,特别令我兴奋,因为表示当天搭了戏台。有平剧、相声、唱大鼓,还有我最喜欢的“漫画表演”。有一回牛哥驾到,他是我的偶像,因为他画头顶三根毛,尖嘴猴腮两颗牙,还穿着一双大头破皮鞋的牛伯伯太有意思了!他的现场表演更精彩,除了画牛伯伯、牛小妹,还请观众上台,在大大的白纸上随便涂抹,无论涂个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牛哥都能三两下改成有意思的漫画,有一回还变出个光溜溜的美女,台下好多人吹口哨。我实在很想上去,不敢,但总想画什么东西能够考倒牛哥,到今天还在想,想不出来。

父亲也常在周末带我去万华“打泥人”。只记得街边一排小店,后面架子上摆着许多彩色的泥人,父亲用装软木塞子弹的气枪射击,泥人被打中掉到后面的网子里,就归我。

还有一回父亲带我坐公共汽车到了一个很热闹的夜市,好多摊子,上面挂着一串又一串小灯,卖的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像是鲜黄的杨桃汁、萤光绿的腌橄榄和红滋滋的烤香肠。街上热闹极了,舞龙舞狮踩高跷,鞭炮锣鼓声吵得听不见说话,散着硫磺味的烟雾把人都隐藏了。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带我爬上附近的河堤,看见外面停了好多船,人影幢幢的灯火在黑黑的水面拉着颤抖的闪光。还有人放烟火,烟火一支一支呼啸着上天,在黑黑的夜空爆炸成千千万万个小光点,瞬间全不见了!

父亲在我八岁那年就得了大肠癌,住进空军医院。记忆中那里像个学校,两边是平房,中间有个黄土地的大场子。有一天傍晚父亲撑着枯瘦的身子,带我走到医院门口买气球,虽然有各种鲜艳的颜色,但我挑了个土黄色的,因为看来比较结实。牵回病房,许多医护兵跑来看,说气球活像篮球,于是在走廊又笑又叫地拍来拍去,我也拍,突然砰一声气球不见了,只剩下走廊屋顶一排昏黄的灯,医护兵一下子都散了,我转身,面对的是躺在病房床上父亲苍白的脸。

父亲走后,我的童年更黑了,再没人带我去灯火迷离、烟花四射的夜市。后来家里遭了火,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说男主人死了,不给重建,母亲只好在废墟上盖个草棚,成为最牛钉子户,终于在两年后,逼得公家把我们迁到金山街的一栋小木楼。

巧的是我大学正好考上师大,可以听打钟再上学。还有个好处,是便于师大的同学来访。

大二那年我组朗诵诗队,请一位女同学到家里听录音,隔两天晚上八九点钟门铃响,居然是那女生,原来因为能源短缺,和平东路两边轮流停电,那女生教完家教回宿舍,师大那侧正停电,只好到对面巷子里的我家。我问她吃晚餐了吗,她摇头,我就去买了水饺给她。她才吃,我家这一侧又停电,于是点蜡烛。

记得那天送她回师大宿舍,出门好长一段路,一点灯光都没有,又没月亮,连脚下都看不清,简直是摸黑。我不得不小心牵着她的手,一直牵到了今天。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描写了违建区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地面很脏,突然泼也的污水等恶劣环境,传达了我对违建区的厌恶之情。

B. 文中描写“馓子爷爷”的孙子“用恨意的眼光看我”,此细节意在传达出两个孩子间的隔膜是因为彼此陌生而产生的。

C. 父亲走后,家道中落,即使家中遭受了火灾,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也不给重建,让我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世态炎凉。

D. 文中写到父亲病重时“我”在医院走廊里和“许多医护兵”又笑又叫地拍气球,目的是谴责自己当年年幼无知不懂事,为自己的行为而忏悔。

2.作者为什么说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尾写年轻时收获的爱情,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知道,第二次大战中,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外务省的密电曾被中国特工破译,情报也确实送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手上,可惜罗斯福不相信中国人有此本事,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以致美国海军遭受惨重损失。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成功破译日军密电的功臣究竟是谁?这一直是个谜。作家吴越历经数十年研究、探访,积累了多方面珍贵史料,终于使这位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他就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密码破译天才池步洲。

1908年,池步洲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一个农家,因家贫无力上学,童年时代池步洲是在放牛、割草中度过的。直到他十岁那年,二哥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全家迁到福州,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池步洲才有机会上学。凭着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他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修完了别人要用十二年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为了培养这个天赋甚高的弟弟,哥嫂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毕业后,池步洲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并娶了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为妻,婚后育有一儿二女,一家人其乐融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心想回国参加抗战的池步洲历经周折,毅然携妻子及子女回国。为此,他的妻子白滨英子与自己的日本家人断绝了关系。

回国以后,池步洲通过同学的介绍,到“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中央调查统计局”的前身)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

当时池步洲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在驻日大使馆工作好几年,居然不知道“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是个特务机关,只以为那是政府的一个直属机构。他之所以能够“入污泥而不染”,没有参加特务组织,是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觉得这样一个爱国青年,不应该让他蒙受污垢,就没叫他填表、宣誓。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驻日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根据当时情况池步洲判这是日美开战的先兆,结合此前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作了两点估计:一,时间可能在星期天,二,地点可能在珍珠港。他把译出的电文拿给组长霍实子看,并提出自己的判断,霍实子点头称是,霍实子拿着密电译文跑步送交毛庆祥,毛阅后立即亲送蒋介石,蒋也立即将密电内容通知美国驻重庆使节。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情报后为什么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一说麻痹大意,一说忍痛牺牲,究竟为什么,只能说是历史永远的谜团了。

1943年4月18日清晨六点,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两架专机,由六架战斗机护航,从拉包尔机场起飞,但被美国空军紧紧咬住,穷追不舍,最终一架被击落在拉包尔机场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加一架被击沉于附近洋面的深海底。第二天,搜索终于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坠机的残骸,山本五十六手握「月山」军刀,横倒在飞机残骸的旁边。

事后,日本方面对山本出巡的日程何以泄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因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4月1日刚刚更换,不可能那么快被破译。日方只能根据种种迹象妄加推测,有的说日本海军内部有潜伏特务;有的说是因为两艘美国潜水艇袭击马琴岛,缴去了密电码本;还有的说这一段时间,所罗门群岛上空被击落的日军飞机上携带的密电码本被破译了。而真实的历史是,这份密电是池步洲破译出来的。

抗战结束,池步洲因反对内战,不愿继续为蒋介石效劳,于1946年秋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福建闽清乡下种田,侍奉老母。

1951年4月,在全国镇反运动中,池步洲因“抗拒反动党团分子登记”罪被捕入狱十二年。十年动乱中再度受到冲击。

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在上海巧遇当年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这两位八旬老人,一个证明当年池步洲虽身在中统,但确实没有参加过特务组织;一个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霍实子还特别指出他曾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那份密电,因此不但无罪,而且有功。1983年4月1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为池步洲作了彻底平反。

晚年,池步洲陪伴妻子回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神户辞世,享年96岁。根据老人生前“重返祖国,埋骨故土”的遗愿,他的骨灰被送回中国安葬。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池步洲十岁那年,二哥带领全家迁到福州,池步洲才开始上学,后来哥嫂看到他非常聪明,就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

B. 池步洲凭借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修完了小学到高中全部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C. 白滨英子是一位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为了和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的池步洲结婚,断绝了与日本家人的关系,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二女。

D. 池步洲回国后虽然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得机密二股”做破译日本密电码的工作,但由于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就没有让他加入特务组织。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1937年,池步洲历经周折,携妻子及子女回国参加抗战。由于十足的书呆子性格,被同学利用,进入“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特务机关工作。

B. 池步洲借助美国缴获的密电码本破译出山本出巡的日程,使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的两架专机起飞后被美国空军穷追不舍并击毁。

C. 池步洲通过截获了一份驻美大使的特级密电准确判断出日军可能偷袭珍珠港,但接到情报的美国国总统罗斯福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

D. 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的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他才得以洗涮罪名彻底平反。

E. 池步洲爱国情怀始终如一,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回国参加抗战,他反对内战,即使晚年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还是保持着中国国籍。

3.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诗》与中国礼乐制度

马庆洲

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经典”却屈指可数。其中以《五经》最为重要。《诗经》是《五经》之中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经”,也是“诗”;它也是《五经》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出现时间最早,最为可靠,“精金美玉,字字可宝”(梁启超语)。 “五四”以后,《诗经》因其自身的特质而更多地被视为“文学”,而纵观两千余年的经学历程,我们不难断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还应当说是其“礼乐教化”的功能,以及由此所造就的“诗教”传统。

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旨在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三百余篇,其内容丰富,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因而其“诗教”意义,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诗经》遭遇“秦火”,但仍得全。汉兴,传诗者有鲁、齐、韩、毛等诸家。经过东汉前期的今、古文斗争,《毛诗》流传渐广,又因郑玄总结诸古文经师的成果,兼采今文经说,为毛氏《诗诂训传》作笺,终于大显于世,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版本。

《毛诗》之所以能够超越“三家诗”,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其《诗序》的存在,及其“依序解诗”的朴实学风,最终“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毛诗》之“序”,是诗经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宋代以后,对“序”的态度,成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重要的分水岭。而“五四”以后,不少学者甚至将《诗序》视为《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当今也有学者《诗大序》明确提出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方面的巨大功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诗大序》对诗教的规范做了明确的总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在汉代确立其地位的《毛诗》及其“诗教”传统,中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在唐代得到系统性的强化,汉唐诗经学也由此达到顶点。唐人在汉代“美刺”观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毛诗》的“雅”“颂”之政教功能,并将其用之于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同时,唐代的科举考试,也突出雅、颂的作用和意义。宋代以后,理学大兴,但《诗经》的政教功能一直不曾弱化,其影响依然不减。科举时代,“五经”取士,《诗经》是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典章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虽也饱经灾难,但社会依然能够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经典的教化和滋养,不能说没有功劳。注意一下紫禁城坤宁宫里“日升月恒”的匾额,老百姓婚嫁时“琴瑟和鸣”的对联,我们不能不感叹经典“日用而不知”的伟大所在。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9版)

1.下列关于《诗经》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因既是经,也是诗,且出现时间较早、最可靠,在《五经》中具有最特殊最重要的地位。

B. 《诗经》既有“礼乐教化”的功能,又有“诗教”的传统,这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C. 《诗经》由孔子编订,有三百余篇,内容丰富,且阐释空间巨大,并且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了“诗教”的意义。

D. 《诗经》遭遇了秦始皇时期的“秦火”但得以保全,又历经汉代唐朝宋代的历史变迁,它的政治教化功能影响深远。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毛诗》从流传渐广到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原因甚多,而郑玄在其中的作用居功至伟。

B. 《毛诗》的“序”是诗经学史上最错综复杂、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而被后世学者视作研究《诗经》的障碍。

C. 《诗大序》明确提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道于诗”,因而有学者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的巨大功用予以充分肯定。

D. 《毛诗》能推动中国礼乐制度的传承,得力于自汉代以来的“诗教”传统一直保留以及后来的政教功能一直未曾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礼作乐形成于西周初年,虽“诗”“乐”不分,但直到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的作用。

B. 在唐代,从日常政治活动到科举制度,都强化了《毛诗》中“雅”“颂”的政治教化功能。

C.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已超越了典章制度的范畴,渗透到了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D. 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仍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与经典的教化和滋养是分不开的。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