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嚱(xū)  秦(sài)  石(zhàn)  抚(yīng)

B. (fú)    崔(wéi)  岩(chán)  血(shǔn)

C. 嗟(zī)    猿(róu)  岩(luán)  流(pù)

D. (hè)    喧(huī)  飞(tuān)  回(yíng)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马海祥博客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人民日报》

对于“批判者”和“建设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名句填空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完成小题。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注】,感怀作

(南宋)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注】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载:庚寅年(公元1170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为贺金正旦副使,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京师:即词作中的“神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定都于此。

⑴从全词看,作者“感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⑵请简要赏析本词下阕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呼号,曰展婆,展婆。至暮,哭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其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宗质而靖康之乱              罹:遭遇

B. 问我姓名                    遽:迅速

C. 怒                          霁:停止

D. 终身恨                        饮:含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归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B. 小憩茗肆                     其制稍异

C. 宗质负其母归                 臣具表闻

D. 老而得之                     如左丘无目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 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 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彼 有 未 尝 失 母 而 有 母 不 待 求 母 而 母 存 或 忽 而 不 敬 或 悖 而不 爱 者 独 何 心 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2)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东 西

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四十六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年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这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为了找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涸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这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间,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

(选自《天涯》,有删改)

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

2.文中画线的两处,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试探究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物种起源》绪论(节选)

(英)达尔文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五年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1.节选第一段中“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其中“如果”“可能”“任何”“也许”“一些”这几个词有什么作用?

2.请根据节选第二段内容,分别概括出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对象、研究依据以及结论。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才智人士纳入官员队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B.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信条与“以学取士”科举制度密切结合,被一代代读书人奉行不渝。

C.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由“贱”入“贵”的主要路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身上便体现了这一点,

D.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使士子们能平等参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等”观念方面的缺失,实现了难得的公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学而优则仕”传统影响下形成的宗法制度“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得把平生所学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

B. “学而优则仕”是封建学子们的金科玉律,博取功名跻身官僚队伍成为他们十年寒窗皓首穷经的目的。

C. 被仕宦功名的所引诱俘获的士子们,丧失了物质和精神的独立性,仰人鼻息,唯唯诺诺,惟君王之命是从,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

D. 封建士子受忠君报恩思想的影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帝王的“家天下” 耗尽心力,以求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使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也明白“守江山治天下”,必须倚靠读书人,尊重士人,文吏治国是他们的统治要诀。

B. 中国历史上的“贵族”阶层,对社会各等级的人是开放的,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身命运,社会也在流动中保持了活力。

C. 面对狂傲不羁的名士,那些历史上的英雄和奸雄都相当容忍,有所忌惮,原因就在于“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D. 在科举制度已废除百年的今天,“逢进必考,择优录取”成为国家选聘公务员的严格规定,可以看作“学优而仕”传统具有巨大合理性的体现。

 

下列各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C.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下列各选项中句式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B.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C.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依次填满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 ①⑥②③④⑤

B. ③⑤①⑥④②

C. ④①②③⑤⑥

D. ⑤①⑥②③④

 

下列各项对文学常识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有“书圣”之称。因官至右军将军,所以又称“王右军”。他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B.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另外三部悲剧分别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

C. 《长亭送别》节选自元杂剧《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有“元曲四大家”的说法,这四人分别是关汉卿、郑光祖、王实甫、马致远。

D. 《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桐城派的代表作家。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解读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说明掐丝是一种极其精细的工作。

B.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来。”——作者运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主要突出了封建统治者为了个人口腹之好劳民伤财。

C.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用“水清”和“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再次表达了“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处世哲学。

D.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里作者用“毅然”一词表现了刘和珍在经济生活困难中依然订阅杂志的好学精神。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甜如醴酪

B.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C.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D.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这部书记录了中国22位环保人士,大多数是以民间身份投身于关爱地球、关爱自然这项看起来对个人利益几乎没什么增进的大事业中的。

B. 商品房预售制最初的宗旨是解决部分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以加快城镇住房建设。

C. 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D. 近年来,国外“野鸡学校”、“文凭工厂”纷纷转战东方,这些学校尽管在国外毫无学术信誉,但是在不明就里的人眼中,还着实能有狐假虎威的作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校第25届运动会来临之际,班主任做了动员讲话,希望班内每个同学能推贤进士,积极自荐或举荐他人参加本次运动会,为班级争光。

B. 有句老话讲“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但现在80后90后的父母没有亲自带孩子,只顾一天到晚尽情享受着两人世界的欢乐,不知道能不能体会到父母乌鸟私情的艰辛呢?

C. 自10月以来,美元走势可谓风光无限好,美联储年底加息的预期、欧元走软以及加拿大经济数据表现不佳打压加元,支撑美元连续三周上涨,一路扶摇直上逼近99关口。

D. 10月24日上午9点58分,慈利县宜冲桥九年制学校鞭炮礼花声响遏行云,原来,今天是该学校老师搬进学校公租房入住的好日子,30余名老师开开心心地搬进了新家。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

(2)假令仆    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3)粤中造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    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A. 黯然   服法      积淀

B. 暗然   伏法      沉淀

C. 黯然   伏法      沉淀

D. 暗然   服法      积淀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呵气,熔化一角的冰凌,透过湿润的玻璃遥望那种辽阔的白——我知道,看似无痕的雪地上其实有着细碎的纹饰。

B. 他们把那些硬片放在铁臼里捣碎研细,筛成细末应用。细末里不免掺合着铁臼上磨下来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

C. 先用金钢砂石水磨,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椴木木质匀净,用它来水磨,成品的表面不起丝毫纹路,越磨越显得鲜明光滑。

D. 我必须承认,倘不是你乘我不备的时候偷听去了我的真情的表白,我一定会更加矜持一点的;所以原谅我吧,是黑夜泄漏了我心底的秘密,不要把我的允诺看作无耻的轻狂。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jié)    (piāo)掠    (gě)舰     期功qiǎng)近

B. (yín)    (jiàn)别    会(yù)     外强中(gān)

C. (zhà)栏    门(fēi)     棨戟(qǐjǐ)   谨(gēn)一绝

D. (xì )    险(xìn)     会稽(kuàijī) 流觞水(qǔ)

 

阅读下面文字,请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

    对此,你有何联想或看法?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古诗文默写。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古诗文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 ①浮桥: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九轨”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1.这首诗的第二联联运用了衬托和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浮桥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的第三联和尾联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名号显矣,德行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能为魁土名人者,未尝有也。

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B. 圣人无师          常:经常

C. 德行矣            彰:表彰

D. 学在于尊师        疾:努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未尝有也

B. 耻学于师                    不疾学能为魁土名人者

C. 耻师焉                      若此名号显矣

D. 皆出于此乎                  吾未知不为圣人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 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 《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 《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篱  角

查一路

①作小学教师的母亲,工作曾有三次调动,记得每次她都在新住地门前支上篱角。篱角,就是用竹枝在门前造出的围墙。尖利的竹竿,“人”字形斜插进地面松土里,连成一串,三面围拢,简单构成,却把家的温暖圈在墙内。

长方形的空间被开辟出来,家在右上角,像一枚信封贴上了邮票——此后,我成人了,漂泊,说到家的生活,满脑子里都是这个样子。

③各种藤蔓缠绕,瓜叶层层叠叠,将三面篱角覆盖成绿色的矮墙。丝瓜,是母亲在篱笆墙边种得最多的瓜,蔓儿像蚯蚓顺着竹竿爬,蓬蓬勃勃,毫无规则,跟我刚上学时信笔在草稿纸上的涂鸦一个样子。其实在春天,篱角就已经作为植物园存在,绿色一点点爬出来,渐渐地,花儿站在墙头,期待蜜蜂来作媒,随后,必然结果。终有一天,它们一起熟了。丝瓜像瓜中的瘦长秀才,甜瓜算瓜中的侏儒……风过小院,各种瓜很卖力地搔首弄姿。

④蝴蝶、蜜蜂和不知名的昆虫,终日盘旋在篱角和小院里。午后,常有一只猫从浓荫里钻出来,或是从竹架上跳下来,落地轻盈,两眼像金子一样闪光。鸡从绿色长廊里走出来,后面跟着鸭。我尤其喜欢它们小时候的样子,那时,鸡穿着花背心,鸭则一身黄色运动服,伏在篱角下的草丛里,一伸一缩,它们颈部像装了弹簧。

⑤若是没有猫和狗的骚扰,鸡鸭们的生活也可以比猪还悠闲。篱笆下有各种虫子,浮土里的蚯蚓,味美,且富含蛋白质,都可为大餐。可是,猫蹑手蹑脚跟在它们后面,伺机发动袭击,狗的攻击力更强,我家有条黄狗能够噌一声跳过篱角,每当此刻,院内鸡飞狗跳。

⑥太阳照过来,阴影一点点延伸,空隙中滤出的朵朵阳光在地上跳跃。猫在回眸,狗在喘息,鸡在刨土,鸭在唱歌,蟋蟀和昆虫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当酷热来临的时候,藤蔓上巨大的叶片就是这一方小天地绿色的肺。有阴风从篱笆的空隙袭来,人坐在一只大冬瓜上纳凉,摇蒲扇,月夜下亦如此,只是多了月下影处的竹榻,可以卧看天河与牵牛织女星。

⑦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我看着朝阳从篱角升起,又看着夕阳从篱角落下去,篱角与阳光配合着,在小院留下斑驳的光影。我也喜欢探寻绿叶丛中的虫子们,尤其是绿色的蟋蟀,大而雄壮,漂亮的触角和头盔,身披坚硬的铠甲,绷紧双腿,从一片绿叶弹射到另一片,划过的弧线,令人心动。动物、植物,大地上一些细微的事物,被圈在绿色的篱笆内,被聚拢的生命,盎然有生机,一蔓一枝、一动一静皆有趣。

⑧画家丰子恺画画累了,抛下画笔,去篱角张望。想必是个冬天,腊梅花开放,他从树上“借”了几枝,欣然插在胆瓶中,然后记下来。“篱角梅初发,一枝轻摘来,可怜心未死,犹向胆瓶开。”

⑨许多文人骚客的诗意,由篱角而触发。翻一翻唐诗宋词,看看“篱角”这两个字的使用频率有多高!孩提时从此处获得乐趣,中年漂泊它成了怀乡的意象。杜甫见了篱角上的一只秋瓜,曾老泪纵横地写道:“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⑩即便童年,秋天,我的心也变得空旷。当萧瑟的秋风吹起,篱角上藤蔓已变得枯黄,枯叶沙沙作响,萧萧而去,几只秋瓜孤悬于篱架,随风摇晃,有“秋瓜感霜霰,茎叶飒已槁”的凄清。

⑪儿时的某一天,一不小心,我无意走进了某种诗意。黄昏,夕阳爬过篱角上的衰叶,落入院内,风,像猫一样蹑手蹑脚地蹭过去。独坐小马扎上的我,感到孤单,也感到美好,心里充满了倾诉的欲望。多年后的阅读,我一直留心“篱角”这个词,才知道彼时的心境可用姜夔《疏影》来描述:“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惆怅,且一往情深

1.篱角下动物的生活有何特点?

2.赏析文中画线句。

(1)长方形的空间被开辟出来,家在右上角,像一枚信封贴上了邮票。

(2)惆怅,且一往情深。

3.探究“篱角”对于“我”人生的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倡导经典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的朱永新,是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力促进者。其新作《书香,也醉人》,是汇聚其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探讨的精品读物。

朱永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倡导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所学校推广的“新教育实验”,影响广泛。在朱永新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新教育理念,朱永新在《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首先阐述的一个关于阅读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造就着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健康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就一个民族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着它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的培育作用。简而言之,《书香,也醉人》首先传达的价值阐释是,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面对当下我国并不乐观的全民阅读状况,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说论述“为什么需要阅读”是一个理论问题,回答“怎样进行阅读”则是一个实践问题。《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从而显示了其特色和可操作性。

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朱永新看,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提升教育和科技水平,而且必须重视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经过对中国全民阅读状况的分析,朱永新认为,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这是制约全民阅读水平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制定基础书目不仅对全民阅读起到导航作用,更重要的是,研制和推广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对于夯实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面对近年图书出版界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带来的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图书推介缺乏普及性、稳定性和推广意义等问题,朱永新在书中推出了针对不同阅读群体、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多样性、艺术性的阅读书目。

基础书目是书海遨游的航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条件的创建则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保障,《书香,也醉人》给出了简洁的描绘和现实的导引。朱永新认为,针对我国一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另一方面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的现状,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认真实施。他在书中建构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立体保障体系:建立阅读基金,为民族未来投资;设立国家阅读节,敲响唤醒人文精神的警钟;在文化贫瘠的广大农村,广泛建立农家书屋;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扶持公益出版,净化出版市场,推出经典图书;推广实体书店,美化精神花园;打击盗版,助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阅读推广的关键在青少年,提升阅读水平的难点则在全体国民。对此,朱永新从政策建言走向现身示范,以自身成功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论述了领导干部、教师、企业家、父母等不同身份的角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和阅读什么经典等具体问题。相对于研制基础书目和创造阅读条件而言,唤醒懒惰、漠然的阅读个体,激起国民强烈的阅读愿望是阅读推广活动中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工作。只有渴望与人类精神高峰对话的人,才会主动品味经典;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徜徉精神家园;只有真正感悟到经典魅力的人,才能沉浸于书海墨香。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等危害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现象。

B. 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

C. 在回答 “怎样进行阅读”时,《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实践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

D. 近年来,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图书出版界产生了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等问题。

2.下列不属于提倡“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

B. 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C. 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

D. 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3.结合全文,回答《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阐述了哪些内容?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每小题不超过10个字)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冷炙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顺着这种思路,仿照这种句式,另选对象,再续写一句。

 

和例句文言句式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 而又何羡乎    B. 徘徊于斗牛之间

C. 而今安在哉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均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壬戌秋                           ② 不知东方既白

B. ①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② 日与徒上高山

C. ① 不拘时                           ②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 ① 愚人之所以为愚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苏轼,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文明白畅达,意高情远,代表作有《赤壁赋》等;其词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C.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柳宗元的游记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如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岳阳楼记》等。

D. 散文是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散文的分类只是相对的,抒情散文也有记事、写人、议论、写景等成分,如《我心归去》。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