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进行感悟和联想,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情景一 教师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讲得声情并茂,学生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捧回桔子的举动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

情景二 教师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让学生作文,结果发现作文大多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教师很不甘心,循循善诱道:“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场面一下活跃起来,大部分同学说有过。“那你们不感动吗?”课堂霎时又静了下来,有学生说:“这有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金文中的“”(道)为人在十字路口处张望。人生总会遇到十字路,你将会怎么做?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字路

厉彦林

我老家莒南的县城驻地,就叫“十字路”。当地人都知道:“到了十字路,那就到县城啦。”当年我在农村求学时,把到县城读书作为了人生第一个梦想和目标。据记载:十字路之称始于宋代,因由此东至安东卫、西至临沂、北至莒县城、南至江苏青口,均为110华里,纵横两条大路在此相交,呈“十”字形而得名。“十字路”喻意四通八达。

三十年后,我又站在十字路口,天气乍暖还寒,马路两旁的几棵泡桐树老气横秋,透出几份沧桑和悲凉:在这个人生的原点,我庆幸当年理智的选择,无论职业、婚姻,还是对亲情的守护,对朋友的珍重。林林总总的往事从眼前掠过,山峦、法桐、麦田、豌豆、火车站、狗尾巴草、孤灯,焦灼、疲惫、清泪、微笑……它们是融在血液里的一种记忆与情结,它们一直在固执地追随着我,并且在方格稿笺里排列、组合成不同的文字,目光、月光、灯光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深夜。我的成长就是把周身的泥土味变成了诗歌、散文,幻化为一缕书香气。脚踏实地地努力,希望总会在下一个十字路口与你邂逅……

每个人都会遇到岔路,有时往往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犹豫徘徊,深感迷茫……正如美国作家凯鲁亚克说的:我们找不到灵魂的家园,于是我们集体在路上。当所有的精力耗尽,开始感到疲惫时,出发之前的那种内心的苦闷便重新占据了生活中心。他说:“在路上,永远在路上。”站在十字路口,无论你是什么国籍,无论是男是女,无论什么职业,你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在做着人生的选择题。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遵循内心还是遵从现实,必须作出最佳选择,当然哪一种选择都是生命的必须,都值得尊敬,哪一种选择都会成为自己生命链条上的集结点、闪光点……

每个人遇到十字路口都会迟疑、犹豫甚至纠结,因为每一种选择都会有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安全与危险、顺利与艰难:健康与死亡之分或者趋向。一方面渴望通过自己的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又恐怕选错走偏人生方向,也确实有人因为优柔寡断断送了个人的前程、价值尺度偏移进入岔道,也有人因为自己的仓促决定而遗憾终生。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十字路口,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轨迹,终有不同的命运……

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定力更重要。选准了方向,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百折不回。许多人以优雅的姿态和成功的业绩,在现代社会孤军奋战,东拼西杀,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苦涩与失落,期望远处闪耀一丝亮光,温暖内心,倾吐苦闷,蓦然回首,醒酒后一看,这地方竟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那个简易贫寒的小山村。

我的故乡莒南,早在抗战时期,就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则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先后对莒南县勤俭办社、创办记工学习班和整山治水的经验三次批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莒南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也曾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最终还是坚守了农业的传统优势。近些年开始转型,探索符合时代、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格局在变动,中国如何跳出包围圈,宽松发展,也站到重要的十字路口。中国在战略元年,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成立亚投行,与新兴市场国家接轨,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展示出大国视野和担当。

恩格斯指出:“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社会上一些人向左,一些人向右,社会最终的演变方向必定是所有人的合力,一切都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处在了十字路口,别人怎么样自己就怎么样随波逐流,连自己的选择的权力都不知不觉放弃了。任何个人、团队和民族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都必须在苦难之后,经过沉淀反思,由自省走向自觉,由自强走向自信。

人生就是“十字路”,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图。但是无论前后左右每条路都是一条单行线,或直或曲,有上坡、有下坡,有柏油的、有沙土的,没有回头路。行人众多,尤其遇到困惑与迷茫、陷入犹豫和徘徊时,也不允许等待,来不及犹豫,不能落伍和掉队。无论哪个路口,只要义无反顾地选择以后,就必须怀揣希望,咬紧牙关大步前行,去逐步接近或者抵达人生的光明顶点。

走过了就没有机会回头,回过头也不是当年的路!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21期,有删改)

1.文中第一段为什么从故乡的十字路写起?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1)我们找不到灵魂的家园,于是我们集体在路上。

(2)蓦然回首,醒酒后一看,这地方竟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个简易贫寒的小山村。

3.作者围绕“十字路”,展开了哪些联想?请简要概括。

 

右图是民政部公布的“中国社区”标识,请仔细观察该标识,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并阐释其寓意。字数不超过90字。

⑴构图要素:

⑵寓意:

 

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感悟的是情怀。这90分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鉴赏。选手吟雨,观众听雨,那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鲨鱼湾的四周被沙漠包围着,在炽热的阳光照射下,海水蒸发的速度非常快。这使海湾里面的海水,比一般的海水要咸两倍。①。可这里却生存着一种水母,尽管它们在盐水里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食物,但它们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解决办法。在它们的身体里有数以百万计的、可以把阳光直接转变为食物的植物细胞,所以,②。还没有任何一种它们的天敌,能在这么成的水中生存,于是水母们可以终日安安静静地享受阳光恩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表达自己对思与学的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表达出诗人的惆怅苦痛,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陆澧归江阴①

刘长卿

新安路②,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

【注】①从大历十一年秋到十四年春(公元776-779),刘长卿贬官睦州,此词作于作者被放逐期间。②新安路:指源出安徽休宁、祁门,流经睦州所辖的建德,而后东南汇入钱塘的新安江,是商旅频繁往来的重要水道。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2)诗的最后一句中,“自怜”二字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  见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譆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则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蹗,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不悖为悖。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今则可知古                 审:研究,仔细考察

B. 三年而郑国之政也.             知:主持,掌管

C. 不谷:不善。这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战国策·齐策》),所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D. 师旷:先秦古书中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身份。师旷,“师”为乐师,“旷”为姓,相传他精通音律,是个瞎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吴起至于岸门,止车望西河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

B. ①今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②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C. ①二君甚相善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徒慕君之高义也

D. ①夫悖者之患,固不悖为悖 ②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B.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C.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D.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文王很有远见,他有个臣子,叫申侯伯,善于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么,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出奔到郑国,最后申侯伯被郑国人杀了。

B. 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他采用尊敬贤人、崇尚功绩的治国方法,传位二十四世,而鲁国采用亲近亲人、崇尚恩人的办法来治国,逐步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

C. 吴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时,受人诋毁,被魏武侯召回,吴起预见到如果国君让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可现在,西河很快就会被秦国攻取,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D. 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荐公孙鞅,让惠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很荒谬,结果秦国因卫鞅而强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2)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活动与自然科学、物质生产活动是不同的;艺术活动不是指向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是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沟通人们的心灵的人际交流活动。自然科学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是完全被动的物质世界,而艺术的对象则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被人的情感所灌注的自然景象。因此,艺术活动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被作用的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接收者、接收者与作者的相互邀请、相互“对话”的过程,艺术创作本身不是目的,创造艺术作品是为了供人欣赏、阅读。艺术作品不经审美接受活动,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质材料,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接受活动中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成为现实的存在。艺术作品虽然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但只有审美接受活动才能将它从物质性存在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艺术生命力,艺术活动缺少接受者的能动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审美接受是艺术活动的最后完成。

审美接受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作品单方面给定的客观存在,而是作品与接受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产物。正如商品的价值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联系的反映一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是艺术作品与审美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接受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意识不是一块白板,不是听凭作者的吩咐。接受美学家姚斯将接受者的视域称为“期待视野”,它指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艺术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每个艺术品同样有自己的视域,这是由创作者特定的历史存在所构成的。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感受到由此二种视域的差异造成的紧张关系。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关系,接受者必须筹划一个不同于自身视域的文本视域,实际上他是把自身的视域融入了所筹划的文本视域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接受者的视域也必然为文本视域所改变。因此,接受活动是两种视域的融合过程。而且这种融合是一个永无停息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融合都产生了一个新的接受视域,文本视域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于是又导致了一个新的融合过程。视域的每一次融合,都是一次超越,新的视域包括文本和接受者的视域,又超越了这两个视域,而给新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也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意义再创造的过程。接受的过程是使作品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使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性不断增值的过程,其结果无疑会使作品超出原初存在状况,比以前更加充实、丰富。如果说没有作家就没有可以接受的作品,那么,没有接受者,就没有艺术品意义的实现。

(选自邢建昌《文艺美学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作家、作品、接收者、作者的相互邀请、对话的过程,从而否定艺术创作本身的目的,达到供人们欣赏、阅读的目的。

B. 艺术作品经过审美接受活动,才能产生精神作用和审美效果,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力,否则,就只能作为没有生命的物质材料而存在。

C. 自然科学、物质生产活动以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为对象,而艺术活动以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和被人的情感所灌注的自然景象为对象。

D.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只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艺术活动,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现实的存在,才能使艺术活动最后完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艺术活动能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沟通人们的心灵,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活动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被作用的一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B. 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而是作品与接受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产物,审美接受活动是以接受者为中心。

C. 接受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是听凭作者的吩咐,他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作品进行理解。

D. 接受者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存在差异,这会令接受者感到紧张,为消除这种紧张情绪,接受者要策划一个不同于自身视域的文本视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把自己的视域融入筹划的文本视域,使这两种视域融合,而在融合的过程中,接受者的视域被改变。

B. 艺术接受活动是接受者自己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过程,而且这种融合是一个永无停息的循环过程,结果一定产生新的接受。

C. 每次视域融合,接受者都对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创造,这使得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性不断增值,使作品比以前更加充实、丰富。

D. 艺术作品的视域由创作者特定的历史存在构成,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接受者使自身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延续了作品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窗外的广袤的农田。除了鄂西山地的那些农田让我有着切肤之痛般的体验,让我再过多少年也能闻出其芬芳尝出其苦涩外,我在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望见的农田,几乎都出现在如闪电般倏忽而逝的车窗里。那都是一些短暂的走马观花的记忆,可它们(连接/链接)在一起,________。它们的苍凉、悲壮,它们的繁茂、葱茏,它们的肥沃、贫瘠,深深刺痛着我的目光,如刀刻刺锥一般深刻。不管它们是中原大地的沃野,还是云贵高原上的梯田,还是长江以南的水田……我知道它们都不是一两天开花结果了,它们是世代经营的结果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车窗外的广袤的农田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车窗外的广袤的农田。它们像一件银器,被一个家族世代打磨。家谱在其上续写,史诗在其上(传颂/传诵)。不知多少时光就那样在大地的枯荣变幻消弭,可那些农田依然如开垦之初,对生养庄稼这件事保持着浓烈的兴趣和旺盛的欲望。这或许是它们最美的一面。

田园之美,是自然之美的延伸,是对大地之美的张扬。几与田园同时诞生的,便是村庄。在我的视野里,那些由一栋栋瓦房子组成的村庄,穿插于田园之中,像从泥土里冒出来的一个个大蘑菇,和农田里生长的庄稼一样,与天地一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头砌成的院墙,泥巴院子泥巴路,生长在群山之侧,大都分布于青山与田园之间。它们仿佛就是大地本身孕育的事物,天人合一的思想顺着屋脊向天空(嘹望/张望)。如蘑菇一般的村庄,在大地上像一个谜,却最令人安心,也最令人神魂巅倒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砌(qì)成         倏忽而逝    B. 消弭(mǐ)     切肤之痛

C. 广袤(mào)        神魂巅倒    D. 贫瘠(jí)     枯荣变幻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链接 传颂 嘹望    B. 连接 传诵 嘹望

C. 连接 传诵 张望    D. 链接 传颂 张望

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把我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乌黑的屋顶,石灰粉刷的白墙,木头做的门窗,木柴烧出的烟雾

B. 我被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屋顶的乌黑,白墙是石灰粉刷的,门窗是木头做的,烟雾是木柴烧出的

C. 我被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乌黑的屋顶,石灰粉刷的白墙,木头做的门窗,木柴烧出的烟雾

D. 就把我淹没到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里,屋顶的乌黑,白墙是石灰粉刷,门窗是木头做的,烟雾是木柴烧出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整场演出如行云流水,灯光、音乐和表演相得益彰,引导观众回到历史长河之中,激起观众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B. 目前,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挂钩,极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均衡分配,继而造成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C. 怀揣着冠军的梦想,和异于常人的努力与坚持,他们的机器人在西南赛区小试牛刀,获得冠军;在全国总决赛上,夺得最佳技术奖。

D. 在本次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对儿童图画书、童话诗、幻想文学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学理分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中,一幅高品质的山水画应该具备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才是意境的最高境界。

B.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成为家长和社会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一切围绕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饱受有识之士的诟病。

C. 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壮举,其影响早已穿透时空,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D. 除了体育本身的价值功能外,足球运动还对改善经济文化建设、增进国际交往和提升国家软实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车窗外的广袤的农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官职变动有些比较固定的词语,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里的“左迁”,指的是“降职”,而“拜臣郎中”“除臣洗马”里的“拜”、“除”二字,则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一般表升官。

B. 古代的地名有许多专称,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里的“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的北岸和东岸;四季的“风”也有些约定俗成的说法,如“小楼昨夜又东风”“西风紧,北雁南飞”里的“东风”“西风”分别指“春风”和“秋风”。

C. 古人往往在名字之外还有“字”“号”。如李义山、柳耆卿、晏同叔、李重光分别是李煜、柳永、晏殊、李商隐;青莲居士、香山居士、易安居士则分别是李白、白居易和李清照。

D. 古人称呼书信时常用代称,如“欲寄彩笺兼尺素”中的“尺素”,“一春鱼雁无消息”中的“鱼雁”。甚至连“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的“青鸾”都指神话里报信的鸟。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他们的代表作依次是《窦娥冤》《汉宫秋》《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B.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C. “楚辞”是以屈原、宋玉为代表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骚体”。它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天的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任务。

B. 在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

C.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行凶的主要原因多是患者死亡、久病不愈或仅仅因怀疑而报复引起的。

D. 4月20日 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受灾的群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全国人民的关怀和帮助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篇文章短短数语,还原了大灾之后人间地狱的悲惨情景,令人不忍卒读

B. 赛后,多家媒体聚焦巴萨夺冠,他们认为这只是巴萨开启赛后季夺冠的开始,虽然C罗今夜表现极好,但巴萨的夺冠让葡萄牙人黯然失色

C. 亚洲杯预选赛上,中国足球队虽然没能在客场战胜印尼队,但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客观讲应是余勇可贾

D.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北平那独特的“秋味”。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痕(chuāng)    强(juè)    编(jí)       入史册(zǎi)

B. 参(yù)        刻(juān)   妊(shēn)     长歌哭(dàng)

C. 射(cuán)      席(yán)    恨(jì)       义愤填(yīng)

D. 未(suí)       忌(dàn)    砣(niǎn)     兵不血刃(xu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丹心一片林徽因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粱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粱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接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相关链接

①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

②微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萧乾《才女林徽因》)

③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 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绘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 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 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 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

2.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3.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密在《陈情表》中述其进退两难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唐代诗文,善于写景,借景抒情。王勃写滕王阁之景,“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 ”,写出了鄱阳湖景色之美。

⑷《逍遥游》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⑸《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用《周易》打头,《诗》三百收尾,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说:“ ______________,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柂(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请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 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 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 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 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 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 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⑵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⑷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不是作文,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这样一个标准,可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

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精警之作。

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选自朱自清《说话》,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B. 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

C. 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

D. 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   )

A. 《祝福》中,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黛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D.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指出“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B. 《左传》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世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彩,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

C. 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D. 君子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色。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古今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刻骨铭心!

柯灵说:“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不得改编历史人物、名人明星故事。②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③要有细节描写。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近几十年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逐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二是规范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加大基金使用效率。

B. 随着柴静新作《穹顶之下》的播出,使公众对雾霾这个话题的议论程度大大提高;另外,《穹顶之下》的视频内容是否客观,也引发了多方热议。

C. 抗日战争中,陆蠡坚守出版岗位,广泛联系进步作家,并接待、掩护在沪的地下党员,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D. 针对此次天津港“8 •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相关责任单位已着手进行事故原因的调查,并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以预防不再发生此类事件。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这一年来多少在外务工人员辛苦奔波, 夙兴夜寐。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他们终于可以放下这一年中的苦与累,踏上归乡的路程。

B. 去年为首尔FC队队员的德扬·达米亚诺维奇也信誓旦旦,要用本场比赛向恒大复仇。因为首尔FC在去年亚冠决赛中输给了恒大。

C. 苏有朋分享了做导演的感受,称不仅要事必躬亲,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且为了电影,还推掉了今年所有的商演。

D. 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 找到那个售货员,大呼:“退货!退货!”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挪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C.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瑕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D.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着(qiàn)      孔()     见(piē)    苗助长()

B. ()        菌(tán)    淅沥( )   旗息鼓(yǎn)

C. 敛裾(liǎn   (suō)    绳(qiàn)    大笔如(chuán)

D. (jìn)       烟(fēng)   ()     (zhí)(zh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 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