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鹿的穷途

王开岭

①曾经,《齐鲁晚报》以《行人疯狂追杀野鹿》为题披露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目击者称——一头从刘公岛“偷渡”出境的野生梅花鹿在威海市郊登陆后,竟招来行人追杀。于是,光天化日下,一场索命与逃亡的马拉松开始了:野鹿沿公路狂奔,越过 2 米高的围墙,躲进一所小学里,众人紧跟跳入;小学校长欲打 110 报警,疯狂的逐鹿者夺过电话叫嚣,“抓住杀了,鹿血,鹿肉都值钱,能卖两万块!”并警告“少管闲事”。后来,鹿被堵在了一间乒乓球室,警方赶到后,场面仍无法控制,仍有人高吼“野鹿谁捡归谁!”情势危急,警方只好与刘公岛林业部门联系,直到鹿主赶来,事态才稍有缓和。由于天色已晚,轮渡停航,有关人员决定让鹿在学校暂避一宿。深夜,竟还有垂涎者在校外遛达,一副伺机抢鹿的架式……

②捏着这份报纸,我体味到一股冷,一股惊悚的饕餮之冷。不仅是对蒙昧的寒心,更 有对人性和同类的陌生、对文明的迟疑与迷茫。有时,你不免疑虑:除了遮体的兽皮换成 了化纤织物,人到底进化了多少?

③想起了人的遭遇。

④有时候,一头鹿的命运就是一个人、一类人的命运。“人——鹿”背后,隐匿的是“人——人”的关系。既然以此待鹿,怎能保证不以同样方式对同类下手呢?那些研制细菌战 的人,不就把为人准备的东西先喂给了动物吗?那些窥视藏羚羊的枪口,不也毫不犹豫瞄 准了环保志愿者吗?

⑤眼前,浮现出两幅情景——

⑥一是歹徒行凶或英雄落难时,那黑压压一望无际的看客丛林。一是“文革”批斗会 上,群情激昂、纷纷冲上台集体施暴甚至当众杀人的表演。诸如广西武宣县的食人案,据《武宣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件》记载:“文革”中该县有一百几十人遭食;有学生批 斗老师后,在校园内就地架起炉灶,将之脔割烹煮。1968 年 6 月 18 日,武宣中学教师吴树 芳被批斗致死,其肝被烘烤药用……(见王毅《“文化大革命”野蛮性和残酷性的文化根源》)

⑦两幅情景,表面上一冷一热、一静一动。其实,冷漠与狂暴、怯懦与凶残,畏缩与 嗜血、优柔与决绝、被虐与施虐……这些人性的两面,实乃一脉相承、同根同源,转化起 来也一蹴而就,并无障碍。

⑧尤须注意的是,逐鹿者不仅是人,更是人群。上述的鹿和“文革”遇难者,其最大 杀手即这种“集群”效应。法国人古·勒庞有本研究群众心理学的名著:《乌合之众》。他 指出:群体氛围下,人的心理比平时更有武断、粗暴、专横的倾向,更易滋生犯罪和极端 行为;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契约,在狂热的群体中往往失效。

⑨群体掩护下的施暴,在欧洲异教冲突、法国大革命、德国“水晶之夜”、义和团运动、南京大屠杀、中国“文革”、波黑内战、科索沃纷争、印尼骚乱中已屡见不鲜。

⑩群恶群暴的因子,不会随伤疤和光阴一起消逝。它会像灰尘、蟑螂一样耐心地潜伏下来,趴在生活的旮旯里、皱褶里,寄生在人体的毛囊中,默默繁殖、变异,它时刻准备 着,伺机掀起新的暴动……

⑪伏契克临终告诫:人们,我爱你们,可你要警惕啊。

(选自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详尽地叙写了“行人追杀野鹿”的事件,旨在用细节表现人类的随性而为,激发读者共鸣,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B. 作者认为,群体掩护下的施暴行为从中国到外国,从过去到现在普遍存在着,伴随着人

类发展的历史,还会伺机再次出现。

C. 文章由“行人追杀野鹿”事件谈到人类自相残杀的事件,并深入剖析了人类产生群体暴 行的原因:人类的蒙昧原始以及“集群”效应。

D. 第⑩段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群恶群暴思想比作灰尘和蟑螂,形象地表现了其 肮脏、卑劣、普遍以及顽固的特点。

E.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旁征博引,有理有据。有较深的文化意蕴,也有深刻 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用“鹿的穷途”作为标题的用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 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 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 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 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 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 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 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 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 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 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 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 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 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 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 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 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 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 题。

中国古代文化以伦理文化为主,最重“礼义”,礼的精神彰显于道德观,礼的形式则所谓“衣冠礼仪”,“文章光华”。而“道德”一词,重在“德”,“道”是通往“德”的途径。 道德崇高而广大,然古人讲究“践履”(即实践),所以示知广大民众,德教最初或最基本 归于一字:孝。“孝者,教也”,教育之教的字源来自孝,所以《孝经》中有“百善孝为先” 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的农耕经济,极重血缘与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兄弟(所谓的“孝悌”)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以之为本,但如何将个体 的“孝”发展为“孝文化”,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由此,古人提出了“孝养”“孝 顺”与“孝敬”三层次的义理。

《孝经》说:“百善孝为先。”孝如何表现,首在“养”。古代是农耕经济,生活取资劳 作,“孝”字取“子”负“老”形象,“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今天的老人已有社会保障, 但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之义不可丢,养之心不可无,落实到物质层面也是 必需的。由此“孝养”的生发,中国文化极重“养”,我们讲“养胃”“养气”“养生”,古 人如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我们谈胸襟谓之“涵养”,讲文明称有“修养”, 实际都由“孝养”而来。

然而,孝仅限于“养”可否?《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答弟子问的一段话:“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生存之“养”,还 是孝道之“养”,前者同“犬马”,后者乃“人伦”,所以关键在一“敬”字,做到了“孝敬”, 才是孝文化的核心,人对“孝”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内化为道德的情怀。古代所推崇 的“二十四孝”,其中虽有偏颇,但大多数的故事,显然是这一情怀的形象化表述。在“孝 养”与“孝敬”之间,还有“孝顺”,《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曰:“父母其顺矣。”说的是 子女对父母之依“顺”中的孝“义”。

孔子说孝敬,敬,就是敬畏,所以宋代理学家为人、治学,无不倡导“居敬”,这是由 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而中国文化经典中为何反复强调“敬”字,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纯粹性宗教的缺失有关。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收录第一首诗是相传帝 尧时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上帝 的无奈,是中国人自主力量觉醒的时代强音,但同时从反面理解,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 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这也是先贤之所以重道德自律与反省,乃至“敬畏”的意义之所在。 当然,这种孝敬的道德情怀并非“唯我”的,而在于推扩,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 引述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已将个人道 德提升到一种社会道德。这种推扩功能,又以个人道德为中心形成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大 学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人朱熹以此教学,视为“大 学八条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先提出“孝养”“孝顺”“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后对各层次义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B. 论述有关孝的义理时选文由个体的“孝”到“孝文化”,层层递进,体现了孝的教育转 化为孝的情怀的过程。

C. 论述“孝敬”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生存之“养”与孝道之“养”的对比,论证了“敬”的意义。

D. “教”的字源来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发点;《大学篇》选文则体现了德教的实践要以个人道德的修炼为中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养气”“涵养”“修养”这些说法,实际都由“孝养”生发而来,这反映出农耕经济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

B. 农耕经济时期,生活取资劳作,“孝养”老人,提供保障,天经地义,但这还未生发成“孝道”的伦理文化。

C. 有别于动物的生存之养,人对养有敬畏之心,并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怀,因而孝敬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D. 宋代的“居敬”,把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理学家们在为人和治学中 无不倡导“居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孝”故事虽有偏颇,但大多形象化表述了孝敬情怀,所以对德教、对中国的伦 理文化有重要意义。

B. 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国先贤重视通过道德自律与反省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C. 孝敬的道德情怀由个人道德向社会道德逐渐推扩,最终形成的以个人道德为中心的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

D. 朱熹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一个人不能正心诚意修养自身就不能做到家齐、国治。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需要一点点的疯狂,好使你不变得愚蠢!——美国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歌曲《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疯狂”到底是什么呢?是梦想?是自我?还是……

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仔细观察下边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1)为漫画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不能以无题为题)

2)针对漫画的命名,结合画面,简要说明你对漫画内涵的理解。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专家指出,看脸的时代也要靠实力说话。①    。体育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一定是以超高的竞技水平为基础的。贝克汉姆如果空有颜值,不可能成为“万人迷”;C罗也绝非仅靠肌肉就征服了球迷。换句话说,竞技场不同于娱乐圈,②    。比如,里约的游泳赛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大度霸气、勇夺1金1银的孙杨和用尽“洪荒之力”夺得100米仰泳铜牌的傅园慧。相反,“国民偶像”宁泽涛③   。由于参加的四个游泳项目中,两个个人项目无缘决赛,两个接力项目因犯规被取消成绩,他也就少了很多露脸的机会,而且其原来光鲜的形象也黯淡了许多。

 

填在下文横线上的四句话,最恰切的一组是(   )

他抬手看表,发现才凌晨4点。窗外临水枕河的小院悄无声息,                       ,与世隔绝,船舱里静寂如梦。

①连自己置身其中的小楼

②惟有自己的呼吸在空气中震荡着

③也没有一丁点儿响动

④像一条远离地球的太空船。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④③②①    D. ②①③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俄全力开动宣传机器,试图将土耳其与IS“暗通款曲”的种种罪名坐实,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

B. 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刻苦,付出努力,才获得成功。

C. 这是一个可以将相亲、求职等社会传统话题搬上电视荧幕并对其进行娱乐化改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电视生态环境下,职场真人秀节目必然表现出与以往职场类节目不同的特征。

D. 一个书店,十五年时间,换了三个地方,内蒙古鸿业书城一再从城市的商业中心向外撤离,证明围绕以图书经营为中心的传统书店未来依然挑战巨大。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

②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③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④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⑥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访谈录

记者:“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从2006年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近10年。今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

邬书林:我认为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现在全国31个省700多个市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民众广泛参与的阅读活动。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社区、军营、农村甚至高墙。江苏、湖北、深圳、辽宁等地先后完成了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工作,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

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好好总结前10年的经验。

记者: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邬书林:把全民阅读作为中华民族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需要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对阅读的功能、意义,阅读的本质给予进一步的认识。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两者并行不悖。

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用阅读这个工具来提升国民素质,用全人类的图书把中华民族武装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

记者:对于全民阅读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邬书林: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这几年的两会,我都联合政协委员上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0到6岁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使儿童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6到12岁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使孩子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12到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专家学者要为整个国家提升阅读水平做好表率,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从近年调查情况来看,国民阅读率虽然在上升,但速度比较慢。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

邬书林: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是8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盲率是34%,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文盲率是4%。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我坚信孩子的阅读率会越来越高。其次,现有的阅读率的统计指标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也纳入其中。第三,我国的国民阅读率的确亟待提升。

不过,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人数大增。我最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不要以为通过手机阅读就不是阅读,不要以为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就不好。相反,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根据美国所做的一项统计,网络时代科学家的阅读量比原来增长了25%,普通民众也增加了5%。因为不需要跑图书馆了,买书便宜了,看书更方便了。所以,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悖。我相信,随着阅读意识的提高,阅读设施的完善,阅读氛围的浓厚,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邬书林认为全民阅读经过10年的努力有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国家重视程度,还是全民参与程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B.邬书林在总结经验时主要从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做出了总结,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

C.记者由李克强总结在“两会”上说的“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切入问题,准确恰当,并且突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

D.邬书林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超过先进国家的。

E.记者与被采访者邬书林就全民阅读的情况以及经验等问题展开了访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引人深思。

(2)邬书林认为要提倡全民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3)邬书林对全民阅读相关问题的回答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4)邬书林认为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原因是什么?请从个体角度谈谈如何提升阅读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女人

吴组缃

这个女人二十来岁,扁扁的嘴巴,扁扁的鼻子。手粗,眼粗,身腰粗。她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说:“太太,我想,我想,我想……”说的时候,两只粗大的手互相紧握,扭捏着;圆而大的眼睛往下沉,盯着她自己的脚尖。那脚趾头也在扭动着,是赤脚。

太太则才因为先生看了电影,没曾约自己,又想到昨晚上做了许多菜,等先生回来吃,等到八点先生才回来,先生说吃过了;“吃过了,早就不告诉我!”气得太太楞了一夜肚子。“我晓得你心里早没我!”两颗眼泪就流下来,就伏到床上去抽咽。

先生捧着一本书楞了一会,戴上帽子笃笃笃地出去了。

太太一个人在床上躺着,觉得没有趣味,看见这个女人推门走进来,忸怩得滑稽的样子。

一个礼拜前,这个女人由荐头行送来,先生问怎么样,太太说:“看那傻样顶有趣的。”于是就留下了。现在,太太虽然刚拭干眼泪,肚里还憋着气,可是她觉得很闷,愿意有个人和她说话。

“你想什么?你说,不要紧。”

“我想太太给我看封信。”

“可以的。”太太很骄傲很尊贵地点点头。

那女人拂开衣角,在腰上掏了一会,掏出一封没有封口的,已经皱褶得不成样子的信,忸怩地递给太太。

太太把信细看了两遍,撇着嘴笑了一笑,说:“唔,是你丈夫来的信。”

那女人想说点什么,把头拾起来,却又重复地低下,看看自己的脚尖。那脚趾头动了两动,到底没有说出来。太太接着说:

“你丈夫说,他和你吵了嘴,他很懊悔。叫你明年回家去插秧。他不再骂你。你公公婆婆也不再打你骂你。说小炭子没有奶吃,叫你赶紧寄钱回去……”

太太把信上的话说了一次,又说了一次。说着,注意那女人的动作和表情。

那女人颈子红红的,渐渐红到嘴巴上,红到耳根。

“倒霉——”咬住了,恨恨地再爆出两个字“死鬼!”

一下子功夫,她刚才那种忸怩的样子一点都没有了。

太太觉得顶有意思的,笑了。打着一种和小孩说话似的口调说:“哦,你原来是吵嘴逃出来的?你胆子可不小!你是怎样逃出来的?你家在哪里?你说点给我听听看。”

那女人把手扭了两扭,又稍微忸怩了一下说:

“我是黑非,黑非。我家里种田。两个老不死的天天打我。那年水荒,说是我带来的;今年不下雨,又说是我带来的。可是真的是我带来的吗?那倒霉的死鬼也夹在中间骂。我插秧,我耘草,那小鬼小炭子还在背上哭呀哭的。六月里哭呀哭的,我车水,车到晚上,汗水臭烘烘的。那小鬼哭呀哭的,哭到天迷迷亮,就发烧,把我背上捱得一背子痱子。那倒霉的说我的痱子把小炭子弄得病病怏怏的,拿锄头敲我腿直骨。”咕嘟咕嘟咽了两口唾沫。

太太看她说得那种急样子,唾沫咽了一口又一口,头一点一点的,身肢一晃一晃的。太太忍住了笑,扮得很惊讶的神气,说:

“哦,打你?虐待你?岂有此理!——你慢慢说。”

“倒霉的,我不过吃了你家三碗锅巴饭!我想想,我就气不过。我把我娘给我的一根簪子卖给红毛鸡,贩银子的。红毛鸡是个老头子,我跟红毛鸡走。红毛鸡不肯带我。我晓得他到上海。我死乞白赖跟他走,一走走到南京。我用了一吊三百钱。我就到行里头。三丁子,新嫂子,二嫂子,富头的妈,都在行里。都不种地了,都进行了……”

“都是你们村上熟人?”

那女人点点头。

“真好胆子!”太太松了松腰,赞叹着。

“那鬼老头子,红毛鸡,还拿话吓唬我喂!吓得心直跳。那鬼老头子说,南京上海有洋鬼子捉人挖眼睛,有洋鬼子。——倒妹子才不怕!不吃那口气饭!自己做,自己吃!“

“那你的孩子你不管了?小炭子?”太太不知几时有点感触,态度骤然正经起来。

那女人不说话,看看自己的脚动了两动。半晌,才说:“我问太太借两块钱。我托太太写封信。”

“钱倒可预支给你,没问题。可是你的信不好寄呢。信上说寄到鸿胜先,什么东西呢?”

那女人把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望到窗子外边的天。说:“怕是在城里,是家店,是家茶馆。姓鸿的开的。”

“哪有姓鸿的呢?没有这个姓。”

“倒霉的也不写清楚!”

“是你丈夫写的吗?”

“那倒霉的写得出信!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认识!——我去问问二嫂子。”说完就出去了。

太太深深吐了一口气。回头看见那枕上潮湿了的一块,她就觉得自己腮上火辣辣的。

太太不再“觉得这女的顶有趣的”。她佩服这个女人,她羡慕她。但是,对于她自己,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想看。

选自《太白》,1935年1月第1卷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太太一开始看到黑非觉得她“那傻样子顶有趣的”,后又写“太太不再‘觉得这女人顶有趣的’”,二者并不矛盾,恰恰能更好地反映黑非的行为给太太内心带来的触动。

B.太太因为先生看电影没有约她、没有回来吃饭又不事先告知这样的小事就生气,甚至与丈夫闹别扭。这位不通情理的太太,是作者极力贬低的人物形象。

C.“回头看见那枕上潮湿了的一块,她就觉得自己腮上火辣辣的”一句与“两颗眼泪就流下来,就伏到床上去抽咽”形成照应,也说明太太完全走出了生活阴影。

D.太太是从黑非的讲述中了解到黑非身世的。黑非无法忍受族权、夫权对她的迫害和欺压,毅然选择出走,这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E.小说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地方风俗的农村,风格上呈现出一种质朴和真实的特征,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对人物的刻画,小说语言都散发出乡土味。

(2)这篇小说有主副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黑非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吴组缃先生的文学作品十分关注女性命运,这种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写景转入抒情且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2)《论语》中孔子所说的“            ”两句用在党员身上,就是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3)在白居易《琵琶行》诗中,“            ”,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请出场时的神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夜归

钱澄之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1.下列各项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写诗人在深夜的秋风之中,乘舟归家,心情迫切。

B. 最后一联情景,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相似。

C. 诗中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显示出萧散淡泊、恬静自然情趣。

D. 整首诗歌,语言冲淡疏朗,娓娓道来,朴实之中充满了韵味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追水林峦行失去”一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戎,字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戎之婿也,诛,戎坐免官。齐王起义,孙秀录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檄书至,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谋臣葛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2)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1)xiāo:怒吼。(2)蹇谔:正直耿介。蹇通“謇”,正直。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B.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C.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D.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书”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本文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臣子的文书。

B. “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坐”指定罪、获罪。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D. “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他虽然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 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

C. 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D. 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他身处乱世,不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时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

(2)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B. 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C. 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 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 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D. 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B.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 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D.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请以“谈包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提示:“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本题可以只从一个方面入手写作。不少于80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静和动是一对矛盾,又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总是静久思动,动久思静。就像旅游,   ①  ,就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在外面流浪久了,又会有回家的向往。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陷入痛苦,  ②  。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在一切物质需求已达到满足的境况下,能够继续自己对爱与美的不懈追求,   ,这是对一个人极大的挑战。

 

补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

(1). 《蜀道难》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定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琵琶行》中诗人贬居地荒僻,借用杜鹃形象来表现环境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末进士,宋亡后不仕,隐居太湖竹山中,抱节以终。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喻白发。

1.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经历和感情变化?

2.“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小段,完成下面小题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 燮开仓赈济,阻之(或者)

C. 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 至有忘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郑板桥任范县令时,不受贿赂,兢兢业业,公务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B. 郑板桥因为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朝廷认为他怠于公务,将他贬到潍县作吏。

C. 郑板桥认为如果向上申报后再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辗转往复,耽误时间,百姓就难以活命,所以决定“先斩后奏” 立即开官仓赈济灾民。

D. 从文中可见,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 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总相信,吃饱了穿暖了的中国人,                                           。我想说:不!它可能才刚刚开始。

也许中国人追求的一个真正与精神、与灵魂、与信仰有关的时代开始了 当我们已经在物质方面有了巨大进步的时候  在中国读书的好时代过去了  不会天天只是卡拉OK  好多人沮丧地说  不会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物质的获得上

A.④⑥⑤①②③ B.⑥②④①⑤③ C.④⑥②①⑤③ D.⑥④⑤①②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在给大家的印象,不是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而是日益沉稳的球风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B. 能否彻底清除腐败毒瘤,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断重拳出击,已将多批腐败高官拉下了马。

C. 今年3季度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同比下滑明显,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成本增加、房企拿地竞争激烈在作怪。

D. 美国特殊情报搜集部拥有自己单独的复杂监听装置,几乎可以监听所有时下常用的通讯工具:手机信号、无线网络以及卫星通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年江苏台的春晚大腕云集,惊喜不断,看完节目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愉悦,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B. 娱乐城中那位侏儒演员在和他身边两米多高的搭档一起说相声时,每说一句台词都得很费力地去仰人鼻息

C. 当初汽车闯黄灯要罚款、扣分的消息刚一透露,立刻引发了全国的一片不满声,一时闹得沸反盈天的。

D. 在审讯室的玻璃窗外,目击者目光如豆地紧盯着屋里的几个犯罪嫌疑人,很快他就辨认出了真正的凶手。

 

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品味下面诗句,选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  )

A.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D.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登台      留青冢向黄昏

B. 黄鹤之飞不得过    生长明妃有村

C. 独留青冢黄昏      吾不为斯役

D. 秦塞通人烟      微斯人,吾谁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意的样子。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借指晚年。

C. 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D.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偏僻:偏激,不端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由高鹗完成。它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C.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D. 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迷罔      惫懒    纨绔    雕粱画栋

B. 憨顽      蹙缩    寒喧    孽根祸胎

C. 争喧豗    踌躇    厮混    放诞无礼

D. 传霄柝    两靥    气潇森  扪参历井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qiáng)    头(sǔn)    鲨(qīng)    人 (gǔ)

B. 杆(wéi)       钗(chuān)  咀(jiáo)    开(qiào)

C. (wǔ)        内(wěi)    (méng)懂    炮(lào)

D. (fù)盛        胆(qiè)     银(zàn)    呕哑(ōu y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