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巴金曾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种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上面的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以“我心动的文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散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抄袭或套作。

 

品味句子,按要求答题。

我的昼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在黄昏中,这花成熟为一颗记忆的金果。

(选自泰戈尔诗集(《飞鸟集》)

(1)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句诗的含意。不超过20个字。

(2)泰戈尔的诗句使我们想起鲁迅的散文集是《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汪大娘

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只管做饭的佣人。我三十年代末租居李家,开始认识汪大娘。

②那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不稀奇,稀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汪大娘熟了,家里

⑥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渡过去。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她因为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渡过去。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16.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

17.简析⑨自然段对人物刻画和表现主旨的作用。

1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

 

根据课文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             

(2)满载一船星辉,             

(3)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发尽上指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

(2)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是从李煜的什么诗句化用而来?

 

文言文阅读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再征,是使民重困也。”统勋曰善,乃奏已之。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嫉。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浩源,云南粮道也。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上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统勋曰:“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疏入报可,狱遂解。其他事多类此。人有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尝扈跸木兰,大雪中失橐扆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问“何以知为吾物?”曰:“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长明劳遣之。

忧归,遂不复出。客毕沅所,为定奏词。又主讲庐阳书院。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秋曹:刑部的别称。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假馆扬州马氏   假馆,借住

B.然亦以是嫉     见:表现

C.上其议         下:下属

D.疏稿乎         具:完备,详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再征                            臣死不避

B.随往皆尽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长明劳遣之                        因人之力敝之

D.后忧归,遂不复出                 其无礼于晋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现严长明学术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A.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          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B.以诸生献赋,赐举人                  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C.又主讲庐阳书院                      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D.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就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成名就。

B.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C.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

2)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6.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分小令、中调和长调,这是依据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词的标题与词牌有严格的区别,标题表明词所涉及的内容,词牌是与韵相配合的乐调。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C.巴金,1950年获 “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小说《家》塑造了觉慧这一积极投身民主运动的青年,反映了抗日战争的社会生活。

D.《包身工》作者夏衍,现代剧作家。主要作品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选入课本的报告文学《包身工》,记录了“芦柴棒”等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2名日本人因间谍嫌疑被中方逮捕表示,中方有关部门正在依法对相关案件进行调查,有关情况已向日方进行了通报。

B.参加奥运的选手们十分清楚,一场比赛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祖国的荣誉,而且关系到个人的尊严。

C.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传统文化,高一语文组展开了围绕“走进《论语》”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

D.文章中,竹子凌霜傲雪、内虚外直的人文品质与竹林主人操守坚定、心系天下的性格自然融入到一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鲁迅的杂文语藏机锋,气如秋霜,至今仍显露着    的思想光芒。

②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______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③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       呢?

A.犀利           密封              作壁上观

B.锋利           密封              袖手旁观

C.犀利           尘封              袖手旁观

D.锋利           尘封              作壁上观

 

下列各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凄惋  目眩  自动档  万事俱备

B.恶耗  翔实  冷不防  陨身不恤

C.辽廓  竟相  一窝蜂  博闻强识

D.黯淡  签订  橘子洲  短小精悍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通(jí)      (kǎ)壳     (guān)心病     桀骜不(xùn)

B.(pōu)开     (chà)    水门(tīng)     (ní)不安

C.(gá)账    (fǔ)心    (xuè)压    长歌(dàng)哭

D.(chá)    (fěi)闻     (cuán)机子   开花(jiē)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一”期间,重庆杨家坪步行街,图书论斤卖。一搭建的流动书店内全场图书每斤售价为18元人民币,吸引不少市民选购。购书现场很热闹,选购者踊跃,书籍种类繁多,包括时下的畅销书、中外名著等,还有不少装帧精美的精品书。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图书当萝卜白菜卖,是不尊重知识文化;有人认为有买有读,才能体现书的文化价值,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有人认为,这种销售方式可以冲淡人们对电子读物的喜爱,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手机依赖症。

读了以上材料,你更认可哪种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丽的《诗经》

(1)《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首。这些诗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风土人情。《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2)《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迷,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迷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缥缈的传说,“诗曰”“子云”并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的“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了,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的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是很准确。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已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的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3)《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事实上,我们无论对《诗经》本身及其中的具体篇章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搜集编辑成书、分类标准及意图,及它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是的,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说,有关《诗经》的现有的“学术成果”,大多是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许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的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是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是全体的无能。从而无力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便只好这么得过且过,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挨日子。

(4)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事实是苏格拉底早就警告过的,“学术”在“美”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纯洁的爱情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是否还被感动、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文学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的身份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爱”文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还是仅仅因为这种学术研究能给他带来世俗的好处。所以我有时大逆不道的劝我的学生不要去读学者们的文学史。学术化的东西有时是很煞风景的。

1.文章第(2)段中说“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迷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我们对它“恋恋不舍”的原因有哪些?

2.作者为什么说《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请分条陈述。

3.文章最后一段说:“学术化的东西有时是很煞风景的。”请解释这一句话的含义。

4. 文中说:《诗经》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请你结合下面一首》《诗经》中的诗歌,指出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①,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欹:音qī,倾斜。

(1)词上片写秋夜景象,却毫无“秋”字点出。一个“寒”字,秋意全出。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此字妙处。

(2)下片言愁,作者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每句。

(1)《长恨歌》“                                      ”两句通过视觉形象,以比喻手法描写杨贵妃的凄然神态和痛苦心情。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在地都要恩爱相守的句子是“                   ”。

(3)《湘夫人》中表现洞庭湖秋风起、木叶脱的句子是“                            ”。

(4)《湘夫人》中表现湘君劝自己把目光放长远、在旷达自解中显现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的句子是“                             ”。

(5)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其(四)》)

(6)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

B.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C.“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

B.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

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 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 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 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 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 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 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 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 仙舟摇衍镜中酣

 

下列句子,排序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 ②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和思维方式的折射 ③是人们在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④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 ⑤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A.④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①②

C.⑤④③②①                      D.⑤①④②③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B.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C.元嘉三大诗人之首的鲍照生于乱世,身份地位极其卑微,但他才高八斗,志可凌云,功名之心尤其强烈,森严的门第观念与其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D. 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成全了她那婉转绝美的败落,春风桃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

C.蓝色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主要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正是他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的真实表现,与他早期以黄色为基调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这对夫妻因战乱而相互分离,本指望着比翼连枝、白首偕老,谁料想竟是殊途阻隔,老境凄凉。

 

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凝脂  回眸  缓歌慢舞  九重城阕

B.绰约  迤逦  含情凝睇  流水孱湲

C.鹧鸪  绸谬  袅袅秋风  临邛道士

D.仙袂  玉扃  芳馨庑门  逍遥容与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回一笑(móu)   渔阳鼓(pí )    (yí)     西(shì)

B.踯躅(zhízhú)      烦(pín)        寐(wù )     (qī)

C( diàn)       (cháng)      (yǎo)   miù

D( wéi )       浦( )       鸪(zhè)     (y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请为站在你身边的老、弱、病、残、孕或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谢谢!”“请不要随地吐痰!”“小草也有生命,请不要践踏草坪!”“请上车排队,不要插队!”“病区重地,请不要大声喧哗!”“请不要在文物上乱刻乱画!”……有人觉得这样的提示很有必要,也有人觉得没有必要。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有梦的出版人”

 

有人说他是富有远见的战略家,有人说他是勇立潮头的革新派,有人说他是游刃有余的社会活动家,有人说他是不知疲倦的工作狂,有人说他是感染力极强的演讲家,有人说他是精明老辣的生意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却称自己只是一个“有梦的出版人”。

谢寿光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人,正是这种素养造就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后来居上。

1998年,谢寿光出任社长兼总编辑。彼时,只有13年历史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没有丰厚的家底,仅有23名员工,年出书不到100种。“这样一家无名小社,想做大做强,很难!”在谢寿光举行的支招献计会上,苏国勋、李培林、沈原等学界同仁长叹。

当时,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不少学术出版社都选择“往下沉”,着力于大众出版,谢寿光却坚持“往上走”,将出版重心定位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在出版领域,我们不可能包打天下,教材、教辅、少儿等产品必须舍弃。”谢寿光分析道,“我们应该在最有可能形成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领域占据我们应有的位置。”

如今,凭借16年的坚守与积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权威、前沿、原创”的图书定位赢得学界广泛认可。社会学、近代史、苏联东欧研究等专业图书在出版界独领风骚,经济管理、国际问题、古籍文献等主题图书亦别具特色,学术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国际出版齐头并进。谢寿光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之无愧的掌门人。

谢寿光开创了一种名为“皮书”的全新出版形态和图书品牌,迄今已累计出版1300余种。经过近20年的精心打造,皮书作为一种智库产品,不仅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品牌,而且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品牌,还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早在十多年前,谢寿光就感觉到信息技术可能给传统出版带来冲击,在他的带领下,出版社早在十多年前就迈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步伐。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他趋新而不躁进,主张“我们是图书出版者,更是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资源经营商”,坚持“以我为主”和“小步快跑,分段推进,适时整合、升级”的原则,建成了具有中国专业出版社特色的数字出版经营模式。

办令人尊敬的出版机构,是谢寿光不懈奋斗的目标。“学术出版是最讲究传承的事业。只有几代人的厚积,才会有某个阶段的薄发。相比于百年老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历史还太短。”展望未来,有着强烈危机意识的谢寿光不无忧虑却信心满怀,“我们会继续坚守学术出版方向,用出版来促进学术研究的规范与深化,实现知识的积累,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基于此,谢寿光代表50多家出版社在原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座谈会上呼吁进一步提高学术著作出版门槛,并承担起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同时,他还精心组织学术演讲、访问交流等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中国专家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致力于中国学术“走出去”。

社长之外,谢寿光还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科院国情调查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兼任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教授,在教书、演讲、科研、出版诸角色间转换自如,被誉为精力充沛的多面手,他却谦称至多只是一位“杂家”。自称“学术票友”的他,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所建树,并深度参与了中国社会学会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弥合了当时学界内部的分裂与冲突。知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曾赞誉说,他们那一群人都是谢寿光这样的编辑给培养出来的。

虽然成就卓著,谢寿光却称这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这位1977级的厦门大学高材生,有着他那一代人的审慎与稳练。媒体朋友们更多是从社科文献出版社有着浓厚学术底蕴与现实担当的产品中,窥见他作为出版人的理想与抱负。

时至今日,两鬓斑白的谢寿光依然率领一群年轻人奋斗在一线,推进信息化与数字化,释放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建研究型的出版机构,打造标准普尔那样的指数库……很多人不【解析】
16年了,社长还没当够?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累?他却回应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想,我还有好些年和大家一起奋斗的时光,争取再创20世纪三四十年代商务、中华那样的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谢寿光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2.文章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谢寿光是“有梦的出版人”?他的行为对你有何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月光

白色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简陋破旧的工棚里,洒下一地清辉。

大毛翻来覆去睡不着,精瘦的身体里,一颗心翻江倒海。

下午,二毛打来电话,说学校在催学费了,娘准备把家里的牛卖了。没了牛,怎么种地怎么活啊?想起家里的困境,18岁的大毛辗转难眠。大毛轻轻下床,推开工棚的木门,走了出去。

工棚外,月光皎白如雪,月光下,工地静极了,仿佛睡着了一样。大毛披着银白的月光,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不知不觉走到了仓库前。仓库的门虚掩着,工长斜躺在门边的凉席上,鼾声如雷。门前,一摞摞电线堆得整整齐齐,宛如一座小山。这些电线贵得很,200多块钱一卷呢。大毛蹑手蹑脚走到电线跟前,轻轻抽出三卷电线,掂量一下,不重。

大毛犹豫片刻,把一卷电线放回原处,手上只剩两卷电线。两卷电线,可以卖400元钱。

400元钱,正好是二毛欠学校的学费。

大毛紧紧拽着电线,拼命朝前跑,夜风吹得他的衣服像两面乱舞的旗。他一口气跑到工地外面的小树林里,趁着月色,大毛将两卷电线藏在大树下的草堆里。

第二天午休时间,大毛偷偷把电线拿到镇上五金店里卖了400元钱,一分不少地寄回了家。

整整一天,大毛都在惊恐中度过。出乎意料的是,工地平静如旧,没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像自己偷电线的事从未发生一样。

晚上,大毛躺在床上,下意识摸摸口袋,心里一惊,揣在口袋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在了。大毛的心猛烈地跳起来,他感到深深的恐惧。他害怕的并不是录取通知书丢了,因为他本来就不打算念大学了,家里的条件不允许他继续读书。他害怕的是录取通知书上有他的名字,他断定录取通知书昨晚掉在仓库了。如果工长捡到录取通知书,就会发现他偷电线的事,那样,他会被赶出工地,还有可能被扭送进派出所。

大毛的心忐忑不安,难以平复,他觉得每一秒钟都很难捱。

“大毛,出来一下。”工长突然在工棚外叫他。大毛的心蹦到嗓子眼。

工棚外,月色明亮,大地如同罩上了一层水银。大毛紧张地站在工长面前,头垂得很低很低,他不敢看工长的眼睛。

“大毛,你不用在工地做了,你走吧。”工长终于说话了,和大毛预想的一模一样。

不出大毛所料,工长拿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我早上在仓库门口捡到的。”工长说。

大毛盯着那张录取通知书,盯着这张自己看了无数次的通知书,原本自己引以为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今天却成为了他偷窃的有力罪证。

“工长……对不起……电线是我偷的。”大毛艰难地吐出几个字,颧骨凸现的脸红得如同柿子。

“不要说了。”工长打断大毛的话。“这件事情只有你知我知,我买了两卷电线放进去了,没有人会知道的。”工长轻轻地说。

大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抬头,看到工长正微笑地看着自己。这笑脸那么熟悉,让大毛想起老家的父亲。

“你走吧,回去吧。”工长说。

大毛不说话,他不想回去。

“回去念大学。”工长说出的话让大毛很震惊。

大毛想说自己家里没有钱供自己念大学,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

工长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递给大毛。“把这些钱拿去交学费,以后我来资助你。”

一股暖流淌进大毛心里,再流到他眼睛里,变成一滴滴热泪从他的眼睛溢出来。大毛不伸手接钱,他知道,工长手上的钱重如千斤,这是工长用无数血汗换来的。

工长将钱硬塞进大毛的口袋。

工长欣慰地笑了。30多年前,工长和大毛一样大,那一年,他也考上了大学,家里没钱给他读书,他流落到工地上。眼前的大毛,多像30年前的自己啊。

那晚,大毛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工长的目送下,披着明亮的月光踏上了回家的路。

白色的月光,照得大毛心里亮堂堂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大毛经历了接到电话忧愁、偷电线时紧张、发现通知书丢失忐忑、工长叫他时害怕、工长给他钱时感动这一情感变化过程。

B.大毛虽然偷了电线,但他仍然是一个善良正直之人,他偷电线卖钱,是为了替弟弟交学费,也是为了不让妈妈卖掉赖以生活的牛。

C.如果不是大毛自己承认,工头可能就不会发现电线失窃一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毛初次行窃,内心的惶恐不安使他暴露了自己。

D.工长是个善良的人,他发现大毛偷电线后并没有揭发,而是自己买了电线,并且资助大毛去上大学,正是工长的善良拯救了大毛。

E.行窃被发现后,大毛只能离开工地,工头这样做也是无奈的选择,但他无意间的这一善举,却给了大毛以正面的教育:为人要真诚。

2.小说中的“大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是“白月光”,文中也多处写到月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关于工长30多年前考上大学而没有上的情节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4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桓晋文之事》)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7)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9)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任殿中少监,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授仪同三司。

从秦王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注:① 尚:娶公主为妻。②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  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款结         雅:平素

B.我父子尚肯相 假:借助

C.由是见亲       礼:礼遇

D.时突厥数入     寇:侵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通谆勤,献金环      驰椒丘焉止息

B与封德彝诡求督饷    今其智反不能及

C疾改蒲州刺史        不赂者赂者丧

D.久,复为殿中监      然则一羽不举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B.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C.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D.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是兄弟,因为宇文士及做了隋炀帝的乘龙快婿,宇文化及在谋划弑杀隋炀帝的时候,对宇文士及严守秘密。

B.宇文士及在担任尚辇奉御一职时,就和高祖有往来,后来又献给高祖一只金环,最后和宇文化及、封德彝等人一起归附了高祖。

C.秦王即位后,宇文士及在边关镇守,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后没有发现确凿证据,朝廷把他召回京城任殿中监。

D.太宗曾经赏玩宫中树木,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征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经过宇文士及一番辩解,太宗气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比兴和程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比兴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如果文艺作品描摹的对象是“物”,但真正表达的内容却是人,即以物喻人、缘物寄情,这就是比兴。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中,比兴手法被巧妙地用来表现自然中人的情感寄寓。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花鸟画的数量和质量都占有绝对优势,这恰恰反映了画家借山水花鸟咏志抒情的倾向,也反映了比兴手法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与西方风景画、静物画有很大区别,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前者使用了比兴手法,而后者则无比兴。西方画家笔下的田园风光是一种写实,画一些人物也是为了反映田园生活;中国画家则借山水表达志趣。至于花鸟画与静物画更是相差甚远。西方静物画多是描绘生活用品、水果、动物标本、瓶花等,较少有活的动物,基本上还是写实、摹真。而中国的花鸟画则完全不同。首先,花鸟画描绘的是活的动植物;其次,是选择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花鸟进行比兴。如北宋宫廷花鸟画多选择华贵富丽的牡丹、芙蓉等,民间花鸟画则多带有吉祥的含义。由于自然界中花鸟种类繁多又各具特色,非常适合用于比兴,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以花鸟居多,远远超过了山水画和人物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喜爱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它们分明是画家本身思想和人格的化身。古代文人画“四君子”常用一个“写”字,如写梅、写竹、写兰、写菊,宗旨在于言志抒怀。可以说,中国古代画家利用了比兴这种中国特有的手法,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地,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了山水花鸟的自然形象本身。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高度概括,于是形成了程式这一表现手法。画家根据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对生活长期的提炼和积淀,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表现技法,用以描绘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这就是绘画的程式。中国传统绘画对程式的运用远远超出西方绘画,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线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色彩的配置,都有一定的程式;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都有严格的规范,而且这些程式、规范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着。

程式化使得艺术语言更加概括。画家在写梅兰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无女不成梅”和“凤眼”,画竹叶则采用了“介”字和“个”字形。程式化也十分适合于“写意”而达到“神似”。例如画树,要求“松皮如鳞”、“柏皮缠身”;树叶则有梅花点、胡椒点等。掌握了这些程式,在画树时就不必完全依它的实际枝叶形状去刻画,而是选用某种适宜的方法概括表现出来即可。这种程式的运用,当然不是为了摹真,但可达到“似与不似之间”。

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创造,它增强了中国画的形式感和民族性。程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用程式概括并充分表达内容,又以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程式,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创造了程式,而程式的运用又恰当地表达了写意。

(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有删改)

1.关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画的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与西方风景画、静物画有很大区别的原因就是后者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B.中国传统山水画里的山水是画家咏志抒情的载体,西方风景画里的田园风光则是画家的一种写实。

C.中国花鸟画描绘的是活的动植物;西方静物画描绘的则是生活用品、水果等静物,较少有活的动物。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高度概括,绘画里常常出现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这种运用远远超出了西方绘画。

2.下列对“绘画的程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绘画的程式是中国传统画家在描绘不同类事物时采用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表现技法,它体现了画家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B.从线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色彩的配置等到各种描法、皴法、勾法点法等,中国传统绘画都有一套严格的不能突破的规范和程式。

C.掌握了画树的程式,中国传统画家在画树时就不必依树的实际枝叶的形状去刻画,因为中国画运用某种程式,目的不是为了摹真。

D.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创造,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创造了程式,而传统画在运用程式的同时又恰当地表达了写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其目的在于以物喻人、缘物寄情。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中,它被巧妙地用来表现自然中人的情感寄寓。

B.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花鸟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花鸟画的数量又远超山水画,原因是自然界中花鸟种类多又各具特色,适合运用比兴。

C.“无女不成梅”“凤眼”和“介”字“个”字形等程式化画法,使得梅兰竹菊“四君子”特征鲜明,所以古代画“四君子”不叫“画”而叫“写”。

D.程式化增强了中国画的形式感和民族性,但程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既要用程式概括并充分表达内容,又要以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程式。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