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虽然今年夏天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各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烧烤模式”,但从四面八方跋山涉水特意来韶山参观的人仍____       

②在这篇写景的文章中,作者把视角投向了华灯初上、          的东西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还有那繁华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

③在IT市场,有一条金科玉律:一夏顶三季。今年暑期,苏宁、国美、百脑汇等多家卖场都发起了“暑促风暴”,活动期间,               的人潮把电子一条街挤得水泄不通。

A.络绎不绝  川流不息  摩肩接踵    B.川流不息  络绎不绝  摩肩接踵

C.络绎不绝  摩肩接踵  川流不息    D.川流不息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代,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  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解放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总是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8年制医科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决定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以至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等问题。现在国内的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 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的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家驷。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殷切地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老师的教导和希望,我来到了当年古城武都。正是老师这种深藏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争分夺秒地笔耕。由于《外科学》要大量充实内容,再版将成为大型外科参考书。他日以继夜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一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 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突出贡献。(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摘自《历史上的今天》)

②“文革”中,他因“复辟旧协和”挨批;过后,他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和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等,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摘自方国栋《纪念黄家驷老师逝世三十周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家驷出身医生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智过人,由于家中亲人因病早逝,使得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好医生的志愿。

B.黄家驷基础扎实,领悟力强,先后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

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国家动荡、时局危难之时,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这句话是黄家驷的人生梦想, “好教师”“好的胸外科医师”也是他一生的最好概括。

E.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材料表现了黄家驷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体分析。(6分)

(4)“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漫长的告别

 

年前小岛说年后他要去浪迹天涯,他提议我们几个老朋友聚一下,以示告别。那天聚餐的气氛很热烈,大家酒都喝得不少,小岛做了很慷慨激昂的陈述,大意是他稀里糊涂过了三十多岁了,不能再稀里糊涂过下去了,既然三十不能立,三十能走也是不错的。

小岛说得很动情,好几次声音都有些哽咽了,眼角有些湿润。我们完全被他的情绪感染了,再加上酒精的渲染,我们都有些激昂了,对他的决定大加赞赏,我们要活在当下,活出真我,活出一片新天地!

由于语言太苍白,小岛深情清唱了一首汪峰的《再见青春》,虽然由于情绪激动加上醉意泛滥,唱得有些跑调,但情真意切,句句发自肺腑及丹田,让我们都不禁动容。我们不禁唏嘘感叹:还是年轻好啊!跑调都能唱得这么有范儿!赞!最后,由于实在太感动了,老秦抢着买了单,说是要让兄弟省点钱,留着路上用。

多么好的兄弟啊!作为铁血哥们的我自然也不能落后,我毅然决然地把所有没吃完的菜打了包,朗声道:“浪费是可耻的!兄弟,留着路上吃!

春节后,迟迟不见小岛有所行动,正当我们疑惑时,接到了他的电话,说这阵子处理了家里一些后事,比如把必备的行李打包、把不用的物件打包,该卖的卖,该丢的丢。现在终于处理得差不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春暖花开之日,就是你我告别之时。

于是他提议再聚一次,毕竟吃一次少一次。我们表示了同意,欣然赴约。这次聚会依然有些小伤感,小岛依然清唱了那首《再见青春》,这次表现显然好多了,唱得比较靠谱,只是可惜缺少点儿第一次唱时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

最后,我们给予了他最诚挚的祝福,并进行了亲切地拥抱,那一刻,我们哭了——好兄弟!去月亮之上自由飞翔吧!不管世事变幻,你永远是我们最炫的传奇!

过了一段时间,桃花开了又谢了,仍然不见小岛成行。我们表示很焦虑,为前两次的豪言壮语感到有些羞愧难当,毕竟我们都是有点儿节操的人。

小岛还是给出了很合理的解释:公司有些工作还需要他解决,虽然他在公司里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但有些工作还是要由他负责的,做事有始有终,做人有情有义,这才是一个新时代有为青年的品格。他说工作已经基本搞定,很快他将仗剑出山快意恩仇了。

对此我们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并就再次聚会以作最后的告别达成了一致。那次聚会不再有伤感,更多是对未来的憧憬,对未知旅途的期待,对人生还有无限可能的欣慰。

我们狠狠拍着小岛的肩膀鼓励他:去吧!去领取你人生最灿烂那枚勋章吧!去给死气沉沉的生活一记响亮的耳光吧!去告诉所有人一事无成也一样可以活得理直气壮吧!结果小岛哭了,他泣不成声哽咽道:“你们就不能轻点拍吗?好疼!”

最后,在我们强烈要求下,小岛唱了一首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老秦、党生和我伴着歌声跳了一段广场舞,是那么的合拍,那一刻,我觉得:人生真特么美好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还是没有行动,他说很难决定第一个地方去哪儿,他说这很重要,可能决定下半辈子的幸福,一定要慎重!但他说很快了,真的!我们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照旧没有行动。他说最近天热,紫外线太强,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会影响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将来,再等等,很快,真的!我们照旧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习惯性没有行动。他说最近有几个重要的约会,做人要有情有义,不能放人鸽子,都是有节操的人,再等等,很快,真的!我们习惯性表示呵呵。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秦沉不住气了,小岛已经用“吃一顿少一顿的理由吃了他好几顿了。现在“吃一顿少一顿”已经成了小岛的口头禅,取代了原来的“我要写一本书

在又一次“吃一顿少一顿的告别聚餐中,老秦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人生最成功的事就是说服自己相信目前的生活挺好的。我觉得你已经成功了。”

党生也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要不你和我一起去考公务员,这个更有挑战性,更符合你新世纪有为青年的气质,要不考事业单位也行,最近事业单位准备要涨工资了,很有前途!

此时,我当然不能落后,我照样语重心长地对小岛说:“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那里干什么。"

那次告别聚餐是史上气氛最凝重的一次,小岛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甚至最后连歌都没有唱。

着小岛转身离去孤单的背影,我们难免有些唏嘘,但毕竟告别来得晚一点,总是好的,我很欣慰。

在一个睡意昏沉的黎明,小岛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是一张火车票,即刻启程!告别来得猝不及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缠绵悱恻,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告别。

(选自《2014中国小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岛在单位屡受排挤,不被重用,自感生活无趣,便产生辞职跳槽的想法,于是,与几个朋友相约一聚,以示告别。

B.小说以“告别为线索,描写了小岛与朋友四次聚会的场面,第一次写得慷慨激昂,第二次写得温馨伤感,第三次写得浪漫美好,第四次写得深沉凝重。

C.除小岛外,小说还刻画了小岛的三个朋友:老秦、党生和“我。其中老秦大方热忱,党生功利现实,“我则显得圆滑世故。

D.小说后半部分反复写到“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岛没有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说情节的“延宕”,也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漫长的告别”。

E.本文叙事清晰,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对话真挚中充满活力,又不失调侃意味。整个小说如同一幕幕小品片段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感慨唏嘘。

(2)小岛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有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6分)

(3)小说三次写到小岛在告别聚会上的唱歌,有何用意?请简要归纳。(6分)

(4)这篇小说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作品就其中的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化抽象为形象,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2)苏轼《赤壁赋》一文,作者先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洞箫之声,然后用“                 ”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的悲凉。

(3)杜甫《望岳》中“                       ”两句,把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后面题。

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

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释】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佳。
1.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6分)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日:“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迂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 “圣主万寿。”豫日:“圣意何在?”松年日:“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日:“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注释】①上舍: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舍生”即上舍生,大学生中高班的学生。②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③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④刘豫:宋高宗建炎二年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二年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后迁都汴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屡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财物,但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5分)

2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 “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两枚鸡蛋有一次碰到一起。左边的鸡蛋对右边的鸡蛋说:“伙计,咱们生活优哉游哉,快乐似神仙,唯一的不足就是外面的硬壳束缚了手脚。我想出去,自由发展。”

左鸡蛋急于破壳,密切注视周围,女主人经过,左鸡蛋求助,女主人拿过鸡蛋,轻轻叩击碗沿儿,蛋壳“啪”的一声,破裂了。左鸡蛋如愿以偿,跃入碗中。入锅以后,鸡蛋变成了食物。

其实,右鸡蛋也想打破自己的外壳。于是,它酝酿力量,争取自己从里面冲破硬壳。

右鸡蛋积聚能量,寂寞了二十一天。最后,它用头一顶,蛋壳自然裂开,毛茸茸的小鸡跳了出来,一个鲜活的生命开始了它的历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满分5 manfen5.com

(1)请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要求表达连贯,不超过50个字。(2分)

(2你对这幅漫画有着怎样的感悟?请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表达准确,不少于100个字。(4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          。走出困境,全靠雄健的精神。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横断,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过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与肌肤一样,土壤的保湿和补水实际上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补水是直接补给土壤适当的水量,可以通过灌溉的方式达到,这对于暂时性缺水土壤是最有效的,正所谓“久旱逢甘霖”。而保湿,     

A.则是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

B.则是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

C.则是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

D.则是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执法检查组听取了云南省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情况,充分肯定了云南认真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取得的成效。

B.未来将加强信用体系的应用与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救助机制。

C.金交所成功引入香港金银业贸易场作为第一家交易所类机构特殊会员,为加强与全球交易市场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D.过去几十年,一些地区忽视有限的环境容量,追求粗放式经济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频发,环境质量陡降。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网络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有人认为,报纸必将消亡,对此观点,我____  

②美国前高官认为中美有开战风险,白宫           

③我们对感冒常常          ,但感冒很有可能成为肺炎的罪魁祸首。

A.不敢苟同    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B.不以为意    不敢苟同    不以为然

C.不敢苟同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D.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敢苟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熊十力隐居在番禺

钟哲平

1948年底,著名哲学家、新儒学理论奠基人熊十力在内战的战火中来到广州番禺区化龙镇,在学生黄艮庸的祖屋观海楼隐居一年多。1948年,熊十力还在杭州时,在写给徐见心的信中说:“世乱,而年力日衰,惮耗心力。颇思依黄艮庸,度残年于南海。”可见他是颇为向往岭南这片避世修养之地的。

时局混乱,地方不靖,熊十力也不敢离开观海楼到处跑。他就靠书信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并通过学生黄艮庸、张北海等与广州社会存在一些学术互动。比如,为纪念明代硕儒陈白沙诞辰520年,他写了一篇重要的论文《陈白沙先生纪念》。

熊十力隐居观海楼,在义女熊仲光的协助下,完成了《十力语要初续》与《正韩》两部重要著作的编辑和补充写作。

当时,人们不知这个满脸胡子的老头子是什么来历,只知他是个怪老头。熊十力有时坐在门前休息,有时在屋内写字。他的书法很特别,看不出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如今在观海楼一楼里屋的墙上,还有熊十力亲笔题写的一块匾,写着“仁宅”,落款“十力”。在村人的眼中,和熊十力的书法一样难以用常理判断的还有他的行事方式。熊十力喜欢吃鸡,声名在外。有一次赴宴,一碟白切鸡一上桌,就被熊十力拿到自己跟前吃起来,完全不管别人。

因为有黄艮庸的帮助,熊十力得以在1948年至1950年这段风云漫卷的历史时期,安居乡间,待抉去留。

熊十力早在1917年11月来过一次广州,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任参谋。次年5月离开。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思索良多:“吾亦内省三十余年来,皆在悠悠忽忽中过活,实未发真心,未有真志……于是始决学术一途,时年已三十五矣。此为余生之一大转变,直是再生时期。”从此远离政治,潜心学术。

三十一年后,熊十力再次来到广州,迎来了人生第二次重大抉择。

熊十力因避乱一路南下,从杭州乘汽轮抵达广州,随行的有幼女熊再光、养女熊仲光和一男仆。黄艮庸把他们带到了番禺化龙老家的观海楼安顿。

这是观海楼迎来的第二位大儒了。1928年,梁漱溟就曾来住过。二十年后,观海楼又迎来了熊十力。在南下的途中,他避世的思想一直在动摇。他在写给张启昀的信中表达了这种纠结:“去冬南下,感民生涂炭未已。”

既然不能忘天下,那么出山以后的路往哪边走,确是痛苦的选择。几番反复,几番煎熬,熊十力拒绝了台湾的邀请。1949年10月,董必武、郭沫若联名发电报到中山大学,由黄艮庸转交熊十力,希望熊十力北上。熊十力回复:“如于北大允吾依旧例教书、课日如故……吾可回北大任教。如果任何官衔,决不北上。”

回到这个可以棒喝生徒的课堂,是熊十力在1949年最大的心愿。熊十力说得很明白,他愿意北归,要的只是一席教书之地,读书人的这点自觉,与中国文化的存亡息息相关。弟子徐复观在《悼念熊十力先生》中写道:“先生是牺牲个人现实上的一切,以阐发中国文化的光辉,担当中国文化所应当尽的责任。”

生命与中国文化,在熊十力是凝为一体的。(摘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蒋介石过50岁生日时,特地请熊十力到总统府祝寿,想利用“熊圣人”的名望来为自己涂脂抹粉。酒酣之际,众高官显贵争相写贺词为蒋介石歌功颂德。轮到熊十力,他哈哈大笑了一阵后,挥毫疾书,写下一首赤裸裸地讽刺蒋介石的诗:脖上长着瘪葫芦/不花钱买篾梳/虮虱难下口/一生无忧/秃秃秃/净肉/头。熊十力写罢,又是一阵狂笑,提着裤子装作急着解手的样子夺门而出,扬长而去。众人皆摇头称他“熊怪人”。(摘自《民国学者的骨气》)

由于迭遭抄家、批判等变故,熊十力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连裤袜之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去街上或公园,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

(摘自《闲话之书生不自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熊十力面对混乱的时局,自感年力日衰,想去南海修养身心,度过余年。1948年,他在给徐见心的一封信中提到这些感受和想法。

B熊十力携家眷避乱南下广州,得学生黄艮庸帮助,居住到番禺化龙镇观海楼。观海楼是他向往的居所,因为这里曾居住过大儒梁漱溟。

C.熊十力在内战风云过后结束番禺的隐居生活,决定出山。董必武、郭沫若联名发电报邀请他北上,他在回复中表达了回北大任教的心愿。

D熊十力第一次来广州任职,与他第二次来广州避难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熊十力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突出了熊十力忧国忧民的情怀。

E.链接材料虽然不是写熊十力在番禺的事迹,却让读者对熊十力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更多的了解,表达了相关作者对熊十力的崇敬之情。

(2)熊十力的“怪”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3)为什么说熊十力的生命与中国文化是凝为一体的?请根据材料分析原因。(6分)

(4)材料写了熊十力两次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雪白的鹦鹉

胡也频

近于薄暮的时候,残照的余辉映到游廊上,鹦鹉的雪白毛羽上披了淡淡的红光,感着快乐似的在架上跳着。

它看见来了一个人影,便叫起来了:“来客咧……”少年站到游廊的一边,看着这鸟儿。这时,一种新的感想便拢住他,使他不禁的凝望着,发了许久的呆。随后他走开了,心里还不住的这样想:“可怜的鸟儿……毛羽这样纯洁……却锁在钢架上……”

鹦鹉还在叫,而少年已走进一间房里了。那里面,电灯的光灿烂着,点亮着装饰华丽的四壁,一个银铸的“寿星”在横桌上反吐出白光;一切的器具都有一种夺目的色彩。两个年轻的女子便仓皇地像回避生人似的站起来……

“一家人……”坐在她们对面的老头看清了走进来的人,便这样说,于是她们又坐下了。

“你从那里来?”他问。

“从妈那里。”少年沉静的回答;他站到一只花盆架前面,抖开手巾去揩那流出的鼻水。

“怎么,你受了凉?”老头子关心地诧异地问。

“大约是吧。”

“那末,吃一点姜茶——”一个女子便亲切的插口说。

“对了。你吃过没有?”

“不,”少年只是机械似的回答,“不用。”

过了一会,老头子偏过脸,感慨而喃喃地说:“你还是这样的固执……”

少年便转过身来问,“爸爸,你说的是我不吃姜茶么?”说完,便又玩着天冬草。

“流鼻水,又不吃姜茶,这固然是你固执……但是我说的不是这件事。”

“你说的是我的婚事么?”少年冷静地问,并不转过脸。

“虽然……然而我也不愿说。你呢,在北京读了几年书,现在变得什么都不如你的意。你是一个新人物!我呢,年纪老了,老年人自然免不了有别的看法,不过——若说到你的婚事,我无非是替你着想:自由结婚的人常常马上又离婚了……不,我现在不说。”老头子一面说,一面便慢慢地红起脸。因为他的儿子不作声,便又接着说:“你做小孩的时候多可爱……不,这也不说!

我不是说你现在有什么不好……你想,家里面还有钱,至少过这一辈子也足够,何必做什么——你一年到头行踪不定,像一个叫化子。你冷笑什么呢!……自然,我也知道,现在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你要打倒的!……”这老头子越说越激昂起来,终于那半白的胡须在鼻尖下颤动了。

“唉一——”老头子还愤愤地说,“我已经成为老朽了,谁知道还能够再活多少日子……”“不要这样说,爸爸!其实你是很有福的,住在这样好的别墅里,并且还有两个……世界上找不出许多像你这样的人。”

“你又在骂我?”老头子闪起眼光。

“一点也没有这意思。”

于是两个人便默着。这沉默一直拖延下去,到了一个仆人进来请吃夜饭的时候。

鹦鹉还在叫:“来客咧……”

在非常明澈的月光下,少年现着异样苦闷的脸色,缓步地循着那鹅蛋石的曲径,走到了挂着鹦鹉的游廊边。“来客咧……”鹦鹉又叫起来了。

他站住,好生感慨的看着这鸟儿。月光正软软地射着毛羽,鹦鹉显得柔润而且放光,使人会想到神话中的美的天使。

“然而你依然是一只可怜的鸟儿,”少年想,“丑的老鸦也比你自由得多了!”因而他想到那两个青年的女子,他父亲的如夫人,不正像这只鹦鹉,三者是同一的命运么?他愤然了,一种同情心的鼓动使他做了这样的反抗:

“飞去!人没有权利来锁住你!可怜的鸟儿,你已经有自由了!”

可是,那鹦鹉,那得了解放的鹦鹉,却弯起脚,拖开一只翅膀,感着失了习惯的那种不方便,而惊疑着。

“飞去呵!……”少年把手帕飘近了,鹦鹉便又吃惊起来,错乱的跳,又用脚来抓。

少年又懊恼着,他于是又悄悄地捉住了它,拿了一只扶梯,爬上去,把它放到满是绿荫的洋槐树的枝上。这鸟儿便站在那里。少年带着异样的快乐向着它微笑。

第二天,少年醒来时,将近中午了。阳光灿烂着,从窗上吹入了兰草的气味,他想起昨夜的事,觉得在他的眼前也居然现着一个光明的世界。

“那鸟儿一定很幸福呵,它或者就发生了它的恋爱……”少年带着美感,这样揣想。于是他起身到园里去散步。

“来客咧……”忽然他又听到这声音,当他走近那游廊的时候。他吃惊的举眼回顾,原来在那个黄钢架上,昨夜被他放走的那只鹦鹉又在那里跳着。

1928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鹦鹉的“来客咧”引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少年,可谓未见其人先闻那鹦鹉声,悬念顿生,使情节设置不令人感到突兀。

B.少年随着鹦鹉的叫声走进一间屋子,见到的是装饰华丽的四壁、光彩夺目的器具以及两个年轻的女子,显示其父亲生活的奢靡。

C.看见少年流鼻水,少年的父亲关心少年的身体,要他吃点姜茶,但是少年不肯,这使少年的父亲产生感慨,为少年不听话而伤心。

D.少年的父亲认为,少年在北京读了几年书,变得什么都不如意,一年到头行踪不定,像一个叫化子,希望他早点结婚,结束流浪生活。

E.少年放飞了关在笼子里的鹦鹉,感到快乐和幸福,这预示着少年的爱情自由最终会得到实现,即使结尾鹦鹉的飞回也不能“阻碍”。

(2)作品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中的少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鹦鹉的叫声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两句是“              ”。

(2)李白的《蜀道难》中,写“五丁开山”的故事的两句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望长安

贺铸

排办张灯春事早。十二都门。物色宜新晓。金犊车轻玉骢①小。拂头杨柳穿驰道。

莼羹鲈绘②非吾好。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

【注】①玉骢:泛指骏马。②莼羹鲈鲶:味道鲜美的莼菜羹、鲈鱼脍。
1.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下片“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阐述。(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富顺知县。公廉恤民,治声大起。忧归,补邯郸。入为工部主事。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成加俸。擢保定知府。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历迁易州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并以清望,荐章十余上。

隆庆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未上,改四川。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郡县卒岁团操成都,清罢之。番人入贡,裁为定额。痛绝强宗悍吏,毁者亦众。

陕西贼流入境,巡按御史王廷瞻劾清纵寇。大学士赵贞吉言:“贼起陕贻害川微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任事臣欲为国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击,惟全躯保位为得计矣。”疏奏,不允,命解官听调。清遂不出。

万历二年,起抚山西。未赴,改贵州。历两京大理卿,三迁刑部尚书。张居正当国,尚书不  附丽者独清。居正既卒,籍冯保家,得廷臣馈遗籍,独无清名,神宗深重焉。会吏部尚书梁梦龙  罢,即以清代。日讨故实,辨官材,自丞佐下皆亲署,无一幸进者。中外师其廉俭,书问几绝。甫半岁,得疾归。帝数问阁臣:“严尚书病愈否?”十五年,兵部缺尚书,用杨博故事,特诏起补。遣使趣行,而清疾益甚,不能赴。又三年卒。

清初拜尚书,不能具服色,束素犀带以朝。或嘲之曰:“公释褐时,七品玳瑁带犹在耶?”清笑而已。

(选自明史·严清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B.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士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C.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D.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严清善于治理,有名声。他考中进士担任富顺知县,治理名声兴起;他担任工部主事,搞建筑的官员不敢牟利;他在多地任职,因美好的名声被举荐。

B.严清敢于作为,遭到嫉恨。他取消士兵每年在成都的操练,裁决外族进贡数额,严厉打击坏人,很多人说他的坏话,有人弹劾他,他因此被罢官。

C严清正直公正,不阿权贵。他是尚书中唯一不依附张居正的人,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张的家,获得登记大臣赠送财物的簿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

D.严清崇尚俭朴,深得皇帝信任。他刚担任尚书时,因为不能备办符合身份的颜色的衣服被人嘲笑,但他不以为意;皇帝器重他,惦记他的病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5分)

(2)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二元化”的路线,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其中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彼此消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甚至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也产生了诸多影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被学界概称为“唐宋之变”。在乡村治理上,这种转变就表现为:其一,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上为士大夫鄙视,受上级盘剥,下又徘徊于是否侵渔乡里之间,这种两难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其二,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在唐宋之际渐渐成为现实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

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中唐以后从两税法开始了征税原则由“税丁”向“税产”的转变,财产的隐匿比起人丁的隐匿更难发现,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大增。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的变化,同时其地位愈来愈低,从秦汉时期的有望跻身卿相,到明清时期的被视为“至因至贱”之役。这些问题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

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乡村治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本是以最小成本来控制基层、获取赋税,实际上却令中央王朝取得税收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乡村职役地住低下的同时又权力大、责任大,赋税征收不足时还需要自己赔补,极易为了满足国家的赋税要求或上司、自身的贪污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往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同时,乡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总之,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中国很早就存在类似于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线,公权力削弱,自治权增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影响。

B.虽然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律令和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

C.“唐宋之变”时,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他们受到上层的鄙视和盘剥,又纠缠于是否盘剥下层,置于两难的处境中。

D.唐宋之际,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渐渐成为现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尽管国家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

B.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各朝代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导致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

C.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税丁”向“税产”的转变,比起隐匿人丁,人们更容易隐匿财产,大大增加了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

D.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和地位的变化,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治理方式转变带来一些弊端,如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

B.乡村职役极易为了满足国家或上司或自身的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站在乡村职役的对立面,反对他们的这类行为。

C明清时期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D.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像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早就存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庄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意思是说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生活中也应该如此,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自然会悠然自在。也许我们想爬上更高的山,想走出更远的路,但是不要忘记自己心内的风景。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谈谈你的感受。

 

仔细阅读下面古调类到普通话调类的演变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古调类到普通话调类的演变表

古调类

去声

 

屋、竹、骨、肉

普通话调类

阴平

阳平

古调类入声字分别归入了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类

(1)从调类划分来看,古调类分为        ,(1分)普通话调类分为             。(1分)

(2)普通话调类是从古调类演变发展而来的,其中去声来源于古调类的哪些部分?(3分)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         。从传记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         ,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②三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         ,要有所区别。

③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        

A.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  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25分)

百岁开一话杨绛

(黄薇)

今年的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1岁生日。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一起北上,当时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杨绛的同乡费孝通暗恋着杨绛,对此自是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实。费老直到晚年作文时,还把杨绛称为自己的初恋女友。杨绛直言:“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彻底撇清为暗恋一场。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有段名言:“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杨绛在被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总是笑嘻嘻的。

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而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唐吉诃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唐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媛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原载《文史参考》,有删节)

(1)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人物传记语言华丽,契合了传主杨绛先生的高贵精神。

B杨绛先生送别费孝通先生下楼时说“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意在暗讽费孝通暗恋杨绛先生是何等执迷不悟。

C“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这里正面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

D杨绛先生以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E杨绛先生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表现了她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

(2)请简析杨绛先生在“文革”十年中表现出来的精神。(6分)

(3)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说的“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请问杨绛先生是如何“打扫现场”的?(6分)

(4)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你是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不争精神的?(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E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语言简洁明丽、诙谐幽默,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请对小说的结尾“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做简要赏析。(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锦瑟》中,李商隐用“                                   ”两句抒写了抒情主人公之前漫不经心,事后追忆已成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2)苏轼《念怒娇(大江东去)》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抗金决心又抒发忧虑之情的两句是“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吕陶,字元钧,成都人。蒋堂守蜀,延多士入学,亲程其文,尝得陶论,集诸生诵之,曰: “此贾谊之文也。”陶时年十三,一坐皆惊。由是礼诸宾筵。一日,同游僧舍,共读寺碑,酒阑,堂索笔书碑十纸,行断句阙,以示陶曰:“老夫不能尽忆,子为我足之。”陶书以献,不谬一字。中进士第,调铜梁令。民庞氏姊妹三人冒隐幼弟田,弟壮,诉官不得直,贫至庸奴于人。及是又诉。陶一问,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报。陶晓之曰:“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弟又拜听命。时王安石从政,改新法,陶对策枚数其过,及奏第,神宗顾安石取卷读,读未半,神色颇沮。神宗觉之,使冯京竟读,谓其言有理。司马光、范镇见陶,皆曰:“自安石用事,吾辈言不复效,不意君及此,平生闻望,在兹一举矣。”知彭州,王中正为将,蜀道畏,事之甚谨,而其所施悉谬戾,陶奏召还之。李杞、蒲宗闵来榷茶,西州骚动。陶言:“川蜀产茶,视东南十不及一,诸路既皆通商,两川独蒙禁榷。茶园本是税地,均出赋租,自来敷卖以供衣食,盖与解盐、晋帆不同。今立法太严,取息太重,遂使良民枉陷刑避,非陛下仁民爱物之意也。”宗闵怒,劾其沮败新法,责监怀安商税。或往吊之,陶曰:“吾欲假外郡之虚名,救蜀民百万之实祸,幸而言行,所济多矣,敢有荣辱进退之念哉。”苏轼策馆职,为朱光庭所论,轼亦乞补郡,争辩不已。陶言:“台谏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议者皆谓轼尝戏薄程颐,光庭乃其门人,故为抱怨。夫欲加轼罪,何所不可,必指其策问以为讥谤,恐朋党之敝,自此起矣。”由是两置之。(节选自《宋史﹒吕陶传》)

[注]①榷:专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堂守蜀,多士入学              延:邀请

B弟壮,诉官不得                  直:申雪

C神宗觉之,使冯京              竟:完毕

D台谏当至公                      徇:顺从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B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C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D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陶自幼聪敏。蒋堂镇守蜀州时对吕陶十分赏识,认为他文风似贾谊,并以记忆力不好为由,拿缺行断句的碑文让吕陶补充,吕陶写碑文进献,不差一字。

B吕陶重视教化。庞氏三姊妹侵占弟弟的田产,弟弟上诉后打赢官司,愿意拿出一半田产做佛事作为报答,吕陶劝他把地赠送给姐姐,使庞家姐弟重归于好。

C吕陶体恤百姓。四川茶叶产量赶不上东南地区十分之一,朝廷还禁止他们买卖,立法严,取息重,使良民陷于刑罚,吕陶认为这不是皇上仁民爱物的表现。

D吕陶仗义执言。苏轼曾瞧不起程颐,作为程颐弟子,朱光庭受老师指使假借权利来报私怨,吕陶认为御史台对苏轼不够公正,担忧朋党弊端,将由此开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安石用事,吾辈言不复效,不意君及此,平生闻望,在兹一举矣。

(2)吾欲假外郡之虚名,救蜀民百万之实祸,幸而言行,所济多矣,敢有荣辱进退之念哉。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