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 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 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
|
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无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
|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凶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A.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 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 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 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
|
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 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
|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社会秩序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构建平等社会 D. 缓和诸侯纷争
|
|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
|
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下列属于“经”部的是( ) A. 《道德经》 B. 《楚辞》 C. 《汉书》 D. 《中庸》
|
|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A. 百家争鸣的结束 B. 思想兼容的走向 C. 国家统一的趋势 D. 各种学派的诘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4岁就开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术,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60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收入药物1800多种,新增药物3700多种,医方1万多个,配有插图1000多幅。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常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89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美英法苏原占领国持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反对德国统一;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要求德国放弃马克,接受欧元,加快欧盟统一进程,使统一后的德国融入欧洲,以此限制德国的强大。同英法不同,美国则支持德国统一,其前提是统一后的德国须承认德波边界现状,继续留在北约;而前苏联要求统一后的德国退出北约,成为中立国家。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联郑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责任性,加紧外交谈判,1990年7月在同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晤时,在统一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90年9月12日,美英法苏外长和两德外长签署“4+2”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分裂历史由此结束。 ——《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分裂后重新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国对德国统一态度不同的实质以及德国统一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