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 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
|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 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 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 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 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 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 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 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
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主张尊孔是为了复辟帝制。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传统伦理道德对人们的毒害,比皇帝的权威加于人们身体上的淫威更加严重。这说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A. 儒家伦理道德不被重视 B. 孔孟儒学等同于国学 C. 批判儒学成为运动重心 D. 封建礼教依旧束缚人们的思想
|
|
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上书说:“女子……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试观欧、美之人,体直气壮,为其母不裹足,传种易强也;回观吾国之民,旭弱纤偻为其母裹足,故传种易弱也。”康有为的上书 ①立足于国民的身心健康 ②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要求男女完全平等 ④隐含了女性权利的要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 关注西方科技
|
|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
浙江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
|
明朝后期的“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A.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 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 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
|
《琅琊台刻石》(下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反映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②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 ③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④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