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发生罢工至七百余次之多,人民确寄予不少的同情。可是在民主政治下的广州、汉口,罢工次数不及上海五分之一,然而人们却表示憎恶的心理,奇怪!”该短评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前期
|
|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A. 李鸿章和中体西用 B. 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 C. 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D. 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
|
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
|
清初连续几任巡抚在江苏抑奢劝俭,“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招致民怨。雍正谕示:“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倘禁止骤急,……非长策也。”据此判断,当时 A. 奢侈风气阻碍经济发展 B. 奢侈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C. 雍正皇帝反对禁奢政策 D. 奢侈消费带动百姓生计
|
|
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夫六经、《论语》、《孟子》,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其主要用意在于 A. 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 B. 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 C. 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 D. 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
|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 A.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 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 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 内阁权势日盛带祸患
|
|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A. 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 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 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
|
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白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 C. 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 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
|
|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