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报刊(唐至晚清)的基本演变
——摘编自《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社会转型》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 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造成不同影响的原因。
|
|
有学者曾这样评价美国前领导人的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材料中的“外交思想” A. 可能出自杜鲁门总统 B. 有利于改善美国自身的国际处境 C. 意味着冷战政策结束 D. 激化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矛盾
|
|
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重点放在调整管理的组织形式上,把过去主要由部门管理工业变为主要由地区管理工业,把部门的“条条”管理变成了地区的“块块”管理。如此,改革带来的效果是 A. 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 放松了对企业的行政控制 C. 增强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D. 拉动了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
|
面对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胡佛和罗斯福总统都采取了反危机的措施,但是切入点不一样,导致结果大相径庭。胡佛总统反危机措施的切入点是 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 改善社会福利待遇 C. 挽救大公司大企业 D. 提高关税,限制进口
|
|
19世纪70年代初,即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1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种状况表明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 A. 工业成本昂贵,重工业发展缓慢 B. 小企业大量存在,企业经营分散 C. 流动资本不足,工业企业投资少 D. 小农经济发达,劳动力供应不足
|
|
“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据此可知英国内阁 A. 使议会能够有效监督行政权力 B. 适应了英围宪政发展的要求 C.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D.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
|
有学者认为:建国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 上而下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大跃进运动”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 A. 军阔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 B. 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 C. 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 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
|
1927年12月,瞿秋白在《布尔什维克》上发表文章认为:“现在各地的农民暴动的斗争方式,必须确切地了解游击战争的意义和明显地树立创造革命地域的目标,运用这一斗争方式,来动摇、削弱以至推翻当地反动政权。”这表明其 A. 开始关注农民武装斗争 B. 背定了各地农民斗争的经验 C. 仍坚持“城市中心论” D. 强调了农民斗争的决定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