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

A. 突出民族革命目标

B. 重点反对列强侵略

C. 缺乏动员民众意识

D. 弱化宪政民主任务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 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C.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

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一书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崛起(或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工业化而言。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家受战争影响的强烈程度。正如18世纪长期的激烈战争将英国推向了工业化。”以下表述最符合材料基本思想的是

A. 战争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B. 洋务运动与内部战争压力有很大关系

C. 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与周边威胁有关联

D.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一战的爆发相关

 

1912年6月,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社会》《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 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 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术界曾围绕屈原是否真有其人展开激烈争论,到30年代初,史学界更为关注的重心则是“屈原的诗篇为我们树立了多么崇高的爱国文学传统,鼓舞了几千年来民族的自豪感情和献身精神”,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基于

A. 文化上对民主精神的反映    B. 国民党对文化的统制政策

C. 受到当时民族使命的影响    D. 部分史学工作者对传统的轻视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A. 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 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清代京剧剧目取材广泛,有的出自古典杂剧、传奇,有的源自小说话本。这说明京剧(    

A.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精华

B.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

C.适应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向

D.因受人们喜爱而日渐流行

 

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元杂剧

A. 产生的背景复杂

B. 反映的内容丰富

C. 演出的情态逼真

D. 刻画的人物生动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5823/68464) 首页 上一页 35818 35819 35820 35821 35822 35823 35824 35825 35826 35827 3582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