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题型:null
难度:中等

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该政策

A. 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 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C. 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    D. 导致北宋的贫弱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以上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题型:null
难度:中等

中国人的宗教观念相当淡薄,而民间信仰非常强烈。如刘猛将军是驱黄英雄,所以在北方蝗灾区最受重视;二郎神是李冰化身,善治水,得到四川人供奉;江南司桑发达,有蚕神庙,崇拜蚕华娘娘;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祈求航海平安。这反映了(   )

A. 民间信仰与农耕文明休戚相关    B. 北方地区的经济出现急剧衰退

C. 民间信仰与地方利益密切相关    D. 儒学的思想对民间的影响有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游欧前粱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粱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与“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不应盲从,坚持反时“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八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材料二 粱启超几乎将自己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联系在一起,也被

称为在政治上是“善变”的。梁启超虽然多变,但他坚持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宪政的斗争原则没变,既反对守旧不变,又反对急进飞跃。粱启超善于弃旧迎新,他的思想紧随时代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他的善变更是他的可敬之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粱启超是如何在政治上“善变”的。谈谈你是如何理

解粱启超的“善变”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政府的上谕

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一六君子”后发布上谕:“康有为首倡邓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1901年l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著军机大臣等,参的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斟的尽善,切实施行”。

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推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行,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安娜•卡列尼娜》    C. 《百年孤独》    D. 《母亲》

 

近代某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科学、制度、道德和法律规范等都是从早先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而这一发展是经由适应和淘汰过程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个体特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适。此观点

A. 是对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解释

B. 为“人民主权说”提供了逻辑起点

C. 促进了浪漫主义在欧洲的产生

D. 为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无知的平民阶层设计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便是出自伏尔泰的手笔。伏尔泰此举主要意在

A. 借用牛顿学说推动思想解放

B. 贬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作用

C. 推动文艺复兴运动走向高潮

D. 启发平民探寻自然科学的奥秘

 

(题文) 1960年,美国举行大选。电视台首次直播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场景。当时,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给电视机前的选民留下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的形象;展现在荧屏上的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因疾病缠身,显得老气横秋神情疲惫。最终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这反映了

A. 美国民主制度的虚伪本质

B. 民主党比共和党更得人心

C. 科技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

D. 电视辩论决定了大选结果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5821/68464) 首页 上一页 35816 35817 35818 35819 35820 35821 35822 35823 35824 35825 3582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