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 A. 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 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 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 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
|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为官入仕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即所谓“仕无他歧,强由科试”。这样,科场就成为无数士子终身孜改以求的名利场,而由科举入仕的各级官员则成为官场名利的角逐者。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 A. 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 C. 有利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D. 实现了古代人才的优化配置
|
|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所谓“王道”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对“王道”理解正确的是 A. 孟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B. 孟子主张“为政以德” C. 孟子的仁政理想最终指向“王道” D. 以武力、刑法、权势统治天下
|
|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朝尊严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体制。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从这里派生出的一种特产。在那个时代,政府不会让对外贸易脱出统制,但为了天朝的体面,政府的官员又不能与夷商往来交际。这种矛盾,不能不借助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办法来解决。十三行的总商和行商们在贸易上是中外商人之间的中介;在外交上又是中国国和夷商之间的中介,他们是外国人的贸易对手,又是外国人在华期间的保人和管制人。一身兼二任成为一种亦官亦商的东西。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最初在马来群岛一带进行香料贸易,后来经英国政府特许,在印度、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从事垄断贸易和殖民掠夺活动。该公司在印度拥有军队,并通过战争排挤了法国和荷兰在印度的势力。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主要通过该公司进行。该公司在印度设有武装保护的商馆和货钱,垄断印度香料、棉织品和丝织品对欧洲的出口贸易。该公司在印度以武力侵占大量土地,种植鸦片等。该公司还长期垄断英国对华贸遏,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从中攫取巨额财富。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广州十三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广州十三行东印度公司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
|
|
1964年l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公报,西方媒体称之为“外交核爆”(如图)这一事件 A. 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 B. 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C. 促进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D. 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请问答: (1)材料一中的“四科取士”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用明清时期相关史实举两例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
|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C.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