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A. 宗族势力的弱小    B. 庶民政治的建设

C. 官僚体制的探索    D. 等级秩序的破除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古代走不出由盛到衰的周期律,原因在于经济管理的循环,“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公共财政的崩溃,直接导致帝国的灭亡。由此可知

A. 制度性约束使平均地权成为王朝的长期愿景

B. 强调既得利益阶层给国家税收带来巨额损失

C. 王朝后期皇权衰弱难以主动实施改革和调整

D. 土地买卖不受限制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与光绪皇帝论法国革命时说:“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曰: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l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反映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历史的巨大分界线”是指什么?为此,日本有识之士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日本政府为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作于19世纪80年代初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

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

(2)俄国官员为什么说“农民一切都变了”?有何意义?

(3)列宾与俄国官员对俄国社会的描述为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

 

古希腊有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A理性高于感觉

B关注人的世界

C认识源于感觉

D美德即是知识

 

梁启超在他的一本书中写到:“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感觉不足而采取行动是在

A. 18世纪90年代

B. 19世纪90年代

C. 1901-1912年

D. 1915-1925年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

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

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表示,《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是读者了解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最好入口,“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实作品。它将你带进普通人的世界,更弥足珍贵的是,用不了多少年,随着这些亲历者的离世,我们就更无法去了解这段历史了”。下列著作与该作品的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老人与海》

D. 《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A.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 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 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D.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5925/68464) 首页 上一页 35920 35921 35922 35923 35924 35925 35926 35927 35928 35929 3593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