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这一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梭伦改革的开展

B.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民主

C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D.表明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之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淡化意识形态之间分歧

B.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C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根据下图的图文信息,推测图画所示的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D.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

A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

B.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

C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

D.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

 

义和团运动期间,清南方各省督抚与外国侵略者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拒不执行朝廷宣战诏书,制止和预防地方战乱,保护西方各国在华的利益和人员的人身安全。该协议

A有利于东南各省的安定和发展

B.使东南各省遭到列强进一步侵略

C清政府在东南各省的统治瓦解

D.导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迅速蔓延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

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

B.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

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

D.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

 

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5172/68464) 首页 上一页 45167 45168 45169 45170 45171 45172 45173 45174 45175 45176 4517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