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题材差别很大,一属历史演义,一属英雄传奇;其主人公,一是帝王将相,一是绿林豪杰。然而,明朝人雄飞和杨明琅将二者予以合刻,题曰《英雄谱》,认为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即 A.意主忠义,旨归劝惩 B.区别尊卑,明确等级 C.谄媚于上,以邀荣宠 D.修身齐家,治平天下
|
|
有一副对联写到:“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行步,马行步,步亦行步,三五步四海五洲。此对联表现了 A.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B.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 C.中国书法的出神入化 D.中国绘画的写意追求
|
|
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
|
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导致我们对汉字感到生疏,提笔忘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个汉字、一个方块字,会由衷的觉得我是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不会写汉字,而是像英美国家那样都说英语或者使用计算机的各种语言的话,在未来也许会出现身份认同的危机。它反映了汉字 A.应该与时俱进 B.促进文明传播 C.有利于国家统一 D.增进民族认同感
|
|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B.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使海运的发展 D.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
|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是 A.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B.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D.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
|
《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A.战国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
|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
|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佳选择的优势所在。 (2)19世纪晚期,马建忠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进入阳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柏克认为卢梭是极端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中最典型的一个。……其他批评卢梭的人……怀疑卢梭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两个卢梭:一个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卢梭,一个是邪门得多的卢梭。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德认为人类“由黑暗进入阳光”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三中为什么有人认为有“两个卢梭”?并分析“邪门”的卢梭对启蒙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