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原创)满清学习西方完全是认为自己的文化在当时还是全世界第一,而唯一落后于西方的只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差距,而对于真正文明的内涵他们根本不了解,不理解,也不去研究!由此可知洋务派认为实现自强的关键是(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借鉴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思想文明 D.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7—1889年,以容闳、詹天佑、严复等为代表的早期赴欧美留学生,开启了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先河。1871—1875年,容闳带领120名幼童从上海出发赴美,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公费留学生。1875年,洋务派又选拔了四批学生,分赴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学习军事航海技术。

材料二  1896—1918年的留日高潮:日本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邻国,交际甚密,日本的成功现代化为中国带来极大的鼓励,又因经济因素的考虑,前往日本留学是极佳的选择。这一时期有3—4万学生东渡,主要学习法政、军事、文科,他们关心政治,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主力。

(1)根据材料一、二,用表格法比较两次留学活动的不同点。(提示:可以从背景、去向、学习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

(2)用史实论证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综合上述探究,写出你汲取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一条经验。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样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材料二 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材料三 京师大学堂开办以后,科举制依然存在。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得做官资格。每到科举考试时期,学生纷纷请假赴考。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和科技人才。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1)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动手绘制出一个表格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进行总结。(6)

(2)通过对以上知识的总结和概括,你觉得我国近代教育不断发展,说明了什么?(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坚决反对军阀分裂割据,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国家完整统一。”

(1)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孙中山穿着打扮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说一说图二是哪个事件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成立后,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2019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材料二 中国国内工矿企业统计表

材料三 《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主张?请举出相关历史实践一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阶段2比阶段1发展较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内容之间的联系。

(4)综上探究,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020原创)义勇军军歌:“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民族已危亡,山河已破碎!留着我们的头颅何用?拿起刀枪,携手并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前进!用我们的身躯筑起长城。前进啊!前进!前进!豁出命来向前冲。”这些表明(  )

A.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B.中国已到了民族危亡的关头

C.歌曲是唤醒民族意识唯一途径 D.中国已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

 

艺术作品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下列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鲁迅《狂人日记》

B. 徐悲鸿《愚公移山》

C.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20世纪初,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历史教科书中认为“中国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后来的版本只介绍孔子的生平。而上海文明书局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则侧重孔子思想评析,指出“孔氏之说,尤为历代君主多利用”。这反映出清末(  )

A.学校教育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变革 B.社会转型带来了认知的多元化

C.废除科举否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 D.革命思想主导着教科书的编纂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A. 思想观念解放    B. 大众报业发展    C. 铁路交通发达    D. 轮船航运繁荣

 

(2020原创)当西方国家进行着工业革命,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拿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当西方国家强迫打开中国大门时,这时的有识之士才知道国民的落后愚蠢,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可见,科举制度被废除是由于(  )

A.不能适应为封建王朝服务的需求 B.提升国民素质,摆脱民族危机的需要

C.西方民主思想不断传播 D.袁世凯等封疆大吏的推动

 

20世纪30年代,“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军阀冯玉祥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

A. 全盘西化 B. 反对西化 C. 官方主导 D. 新旧杂呈

 

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 B. 女子受教育成都提高

C. 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 D. 社会陋俗的彻底革除

 

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在奏折中写道:“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盛宣怀记述的科技产品是(  )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电影

 

(2020原创·历史解释)南京临时政府不失时机地颁布许多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清政府时期束缚民族资本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在革命势力活跃的上海、湖北、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地方政府也制定一些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为民族资本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氛围。这说明(  )

A.民国政府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B.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发展起到了诱导作用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 D.中国缺少工业发展环境

 

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019洛阳模拟·史料实证)下图所示的广告中有“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实业救国的热潮

C.无产阶级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迁

 

(2019洛阳模拟)晚年的张謇一心想把南通建成一个模范地区,因而大力扩展一系列教育、文化、慈善、公益等地方事业,而其经费来源于大生纱厂;创办淮海银行,又从两厂调拨余利70万两;为了创办中比航业贸易公司,又一次截留两厂的余利72万两。1925年,大生纱厂被江浙财团接管。这段话强调大生纱厂被兼并的原因是(  )

A.张謇用企业资金盲目扩张产业发展地方事业

B.江浙财团落井下石对企业的吞并

C.一战后列强的卷土重来

D.张謇缺乏管理企业的能力

 

(2020原创)他主要搞轻工业,兼以开垦盐荒治理淮河。一度想发展航运,但并没有成功。大生纱厂只有1912年到1921年的十年好光景,1925年就被债权人接管了。然而,他被现代企业家们追溯为精神领袖。因为他主动挑到肩上的社会责任,远远超出了“实业家”和“商人”的身份。“他”是(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张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三年(1927-1930)多的土地革命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如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等。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上》

材料二:为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1947年7月至9月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种,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下》

(1)据材料一、二概括土地分配的共同原则。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况上述土地政策的实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影响。

(3)据上述探究和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阶级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 人心的向背

B. 军队的士气

C. 决策者的作用

D. 外部势力的介入

 

一位老战士回忆1949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A.解放沈阳

B.解放南京

C.解放北平

D.抗美援朝

 

下图反映了国共两党兵力变化情况,据此图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下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

A. 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D. 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四日,陈毅匪军于临沂附近已向南发动攻势,我临时决定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准备于此与匪军决一死战,并当即下达作战命令。”材料反映了

A.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B.国民政府阻击新四军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淮海战役已拉开帷幕

 

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由此可见,辽沈战役(   )

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B.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C.使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D.加速了南京国民政府灭亡

 

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小明在探究某历史问题时,搜集了以下资料,他探究的问题是

 

A. 封建土地制度的终结

B.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C. 解放区人民政权建设

D.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A. 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 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 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民主人士柳亚子在诗中写道“阔别羊城19载,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诗中表明诗人对重庆谈判的态度是(    )

A.希望谈判成功,国家避免内战 B.漠然视之,不置可否

C.反对两党谈判,支持国民政权 D.希望借助外部势力介入谈判过程

 

(2019河南模拟)中共中央十分体谅褚辅成(无党派人士)等的良苦用心,于6月16日复函,恳切表示出和平的意愿,“倘因人民渴望团结,诸公热心呼吁,促使当局醒悟,放弃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并立即实行最迫切的民主改革,则敝党无不乐于商谈。”材料所示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民心所向(   )

A.红军长征 B.第二次国共合作 C.第一次国共合作 D.重庆谈判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