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3年,我国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有了成倍增长。这直接归因于( )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胜利 D.土地改革完成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A.创建新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 C.进行土地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中法、中日两次的战役,中国人既受了这样一番教训,自然会转变态度,着眼在政治方面,另谋一个改造的方案,于是有打着“变法自强”的旗子来改革政治的“维新党”出现。 材料二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材料三 武昌起义爆发后,北京的王公大臣“狼狈恐惧之态达到了极点,犹如风声鹤唳,使其胆寒。上自摄政王,下至小吏旗兵都不知所措,且皆不顾国家之命运如何,唯独担忧自家生命财产之安危,丑态百出,实则悯笑。”《英国画报》评论说,清朝二百五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统。《美洲亚洲协会杂志》将辛亥革命看做“中国复兴过程中一个必然事件”。 (1)据材料一概括出戊戌变法的原因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场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的区别是什么?他的哪一思想体现了“国民革命”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复兴过程中一个必然事件”?
下面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B.照搬了英国政治体制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 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C. 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D. 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了( ) A.戊戌变法促进思想启蒙 B.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 C.二次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D.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下列年代尺是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其中领导“▲”处民主革命的人物是(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李鸿章 D.黄兴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救亡。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途径。”材料中的“两大政治运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 B.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有一首歌曲迅速成为时代新声。歌词唱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词中的“旧邦新造”是指 A.维新法令的颁布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①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②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③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④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极力提倡 B.农民休闲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开元通宝 B.交子 C.会子 D.关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闭关锁国”政策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B.封锁沿海港口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 ) A. 纺织业 B. 采矿业 C. 运输业 D. 餐饮业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之后在台湾设置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该机构是( ) A.台湾县,隶属浙江省 B.台湾府。隶属广东省 C.台湾道,隶属福建省 D.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明清被誉为“四大名著”的小说中,属于清代的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情况,首选的资料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三国演义》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A.皇帝的生活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某同学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列所示的一些素材,由此判断手抄报的主题是 ①成继光抗倭 ②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③乾隆帝帝平定太、小和卓叛乱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封建社会的危机
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A.以宗教为组织形式 B.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色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中的“一代英雄”是指 ( ) A.郑成功 B.岳飞 C.张骞 D.戚继光
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君主权力 D. 避免藩王割据
“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应出自(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