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的应该是(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繁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C.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唐朝时期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城市是(  )

A.洛阳 B.长安 C.南京 D.北京

 

《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不上下无时。”材料中的“物”是(  )

A. 耧车 B. 筒车 C. 水排 D. 曲辕犁

 

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她以女子之身,只身跨进中国古代封建男权统治的核心,其心不可谓不大,其志不可谓不坚,其谋不可谓不深。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内容,不正确的是(  )

A.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A.重视教育 B.倡导节俭 C.轻徭薄赋 D.虚心纳谏

 

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琢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得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隋朝是一个短暂的朝代,又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成就斐然,对中国历史有很多重要的贡献。下列各项不属于其贡献的是:

A.开通了大运河 B.开创了“开元盛世”

C.开创了科举制 D.重新统一了中国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担任美国远东军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材料二 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充分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扬长避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作战。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土地改革又让农民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赖以生存的土地。出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的感激拥护、对美国的敌视心理以及自身固有的从众心理、逐利心态,加之共产党一系列以“保家卫国”为主题的适时有效的舆论宣传,最终使广大农民乐于参军支前,从而直接推动了战争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

1)材料一中停战协定指的是哪一场战争中的停战协定?并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从战争胜利中得到的经验。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 观察图片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三幅图片分别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分别概括这些事件解决了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什么问题?

2)据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把什么问题放在首位?

 

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

A.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C.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D.改革开放使农村经济日渐活跃

 

(2019原创)宣传画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下列宣传画共同反映了

A.喜获丰收的喜悦 B.工业化的发展

C.人民政权的巩固 D.农业改革的成就

 

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对富农、地主土地占有比重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

B.乙线是对富农、地主土地占有比重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三大改造

C.甲线是对贫农、中农土地占有比重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

D.乙线是对贫农、中农土地占有比重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三大改造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将士们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邱少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记者对其事迹进行报道,下面最合适的题目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 B. 《烈火中的永生》

C. 《铁人精神永放光芒》 D.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 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是指

A.解放战争 B.百团大战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

 

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可见,新中国的成立

A.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C. 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和解放

D. 赢得了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

 

夏衍回味当天盛况时说:“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泫然欲涕。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终于像旭日东升一样,重新站起来了。”夏衍回味的是

A.庆祝北平和平解放 B.举行开国大典

C.欢送志愿军入朝 D.庆祝南京解放

 

下图中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计划

 

鲁迅《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揭露了

A.封建礼教禁锢人们思想的本质 B.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一一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材料二  当张之洞等人认识到《马关务约》的要害,在于“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遂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在发展经济以挽救危局方面,张謇与张之洞无疑有着较多的共同体认.张謇办厂是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之后国家危迫形势之下策动的“先发制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三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鼓励民办企业,发展公司机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1898年出台《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涉及科技、学务、著作和工商等多方面……1903年颁布《奖励公司章程》规定依据公司创办人的集股总额进行奖励……在中外商战进程中,官方“亦知进口有税,出口无税,为保护本国商业(之法)”  ……遂陆续实施了部分减免税政策……商部成立后,“为抵制洋面起见,”还核准“所有机器制造面粉各厂,一律其准暂免税厘。”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1)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主要动力;

(2)据材料二、三,概括推动近代公司制度发展的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公司制度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020 原创)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寇侵占东北、践踏华北的危亡形势,仍有国人沉溺靡音,纸醉金迷。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共产党人□□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大江南北,鼓舞了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信心。“□□”指的是(   )

A.聂耳 B.鲁迅 C.张謇 D.赵丹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A.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C.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D.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A.《申报》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报纸

B.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刊登的内容广泛

C.《申报》是最受当时人们喜欢的报纸

D.报纸是反映社会习俗和时政的唯一途径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D.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服饰的变化往往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变化。由图一到图二服饰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   )

A.日趋保守,缺乏活力 B.去繁就简,彻底西化

C.日益自由,文明开化 D.思想僵化,缺乏生机

 

19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上升到70%。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A.洋务运动的刺激

B.政府政策的放宽

C.列强侵华的放松

D.“实业救国”的推动

 

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