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A. 霍去病

B. 祖冲之

C. 卫青

D. 张骞

 

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和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A. “七国之乱”的爆发

B. “八王之乱”的兴起

C. 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罢兵归农,休养生息

B. 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C. 减轻刑罚,裁减官员

D. 颁推恩令,削爵夺地

 

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A. 废除严刑峻法

B. 提倡勤俭治国

C. 注重以农为本

D. 减轻赋税徭役

 

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 刘邦

B. 刘彻

C. 刘秀

D. 刘备

 

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 分封制的建立

B. 商鞅变法的作用

C. 百家争鸣的原因

D. 兼并战争的后果

 

“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A. 大运河

B. 长城

C. 都江堰

D. 赵州桥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中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郡县制

 

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A. 元谋人牙齿化石

B. 半坡聚落的遗址

C. 司母戊青铜方鼎

D. 司马迁的《史记》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会制造陶器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那时候(西晋后期以来),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以上材料出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了“北方的战乱”,请举例说明。(至少两例)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影响。

(2)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最主要表现在哪一产业?

(3)据材料一、二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不许照抄原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国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在城濮交战,四月初一,楚军进至城濮。初二,双方对阵。楚方:四万二千余人;晋方:三万两千五百人。楚军大败,旋即双方作罢,此战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材料三:(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3年.赵军投降。为了彻底削弱赵国,除了240个年幼士兵被放回赵国报信,其余40多万士卒全被活埋。

(1)根据材料一思考这两幅地图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战争的目的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谈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战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7月13日,中国邮政发行《殷墟》特种邮票,其中第二枚“青铜器”,图案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材料二: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兽骨文”,主要是指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1)依据材料一我们可以获得该时期哪些信息?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早期汉字的发展历程。据材料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3)材料一、二中提到的文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价值。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雕造佛像,如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从这一现象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外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

B. 当时佛教盛行

C. 雕塑和绘画艺术成就高超

D. 为丝绸之路添光增彩

 

官逼民反,中国历史上因为剥削和压迫而引发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黄巾起义也在其中。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黄巾起义相同点的是

A. 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C.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 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历史知识中,“史实”和“结论”并不相同,学习历史就是要知道二者的区别。以下关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叙述中,属于结论的是

A.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

B.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C. 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D. 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能够识别地图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观察下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A. 战役的名称是官渡之战

B. 交战双方是孙刘抗曹

C. 历史影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交战时间是208年

 

“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 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 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 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边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之一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它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由此判断材料中的“新皇帝”是

A. 禹的儿子启采取的世袭制

B. 周王为巩固统治采取的分封制

C. 秦始皇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郡县制

D. 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颁布的推恩令

 

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成为“夏历”。这段材料表明

A. 禹在位时的社会情况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

B. 禅让制已经被世袭制取代了

C. 国家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了

D.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夏朝时产生了早期的国家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这段材料论述的是(  )

A. 中央集权制的背景 B. 禅让制的影响

C. 分封制的作用 D. 分封制的目的

 

一位游客在参观了某原始居民博物馆后写道:“他们把芥菜和粟的种子装在一个个地瓜形状的陶瓶里,陶瓶极像现代瓶口向下倒放的玻璃种子瓶。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用兽骨制作的两只鱼钩,形状和我们现在用的基本一样,勾尖有倒刺,可能比我们用的稍大些。”这位游客参观的应是

A. 河姆渡人博物馆

B. 北京人博物馆

C. 元谋人博物馆

D. 半坡人博物馆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已能直立行走,利用自己制作的工具,采集果实,猎取动物。是指哪一远古人类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居民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拟以“中华文明”为话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思想文化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请你说出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围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2)请你想一想这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制度创新)

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3)依据左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央政府各机构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科学技术之光)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下图是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4)东汉时,是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他制造出来的纸有何优点?这种纸的发明有何积极意义?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以上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名称及建立者?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3)材料表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政治态度。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具有“首创精神的措施”和“积极的政治态度”分别指什么?

 

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1)汉朝时的西域是指哪里?张骞是哪年“始开西域之迹”的?

材料二

(2)材料二中这条古丝绸之路起点A在中国古代的哪个城市?通过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哪一大洲?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三  中国的冶金、凿井、养蚕等手工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瓜等也传入中原。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至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3)根据材料三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的情况,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