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唤醒了当时中国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贸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应是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洋务运动

D. 戊戌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材料三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发表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

(4)请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感悟。

 

中国近代百年历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让我们在一些承载历史的缩影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建筑——凝固历史)

(1)请你从上面建筑图片中任选一个,简介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任务二(图片——感受历史)

(2)图四、五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役,分别简述它们的重要意义。

(3)你认为出现图六场景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三(城市——见证历史)

①上海南京路上穿旗袍和中山装的行人;②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③上海创办近代规模最大的商务印书馆;④上海创办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⑤上海最早创办了文化出版机构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青年杂志》;⑥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

(4)上面的史事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哪些领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回答:

(1)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是由于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革命的发生?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

(3)“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

(4)据材料二,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所要担负的主要社会责任是什么?

材料三: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这一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他对学生提出抱定(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点要求,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则,(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北大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北大出现流派纷呈、学术繁荣的局面,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5)据材料三,指出上述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杰出人物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五口通商”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内容?这一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图二的企业是在什么运动中创办的?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创办的另外两大军事工业是什么?

(3)图三中陈独秀所领导的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4)图四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5)综观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感受?

 

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A. 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B.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 解放战争打响了

D. 战略大决战开始了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不当的是(  )

A. 《双十协定》的签订,维护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B.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题文)(2016年南宁卷) 今年6月1日,日本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承认二战期间侵犯中国劳工人权的历史事实,正式向中国受害劳工谢罪.劳工问题只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众多罪行之一,下列事件最能体现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暴行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独一无二的桥 。”l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

A.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 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C.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开始 D. 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1936年12月《桂林日报》上刊载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指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一二·九运动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关于这场行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B. 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 中央红军自始至终都由毛泽东指挥    D. 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 马克思主义    B. 三民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幅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A. 康有为    B. 陈独秀    C. 孙中山    D. 蒋介石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B.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C.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D. 袁世凯复辟帝制

 

某班举办了一期近代中国图片展览,下面3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 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B. 军事技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C. 君主立宪制——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

D.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技术

 

学者徐中约曾写到:“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李明的爷爷今年85岁高龄,李明的历史老师听说后,想考一下李明,便问道:“李明,你知道你爷爷出生于中华民国哪一年吗?”李明应回答

A. 民国二十年    B. 民国二十一年    C. 民国二十二年    D. 民国二十三年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帝国主义列强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态度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A. 慈禧太后控制的清政府与列强恢复了友好关系

B. 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C. 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

 

义和团运动中曾经提出过众多的口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 反清复明    B. 扶清灭洋    C. 反清灭洋    D. 振兴中华

 

19世纪末,一位诗人曾赋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的创作背景是

A. 洋务运动破产    B. 《马关条约》签订

C.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公车上书失败

 

下图的主题是

A. 侵略与抗争    B. 近代化探索

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太平天国运动规模大、历时久、影响深远,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人平大国农民起义的标志是

A. 定都天京    B. 金田起义    C. 北伐西征    D. 青浦大战

 

在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开始沦为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分别是

A.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B. 《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C.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参考下图,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你知道其中第一幅展示什么壮观的场面?

A. 虎门销烟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渡江战役

 

材料论述题。

材料   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

                                           ——摘编自张娟《鉴真东渡与古代日本文化》

回答:

(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治大藩,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二  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1)材料一中,宋太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派怎样的官员来“分治大藩”?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注重发展什么事业?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以上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时期的什么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问题?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他得出这一认识的原因。

(2)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

(3)材料二说明唐太宗认为实行统治的关键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他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即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人们称他为‘诗仙’。”小游认为材料中的“他”指的是杜甫。小游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宋代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形成文臣统兵的局面。其主要目的是

A. 减少军费开支    B. 减少军队人数    C. 防止地方失控    D. 防止武将跋扈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