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 东京

B. 武昌

C. 广州

D. 南京

 

中国同盟会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A. 广州起义

B. 萍浏醴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列宁说: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了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的疯狂镇压。这样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列宁评价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优秀的历史影视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下列影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火烧圆明园     ②林则徐          ③ 八国联军          ④甲午风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近代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家是

A. 英国

B. 俄国

C. 法国

D. 美国

 

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的历史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创立《万国公报》

C. 强学会成立    D. 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下列是一组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图片内容相吻合的主题是

A. 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洋务运动的开展

C. 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帝国主义列强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态度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A. 慈禧太后控制的清政府与列强恢复了友好关系

B. 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C. 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

 

下图中的人物是我国近代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在一次海战中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国威。”这位英雄是

A. 林则徐

B. 李秀成

C. 邓世昌

D. 佟麟阁

 

19世纪末,一位诗人曾赋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的创作背景是

A. 洋务运动破产    B. 《马关条约》签订

C.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公车上书失败

 

19世纪60年代在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其中说: “鹤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指的是(   )

A. 禁烟运动时的中国军民    B. 义和团运动中的群众

C. 英勇斗争的太平军    D. 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清军

 

1861年,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了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我们的眼里,中国人是野蛮的,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的是

A. 英国军队

B. 法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 鸦片走私使中国银弱兵荒,不堪一击

B. 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C. 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D.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参考下图,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你知道其中第一幅展示什么壮观的场面?

A. 虎门销烟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渡江战役

 

2019年将迎来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的重要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爆发有一定的关联性,请说出该运动与五四运动爆发的关系

材料二:人民网、新浪网等组织了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络调查。受访者中,40.2%选择“爱国主义”,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选择“创新精神”。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有怎样的地位?

材料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遵义会议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并概括长征胜利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关注而受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的图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见下图)。

(4)依据材料四指出《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时,当时中国国内革命的形势发展状况。图中“民主统一”是中国人对中国前途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追求具体指什么?

(5)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说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840年的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1)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从经济上开始的。请在材料一的方框中填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见下图

(2)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依据材料二,按时序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传播的进步思想及其所引发的政治运动。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说出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比较迅速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 “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的理由。

 

孙中山在与各省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是

A. 汉服    B. 中山装    C. 唐装    D. 旗袍

 

《申报》自述办报的目的称“若本报之开馆,余愿直言不讳焉,原为谋利所开耳。”这表明《申报》是

A. 一份商业性报纸    B. 一份财经报纸

C. 中国最早的报纸    D. 一份白话报纸

 

下图是1947年《东北话报》上发表的题为《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全面内战的爆发    B. 千里跃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渡江战役的进行

 

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此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的诚意

B. 此事件成果是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C. 此事件发生于山城重庆

D. 此事件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图中日本侵略者左脚深陷中国大陆,右脚艰难迈向太平洋。下列符合其主题的是

A.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B. 国共开始合作抗日

C.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D. 日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B. 长沙战役---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 台儿庄战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 百团大战----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上述谈话内容表明蒋介石

A. 要抗击日本侵略者               B. 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C. 要寻求美国的援助               D. 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下列对西安事变发生原因的看法,错误的是( )

A. 日军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    B. 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

C. 蒋介石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    D. 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华北,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山歌越唱越开怀……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是指

A-占领中心城市

A. 实施战略决战    B. 和平夺取政权

C. 农村包围城市

 

下面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Z处的发展状况的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小荷才露尖尖角

C. 忽如一夜春风来    D. 无可奈何花落去

 

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该是上海(  )

A. 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 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 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 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1918年11月,蔡元培提出的“劳工神圣”、“今后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口号很快风靡全国。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思想主流    B. 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曙光

C. “民主”和“科学”成为两面大旗    D. 五四运动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