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此照会反映出美国与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

A. 一致性    B. 矛盾    C. 繁荣中国    D. 治理好中国

 

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次战争的失败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维新变法的成效

 

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地点是在

A. A    B. B    C. C    D. D

 

(题文)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兴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意图是

A. 追随外国资本主义

B. 保护民族资本

C. 限制民族资本

D. 与洋人争夺国内市场

 

后人曾用“甘棠”(惠政于民)比喻西征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并沿途栽树、造福百姓的左宗棠。左宗棠“西征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是指(   )

A. 平息倭患    B.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 收复新疆    D. 抗击洋枪队

 

下列太平天国的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颁布《资政新篇》

C. 严惩外国侵略者    D. 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遭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是指

A. 中央军队与地方武装的联合围剿

B. 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 敌人的长期封锁围

 

太平天国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依据是 ( )

A. 人口    B. 成份    C. 性别    D. 地域

 

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

A. 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 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 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D. 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很失望,因为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为此,英国(  )

A. 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在北京划定使馆界

C. 成立了“洋枪队”    D. 在中国开设工厂

 

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A. 虎门销烟    B. “亚罗号事件”    C. 马神甫事件    D. 天京事变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

A. 司法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关税主权    D. 领土主权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先生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用图中字母(BDE)回答:1935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地点:           。红一方面军与陕甘根据地的红会师的地点: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          

材料二  博古等人在红军长征出发前,既不做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也不做长途行军作战的准备。他们把突围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行动缓慢,始终摆脱不了敌人。

(2)据材料二、三、四,分别概括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材料三  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人员折损过半,只剩3万多人。红一方面军原来准备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调集重兵布成口袋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材料四  草地位于川陕甘边界,绵延几百千米,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出腐臭味的黑色泥潭。行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无法生还。红军靠挖野菜、草根,甚至杀军马或煮皮带充饥,常常背靠背宿营,互相取暖;手挽手行进,趟过泥沼。就这样,红军历尽艰难,走出了草地。

红军将士穿着单衣,踏着没膝的积雪,顶着怒吼的狂风,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战胜了风雪,翻越了夹金山。

(3)以上材料折射出长征精神的哪些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悟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1)材料一中“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的原因是什么?试运用史实说明运动中“民族感悟最强、最普遍的表露”。(举1例)

(2)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起点”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失败了……希望全国工商各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低头!

(3)材料二中满腔热情的告白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材料三  革命声传画航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题诗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4)结合材料三、四,列举一件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思想准备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你对“焕然一新”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1)请准确工整抄写以下句子“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

(2)材料二中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3)材料三中“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

材料四  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4)材料四中的“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是在哪个条约中应允的?此条约中的哪一条内容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灾难的认识。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出奇制胜,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

A. 四渡赤水 B. 强渡大渡河

C. 飞夺泸定桥 D. 翻雪山过草地

 

在一次专题学习中,某同学将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地位概述为: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如果需要你再补充内容,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是

A. 它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 它是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C. 它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观察下图,指出两次起义给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启示是(  )

A. 必须尽快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B. 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 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的第一号命令就是“清党”通缉令,通缉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党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

A. 没有打到军阀张作霖

B. 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反动派大肆屠杀

C. 国民党实行“清共”

D.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清政府镇压的力度不同

B. 农民阶级的麻木不仁

C. 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D. 后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洋务运动),继而言政(学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而言教(学思想——新文化运动)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A. 救亡图存

B. 巩固清朝统治

C. 向西方学习

D. 发展资本主义

 

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革命”获得“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黄埔军校的建立

C. 国共两党的合作

D. 国民政府的成立

 

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 批判继承    B.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 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D. 完全否定

 

当我们流利阅读着报刊杂志时,应该感谢那些最早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改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的先驱,他们是(  )

A. 李鸿章等洋务派    B. 胡适等知识分子

C. 康有为等维新派    D. 孙中山等革命派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 师夷长技

B. 实业救国

C. 民主科学

D. 救亡图存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 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    D. 袁世凯统治未被推翻

 

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

A.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