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机制面粉厂是泰州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工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改名为“公私合营泰州面粉厂”。该厂改名的时间大约是20世纪(   )

A. 40年代    B. 50年代    C. 70年代    D. 8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曾抽样调查了农民家庭平均占有(含所有权和使用权)生产资料情况。据右表判断,此项调查的时间大致在

A. 土地改革开始前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前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普遍展开后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后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A.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

B. 土地改革,使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C. 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D. 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这个现象是在什么完成后(  )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三大改造 D. 新中国的成立

 

(题文)访谈当事人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要了解下列历史事件,最适合当下中学生采用此法的是

A. 戊戌变法

B. 五四运动.

C. 西安事变

D. 土地改革

 

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A. 反抗外来侵略

B. 进行三大改造

C. 发展国民经济

D. 巩固新生政权

 

“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中美建交

C. 抗美援朝的胜利

D. 镇压反革命运动

 

下图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面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 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 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 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开放的唐朝)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材料一:见下图      

 

(1)图一、图二的人物都为唐朝外交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分别是谁?他们的目的地分别是哪里?

(盛大的明朝) 明初,对外交往活跃,中华民族完成了人类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

     材料二:见下图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封闭的清朝)清朝盲目地排斥外来东西,没有好好与外界沟通,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往来,最终导致自己落后。

    材料三: 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采取什么外交政策?该政策在当时起到怎样的消极影响?

(4)读史使人明智。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明白什么道理?(可以从国家或个人角度进行回答)

 

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

材料四:清军评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中元朝管辖西藏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什么?它的设立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清朝对西藏加强管辖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思考清朝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三 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展示的是哪朝创建的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是指什么? 明太祖和明成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臣民的监察和监视?

(3)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有什么作用?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巨著。(  )

错误:                        改正: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扰。( )

错误:                        改正:                   

(3)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在吸取地方戏优点的基础上,于光绪年间逐步形成新的剧种——京剧。(  )

错误:                        改正:                    

(4)明代吴承恩《大唐西域记》是一篇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

错误:                        改正:                 

 

中国古代人才济济,闪耀历史长河。

(1)他生活在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______________

(2)他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倭寇的民族英雄_______________

(3)他收复台湾,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优秀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明代科学家徐光启《__________》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        

(2)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____________》 。        

(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___________》,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诗词大会”显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1)杜甫的诗忧国忧民,反映现实生活,后人称他的诗为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____________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3)元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

(4)《___________》是古典小说的巅峰。

 

清朝初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

A. 晋商和徽商    B. 徽商和浙商    C. 苏商和鲁商    D. 鲁商和晋商

 

下图中,能反映“澶渊之盟”订立时双方政权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下列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  )

A. 农业繁荣    B. 手工业繁荣

C. 商业繁荣    D. 文化繁荣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達和燕青逛东京大街,一个有说书、唱曲、杂剧、猜谜、相朴、踢球等娱乐活动的场所,让两人流连忘返。这一场所在当时被称为

A. 皇官    B. 都市    C. 瓦子    D. 乡村

 

《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  )

A. 党项族    B. 匈奴族    C. 女真族    D. 契丹族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武则天

 

《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可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有人这样赞美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朝大运河开凿的中心是

A. 长安

B. 涿郡

C. 余杭

D. 洛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二:“乃命郑和……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明通鉴》

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舱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白天升起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整支船队……都在同一号令下进行。

——《中国历史》七下

(1)综合材料一、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皇帝用什么方式达成其目的?

(3)椐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以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有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甫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御赐的进士。

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北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长安的东市和西市,以及成中开阔地和指定剧场,中外艺人,表演戏剧,滑稽剧和其他娱乐节目,时髦妇女夸耀她们别出心裁的衣裳和发式。男人和女人,最喜欢的消遣之一是从波斯传来的马球,……从中亚各国以及日本、高丽来的使臣、商贾和香客,促进了人们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的了解。来自这些遥远地区的物品——马匹、珠宝、乐器和织物——激起了宫廷和京城贵族无穷的兴趣。外来文化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元朝大都的市场分布在城市的北部,主要集中在三处:一处叫羊角市;一处叫旧枢密院角市;一处叫斜街市,处在积水潭北岸。积水潭是当时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所以斜街市一带商业荟萃,是全城商业最繁荣的地方。世界各地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大都的壮丽富庶闻名于当时整个世界。

——《中国历史七年经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的社会特点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起来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长安和元朝大都闻名世界的相同原因是哪些?

 

文学作品往往折射出历史时代的烙印。下列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的是(    )

A. 《窦娥冤》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念奴娇·赤壁怀古》

 

(题文)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A. 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 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 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亦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   )

A. 香港    B. 台湾    C. 澳门    D. 新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