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逐渐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建设征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这一“征程”的标志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加上苏联等友好国家的支援,1956年底,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底,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在工业建设方面,发展十分迅速。……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1957年的45%,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1957年钢产量达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达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达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了较大发展。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取得的成就。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的探索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

 

 

(2020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

重比例(%)

1957年农轻

重比例(%)

1953~1957年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材料一的图表中,我国哪一行业发展最快?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示史实之间的关系。

 

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这里所说的人物被誉为

A.解放军好战士 B.铁人 C.两弹元勋 D.党的好干部

 

习近平称赞“□□□”“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兰考人民评价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材料中的“□□□”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钱学森 D.邓稼先

 

下面报纸社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④②①③ C.②①③④ D.③④①②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可见,“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是

A.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受到摧残 B.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D.阻滞国民素质的提高

 

“七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七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七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十年里,出现的“低音”有(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文化大革命”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对图片所示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都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D.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下图为1957~1960年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甲线表示的是农业总产值的变化,甲、乙变化的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乙线表示的是农业总产值的变化,甲、乙变化的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甲线表示的是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甲、乙变化的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乙线表示的是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甲、乙变化的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图图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大跃进遏制浮夸风的蔓延

 

(2020原创)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材料评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2020原创)下图反映的史实(   )

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己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下图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其折射的历是

A. 土地革命的开展 B. 工业建设的起步 C. 国民经济的恢复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到1957年底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材料说明了

A.建国初,中国基础工业薄弱

B.我国借鉴了苏联经济成功的经验

C.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D.我国国防实力的提高

 

广大农民用努力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来支援工业建设。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大批高等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无条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能顺利完成主要得益于

A.苏联的援助 B.良好的工业基础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群众齐心协力

 

1953-1957年,我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下表)。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A.工业门类齐全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地区分布均衡

D.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2020原创)探究问题。

材料一:那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材料二:美国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开始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阻挠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战争中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不但对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生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生产也得到了发展。

——包国俊《是真相还是谎言》(《瞭望时代周刊》)

(1)依据材料一,指出“那场战争”指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进行这场战争对当时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0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从1950年冬季开始, 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广大新解放区广泛展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至1952年底, 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90%以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历程。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对当今农业发展有何借鉴?

 

下列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各行业制作的纪念章。对其反映的史实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②①③ C.①③④② D.②③①④

 

(2019保定高阳模拟 史料实证)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同时,他也谈到土改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这表明

A. 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

B. 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

C. 毛泽东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

D. 各地土改没出现任何偏差

 

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2020原创)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新中国成立后,为“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中央政府进行了(   )

A.减租减息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和平解放西藏

 

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将士们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邱少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记者对其事迹进行报道,下面最合适的题目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 B. 《烈火中的永生》

C. 《铁人精神永放光芒》 D.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2019原创)如图反映的史实

A.增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友好交往 B.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事宜 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促进朝鲜统一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了保家卫国 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