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核心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B. 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能否提高成绩的关键。

C. 我们经过充分的讨论达成了共识。

D. 去年,全国有1000多名万考生参加高考。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儒     竹蔑      繁密      颠沛流离

B. 修茸     朦胧      暮色      荒草凄凄

C. 伶丁     烦燥      渺小      垂垂暮老

D. 蔚蓝     笼罩      遗憾      察言观色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pèn)       商(zhuó)     立(zhù)      盘卧龙(qiú)

B. 如(bì)       溅(bìng)      玩(xiè)      仙露浆(qióng)

C. 琐(wěi)      逗(tiāo)      幼(zhì)      忍俊不(jīn)

D. 望(níng)     悔(qiān)      然(chuàng)   悲天人(mǐng)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

②子非鱼,知鱼之乐

不知子矣

④请其本

2.翻译句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4.在这场辩论中,究竟谁是胜利者?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1.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2.选文第二段中引述传说有什么作用?

3.赏析选文第三段中的“卖弄”一词。

4.有人说选文最后一段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诗歌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 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1.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

(1)只于奴隶人之手 (      )

(2)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

(3)之不以其道(    )

(4)使遂得处囊中(       )

(5)胜不敢复相士。(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3.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 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 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 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5.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______________ ,方显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___ ,岂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保尔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松林跟前,他在岔路口站了一会儿。在他的右面是阴森森的老监狱,它用高高的尖头木栅栏和松林隔开,而它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房子。   

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就是在这地方,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的绞架下被绞死的。他在原来竖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随后就走下陡坡,到了烈士的公墓那里。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用枞树枝编成的花圈把那一列坟墓装饰了起来,给这小小的墓地上了一圈绿色的栅栏。笔直的松树在陡坡上面高耸。绿茵似的嫩草铺遍了峡谷的斜坡。

(1)上面文段接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找出表示人物行踪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文中人物的立足点看,尖头木栅栏的位置是

A.在松树林前   B.在松树林后,监狱前    C.在松树林前,监狱后   D.在监狱后,医院前

(4)找出描写刚刚遭受白匪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的短语。

(5)找出描写战胜白匪后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气氛的短语。

(6)这段文字属于哪种描写?这段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里的瀑布变幻多姿。有时像一阵风,________;有时如漫天大雨,________;有时又如三两个隐者,________……

①尽情地沐浴山峦草木 ②在岩壑间自由流转呼唤 ③在深密的丛林里浅吟轻蹈

A. ③①②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①②③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在各拉丹冬的生活遭遇及所见所感,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景仰和崇拜之情。

C. 《登勃朗峰》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丽江的情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

(2)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历经五年的抢救保护和修复建设,无锡荡口古镇终于以优美的自然风光、________的水乡风情跃然于世。

(2)假期参观青羊宫,很多中国人都不认识神像、法器等,我不禁感慨,我们跟自己的传统文化之间的________太大了。

(3)扬州作为旅游城市,以其________的人文景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A. 淳朴  隔阂  丰富

B. 纯朴  隔阂  丰厚

C. 纯朴  隔离  丰厚

D. 淳朴  隔离  丰富

 

找出下面词语中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亭台楼阁 五彩班斓 历历在目 漫不经心

按营扎寨 风云变幻 前呼后拥 和颜悦色

一如即往 名幅其实 交相辉映 瞬息万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驿道(yì)     擦(shì)    翠(fěi)     望(yáo)

B. 拾级(shí)    蔓(yán)    刻(qǐng)    沟(hè)

C. (chěng)  寒(jīn)    时(shà)     告(jiè)

D. 怠(xiè)    然(huò)    动(rú)      演(yì)

 

根据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如果时间可以任你调控:加快、放慢、暂停,甚至可以时间倒流,会怎样呢?让痛苦快速消逝,让日渐衰老的父母可以青春永驻,让美好的时光定格,让逝去的记忆重新找回……如果真的可以成为时间的主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将“如果时间      ”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触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的一皿一器,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果、一石一鸟……都有可能触发你的回忆,引发你的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字数在600-800之间;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生中矗立起意义的灯塔

①以身许国的奋斗更精彩,以心许民的人生更高贵。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行动中标注着价值的坐标,灵魂中刻写着精神的高度。

②诗人说,“我看着一个人,看着一种命运,这个人和他的命运让我深深地爱”。有一种人生,的确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101岁开国少将张玉华离世,人们记住了他在“9·3”阅兵时标准的军礼,更感念于他用自己一生的战斗,矗立起的那座精神灯塔。

③“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可捐献有移植价值的生理器官”“凡是公家的一律如数退还”……早在2001年,老将军就写好了两页纸的“后事留言”,直白朴素却字字可为世范。有人总结老将军的一生,除了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爱党信党的忠诚、勤俭乐观的生活、博施济众的捐赠,都令人动容。这是一幅画像,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圣洁的灵魂,听到了如此坚定的告诫:以身许国的奋斗更精彩,以心许民的人生更高贵。

④(甲)一个人的价值,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源于内心深处的选择,也源于人生历练的滋养。老将军说,“我有三个妈妈,生我的母亲,养育我的人民,培养我的党。”从母亲那里得到生命,从人民那里收获成长,从党那里厚植信仰,他坚守初心的一生,对于我们来说,正可为精神的灯塔。当我们感叹精神空虚、方向迷失之时,当我们为诱惑所扰、为利益所乱时,想想该坚信什么、坚守什么,该拒绝什么、防范什么,才能回答好关于人生意义的命题。

⑤(乙)不由得想起了老将军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他们一直为家乡默默地做“一点点事”,“在世一天,就要为党员争光”;又想起塞罕坝林场11年坚守望火楼的夫妻,当问及“条件这么苦,为啥还要在这里”,他们只是说“总要有人干”。就是这样简单而朴素的想法,没有求名逐利、更多恬淡心安,却更好地诠释了何为伟大、何为光荣:那不只是一瞬间的惊天动地,而且还在于每一天的初心不变。

⑥前不久,陪朋友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走到“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展示墙前,看着科学家们的头像和名字,朋友不由地念了出来,说“很多人都不认识,也没听过”。是的,23位元勋科学家,人们知道钱学森、邓稼先和朱光亚,却未必听说过钱骥、姚桐斌和彭桓武等。时至今日,重新翻开他们的每一页人生,细细品读上面的每个字、每个选择、每个瞬间,肃然起敬的同时,更为感喟他们超越了一己小我的人生。从老将军到这些元勋科学家,他们的名字里有着人生的答案,他们的行动中标注着价值的坐标,他们的灵魂中刻写着精神的高度。

⑦哲人有言,“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坚守梦想、追寻光荣,让自己的生命与更远的远方、更多的人们相连,也能让普通人的“平凡之路”通往意义的世界。若有科学梦,不妨像“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若想鹰击长空,学学李中华,就算惊心动魄也要勇攀高峰;若要为官一任,学学黄大发,在绝壁中也开凿希望的水渠……为自己、为人们、为社会共筑一个让生命有所托、让灵魂能栖息、让精神可穿越的家园,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⑧时间变换,意义永恒。我们在朋友圈为张玉华点燃蜡烛,是追思与不舍,更应有激励与力量。用行动追寻价值,向着意义的灯塔起航,我们一定能书写下不负人生的答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作者提出“在人生中矗立起意义的灯塔”,其中“灯塔”指的是     

2.根据文意,将下面这句话放到文中      ((甲)(乙))处最恰当。

正是张玉华老将军一样的先锋楷模们,为这个时代矗立起精神丰碑,为这个社会夯实了价值地基。

3.班级准备召开题为“人生的答卷”主题班会,讨论如何实现有意义的人生。请你结合文中的人物事迹,或阅读过的某部书中人物的奋斗经历,写一段开场白。(字数在150-200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矫友田

①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②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寒冬将至的深秋,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③它一定是在为了寻找花香,抑或那些同伴的去向,而作生命里最后的努力吧。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④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⑤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飘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⑥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⑦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⑧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⑨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⑩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⑪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⑫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⑬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⑭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⑮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1.阅读文章④-段,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小时候,见放蜂老人为一只意外死亡的蜜蜂伤心,我感到______;去年初夏,看到______,与之攀谈让我知道了______;而无家可归的流浪蜂______,理解了每一只蜜蜂都值得爱惜,我心中的疑团悄然释放。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段中“久违的感动”的理解。

3.阅读文章,就其结构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的写作会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处于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缘及冀北山地森林的北缘,生态区位复杂而且重要,是保护京津唐地区及华北大平原的生态屏障。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①      (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为了修复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林场工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造林异常困难。1977年,塞罕坝曾经遭遇过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雨雪冰冻轮番侵袭使得林场十多年的造林成果损失过半。林场技术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认为,人工纯林密植度高,导致树种单一、枝干长势较弱,一旦遇到冰坨压身就会损失惨重。结合现代林业科技及发展趋势,他们创造了“人工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即通过五年的“抚育间伐”,将造林之初每亩密植222株松树减少到50株,个别区域仅保留15株。“抚育间伐”腾出了空间,树下通过“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手段,在高层树下植入低龄云杉等,逐渐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单一的人造林海景观变成了上有松涛、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也正在丰富和完善。如今,绿色的塞罕坝,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住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

(材料二)

塞罕坝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在其9.4万公顷的范围内,有蜿蜒如蛇的河流,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一望无际的林海,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游人不出森林公园,即可观赏多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塞罕坝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景观。这里7万多公顷的人工林集中连片,形成一片浩翰的林海,并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二者②      (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构成壮观、优美的自然风景。

在距今300多年前,这里就被清王朝皇室看中,辟为“木兰围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木兰秋狝”,为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址,还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满、蒙、汉三族人民聚居在这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满族蒙古族文化特色比较突出,为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奠定了好的基础。

塞罕坝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与人文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近年来,塞罕坝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从2014年起,塞罕坝开始科学核定环境承载力,将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表示,计划在2030年以前,将年游客量控制在120万人次以内,尽量实现适度发展、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是一粒生态文明的种子,传递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创造了人间奇迹。

(材料三)

塞罕坝旅游经济效益统计表

年份

游客人数(万)

提供就业岗位(万)

旅游直接收入(万)

2010年

38.5

0.85

3200

2013年

43.9

1

4300

2016年

55.9

1.8

6200

2017年

60.2

2.5

8500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______,②处应填______

2.塞罕坝创造的奇迹取决于科学发展的理念。请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内容,说说其科学性体现在哪个方面,并加以解说。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理解。

 

(题文)请你从《红岩》《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这三部书中任选一部,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开卷有益”的理解。

 

《西游记》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请从A、B语段中任选其一,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再补写一个与人物相关的情节。

A:“太师切莫要‘口里摆菜碟儿’,既然我们许诺,且教你主先安排一席,与我们吃钟啃酒如何?”

B:“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苏轼徙知徐州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注: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阅读(甲)文画横线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图景。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4.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甲)(乙)两文都是他在贬谪之地所作。同样是对月抒怀,(甲)文中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乙)文则借月夜美景排遣胸中的______,表现出他旷达的胸怀。(丙)文记载了苏轼被贬徐州时,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他采取驱赶富人回城、__________、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保全了徐州城。由此看来,他虽身处逆境,却具有“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的胸襟。

5.初三即将毕业分离,同学们舍不得三年的情谊,在这个特殊时期,谈谈你对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认识。

6.古诗文中还有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

 

默写古诗文。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晏殊的《浣溪沙》中也有表达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城市文化,学校开展了“了解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魅力”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整理的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      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      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这条中轴线如一根梁,又如同一条“龙脉”,它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也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域,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      的城市之一。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称(chèn)     脊梁(jǐ)    “区”字的第二笔是“丿”

B.对称(chèng)    脊梁(jí)    “区”字的第二笔是“𠃊”

C.对称(chèn)     脊梁(jí)    “区”字的第二笔是“丿”

D.对称(chèng)    脊梁(jǐ)    “区”字的第二笔是“𠃊”

(2)结合上下文,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辉煌    最杰出    最突出

B.最突出    最辉煌    最杰出

C.最杰出    最突出    最辉煌

D.最突出    最杰出    最辉煌

(3)假如你站在正阳门前,请借助材料的知识,向同学们说出示意图上一个景点的准确位置。(从天安门、故宫、景山选其一)

材料二:老北京人眼中的钟鼓楼有着前朝的余绪:“①鼓楼像是一个穿红袍、戴红帽、矮胖身材的贵族;钟楼像是一个穿灰袍、戴灰帽、瘦高身材的平民,两人一前一后,形影不离,度过了700多年悠悠的岁月。”在来自乡下的杏儿眼中,钟鼓楼有着俗世的幸福:“鼓楼比她想象的还大,这让她高兴。……她看见了钟楼。她觉得钟楼真秀气。②不知为什么,她觉得可以把钟鼓楼比作一对夫妻,鼓楼是夫,钟楼就是妻。他们永远那么紧挨着,不分离。”作家刘心武眼中的钟鼓楼意味着建筑的凝固和时间的流逝,他在小说《钟鼓楼》中写到:“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         

(选自《文学中的北京城垣与中轴线》,有删改)

注:①[余绪]指留传给后世的部分。

(4)对文段中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句把钟楼和鼓楼比喻成穿越历史走来的旧时平民和贵族,这一比喻具有时代特征,贴切地写出了钟鼓楼是建筑和文化的遗存。

B.②句把钟鼓楼比作夫妻,符合来自乡下的杏儿身份,体现出钟鼓楼和平凡百姓的生活融到了一起。

C.①句生动写出了钟楼、鼓楼在身份、地位,以及建筑风格上的不同;②句形容钟鼓楼像夫妻,钟楼秀气,所以喜欢钟楼更多一点。

D.①②句写钟鼓楼在不同人眼中的印象。无论是把它们比成一对形影不离的历史老人,还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夫妻,都极其形象地表现出钟楼、鼓楼作为一组完整的建筑,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5)根据语境,在材料结尾横线处依次填写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蕴含在钟鼓楼身上流淌的历史感中

②不管是前朝的余绪

③还是建筑的凝固和时间的流逝

④俗事的幸福

A.④③②①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6)同学们拍摄了一些中轴线附近名胜古迹的照片,准备放到展板上,其中有两幅是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画,请你判断彩画表现的故事,填写在对应的横线处。

图一:         

图二:         

 

欣赏下面书法作品(局部),填空。

   

《自叙帖》              《玄秘塔碑》

唐代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从书体上判断,上面的______(填作品名称)是其作品。这幅作品结构(布局)______,笔画锋棱明显,书风遒媚劲健。另一幅是怀素草书巨制,结构松散灵活,笔画______,书风狂放烂漫。

 

根据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如果时间可以任你调控:加快、放慢、暂停,甚至可以时间倒流,会怎样呢?让痛苦快速消逝,让日渐衰老的父母可以青春永驻,让美好的时光定格,让逝去的记忆重新找回……如果真的可以成为时间的主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将“如果时间      ”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触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的一皿一器,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果、一石一鸟……都有可能触发你的回忆,引发你的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字数在600-800之间;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生中矗立起意义的灯塔

①以身许国的奋斗更精彩,以心许民的人生更高贵。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行动中标注着价值的坐标,灵魂中刻写着精神的高度。

②诗人说,“我看着一个人,看着一种命运,这个人和他的命运让我深深地爱”。有一种人生,的确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101岁开国少将张玉华离世,人们记住了他在“9·3”阅兵时标准的军礼,更感念于他用自己一生的战斗,矗立起的那座精神灯塔。

③“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可捐献有移植价值的生理器官”“凡是公家的一律如数退还”……早在2001年,老将军就写好了两页纸的“后事留言”,直白朴素却字字可为世范。有人总结老将军的一生,除了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爱党信党的忠诚、勤俭乐观的生活、博施济众的捐赠,都令人动容。这是一幅画像,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圣洁的灵魂,听到了如此坚定的告诫:以身许国的奋斗更精彩,以心许民的人生更高贵。

④(甲)一个人的价值,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源于内心深处的选择,也源于人生历练的滋养。老将军说,“我有三个妈妈,生我的母亲,养育我的人民,培养我的党。”从母亲那里得到生命,从人民那里收获成长,从党那里厚植信仰,他坚守初心的一生,对于我们来说,正可为精神的灯塔。当我们感叹精神空虚、方向迷失之时,当我们为诱惑所扰、为利益所乱时,想想该坚信什么、坚守什么,该拒绝什么、防范什么,才能回答好关于人生意义的命题。

⑤(乙)不由得想起了老将军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他们一直为家乡默默地做“一点点事”,“在世一天,就要为党员争光”;又想起塞罕坝林场11年坚守望火楼的夫妻,当问及“条件这么苦,为啥还要在这里”,他们只是说“总要有人干”。就是这样简单而朴素的想法,没有求名逐利、更多恬淡心安,却更好地诠释了何为伟大、何为光荣:那不只是一瞬间的惊天动地,而且还在于每一天的初心不变。

⑥前不久,陪朋友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走到“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展示墙前,看着科学家们的头像和名字,朋友不由地念了出来,说“很多人都不认识,也没听过”。是的,23位元勋科学家,人们知道钱学森、邓稼先和朱光亚,却未必听说过钱骥、姚桐斌和彭桓武等。时至今日,重新翻开他们的每一页人生,细细品读上面的每个字、每个选择、每个瞬间,肃然起敬的同时,更为感喟他们超越了一己小我的人生。从老将军到这些元勋科学家,他们的名字里有着人生的答案,他们的行动中标注着价值的坐标,他们的灵魂中刻写着精神的高度。

⑦哲人有言,“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坚守梦想、追寻光荣,让自己的生命与更远的远方、更多的人们相连,也能让普通人的“平凡之路”通往意义的世界。若有科学梦,不妨像“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若想鹰击长空,学学李中华,就算惊心动魄也要勇攀高峰;若要为官一任,学学黄大发,在绝壁中也开凿希望的水渠……为自己、为人们、为社会共筑一个让生命有所托、让灵魂能栖息、让精神可穿越的家园,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⑧时间变换,意义永恒。我们在朋友圈为张玉华点燃蜡烛,是追思与不舍,更应有激励与力量。用行动追寻价值,向着意义的灯塔起航,我们一定能书写下不负人生的答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作者提出“在人生中矗立起意义的灯塔”,其中“灯塔”指的是     

2.根据文意,将下面这句话放到文中      ((甲)(乙))处最恰当。

正是张玉华老将军一样的先锋楷模们,为这个时代矗立起精神丰碑,为这个社会夯实了价值地基。

3.班级准备召开题为“人生的答卷”主题班会,讨论如何实现有意义的人生。请你结合文中的人物事迹,或阅读过的某部书中人物的奋斗经历,写一段开场白。(字数在150-200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矫友田

①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②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寒冬将至的深秋,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③它一定是在为了寻找花香,抑或那些同伴的去向,而作生命里最后的努力吧。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④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⑤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飘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⑥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⑦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⑧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⑨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⑩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⑪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⑫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⑬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⑭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⑮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1.阅读文章④-段,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小时候,见放蜂老人为一只意外死亡的蜜蜂伤心,我感到______;去年初夏,看到______,与之攀谈让我知道了______;而无家可归的流浪蜂______,理解了每一只蜜蜂都值得爱惜,我心中的疑团悄然释放。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段中“久违的感动”的理解。

3.阅读文章,就其结构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的写作会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处于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缘及冀北山地森林的北缘,生态区位复杂而且重要,是保护京津唐地区及华北大平原的生态屏障。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①      (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为了修复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林场工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造林异常困难。1977年,塞罕坝曾经遭遇过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雨雪冰冻轮番侵袭使得林场十多年的造林成果损失过半。林场技术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认为,人工纯林密植度高,导致树种单一、枝干长势较弱,一旦遇到冰坨压身就会损失惨重。结合现代林业科技及发展趋势,他们创造了“人工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即通过五年的“抚育间伐”,将造林之初每亩密植222株松树减少到50株,个别区域仅保留15株。“抚育间伐”腾出了空间,树下通过“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手段,在高层树下植入低龄云杉等,逐渐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单一的人造林海景观变成了上有松涛、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也正在丰富和完善。如今,绿色的塞罕坝,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住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

(材料二)

塞罕坝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在其9.4万公顷的范围内,有蜿蜒如蛇的河流,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一望无际的林海,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游人不出森林公园,即可观赏多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塞罕坝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景观。这里7万多公顷的人工林集中连片,形成一片浩翰的林海,并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二者②      (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构成壮观、优美的自然风景。

在距今300多年前,这里就被清王朝皇室看中,辟为“木兰围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木兰秋狝”,为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址,还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满、蒙、汉三族人民聚居在这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满族蒙古族文化特色比较突出,为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奠定了好的基础。

塞罕坝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与人文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近年来,塞罕坝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从2014年起,塞罕坝开始科学核定环境承载力,将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表示,计划在2030年以前,将年游客量控制在120万人次以内,尽量实现适度发展、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是一粒生态文明的种子,传递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创造了人间奇迹。

(材料三)

塞罕坝旅游经济效益统计表

年份

游客人数(万)

提供就业岗位(万)

旅游直接收入(万)

2010年

38.5

0.85

3200

2013年

43.9

1

4300

2016年

55.9

1.8

6200

2017年

60.2

2.5

8500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______,②处应填______

2.塞罕坝创造的奇迹取决于科学发展的理念。请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内容,说说其科学性体现在哪个方面,并加以解说。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理解。

 

(题文)请你从《红岩》《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这三部书中任选一部,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开卷有益”的理解。

 

《西游记》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请从A、B语段中任选其一,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再补写一个与人物相关的情节。

A:“太师切莫要‘口里摆菜碟儿’,既然我们许诺,且教你主先安排一席,与我们吃钟啃酒如何?”

B:“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