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nì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节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1)根据文中读音,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写出这四个汉字。_____

(2)词语“风雪载途”中的“途”字共____画,第九画是____

(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标“    ”词语的意思。

 

填空。

(1)日月之行,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5)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   (杜甫《望岳》)

(6)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7)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积水空明”写出了_______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则写出了_______的清丽淡雅。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很多人甘于平凡,立足脚下,小事情成就了大事业。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以“            助他成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乔北

    刘铭是个机关公务员,脑子不太开窍,好多事情都做不来,大家都叫他“榆木疙瘩”。

    这天,办公室主任找到刘铭,问:“你认识魏县长?”

    刘铭一愣,魏县长刚调来没两周,自己除了随大家一起在办公室见了一面之外,连话都没搭上。刘铭赶紧摇头:“不认识!”

    主任半信半疑地盯着他,又问:“真不认识?那你有亲戚、朋友和魏县长认识?”

    刘铭用力去想,想得脑壳疼,最后还是说:“没有。”

    主任好生奇怪,自言自语道:“魏县长让你去做他的秘书。”

    刘铭一下子呆住了,半天没反应过来。主任叹口气,说:“你做县长秘书不太合适,可魏县长既然选中了你,就好好干吧!要学会来事儿。”

    刘铭稀里糊涂地成了魏县长的秘书。第二天,魏县长下楼梯时一脚踩空了,从楼梯上滚了下去。刘铭连忙把魏县长送进了医院。

    刘铭刚把魏县长安顿好,在病房里就接到了不少电话。办公室主任居然也打来电话,急切地说:“我马上过来看看魏县长。”

    刘铭想,魏县长的伤也不太重,就好心劝道:“魏县长就是脚踝扭伤,马上就出院了,您何必大老远跑来一趟?”

    主任一听就急了:“你这个榆木疙瘩,出院了就没机会了。”

    刘铭纳闷:“机会?什么机会?”

    主任很快就来到医院,走进病房,对刘铭使了个眼色,刘铭便退出了病房。其实不用主任暗示,刘铭也知道要退出去,在主任来之前已经有两个局长来过了。不一会儿,主任出来了,一脸喜色地对刘铭说了两个字:“妥了!”

刘铭心里一阵抽搐,他再木讷,也知道主任说的是什么意思。看来,魏县长的另一面显露出来了。

几天后,魏县长出院回了家。一到家,魏县长就让刘铭打开一只大提包,顷刻间,一大堆信封出现在了刘铭的眼前。每个信封都鼓鼓的,上面写着人名。看看一脸微笑的魏县长,刘铭心中一片悲凉。

    这时,魏县长突然问刘铭:“刘铭,你们同事之间人情往来都送多少钱啊?”

    刘铭一怔,不明白魏县长怎么突然问起这个,于是说道:“这地方人情小,也就一百块钱吧!”

    魏县长又问道:“关系好的呢?”

    刘铭说:“两百块吧!”

    魏县长笑着说:“好,你这样,从每个信封里拿出两百块来,剩下的你拎走,分别按照信封上的人名送回去!”

    刘铭顿时愣住了,望着魏县长,不知该说什么好。

    魏县长说:“你就跟他们说,跟我关系好的,钱我收了;如果谁不想跟我关系好,再把其余的钱送回来。”

    刘铭心里哗的一下敞亮了,激动地望着魏县长。

    魏县长一笑,说:“还记得办公室全体人员跟我见面的那天吗?所有人都抢着跟我握手,只有你,是我先伸出手你才跟我握的。那一刻,我就注意上你了,事后再一了解,我就决定用你当秘书了。”

    刘铭疑惑地问:“就因为我不抢着跟您握手?”

    魏县长说:“对,一个人不争不抢,便没有名利欲望,没有名利欲望的人,心才会平静正直。这样的人在我身边,就是一面镜子……”

    魏县长说完,刘铭也整理好了信封,拎起包,往门口走去。这时,他突然转回身来,从兜里掏出两百块钱,递给魏县长,红着脸说:“这是我的。”

魏县长一愣,接过钱,笑着说:“好,咱俩关系也好!”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刘铭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办公室)

刘铭在莫名其妙中得知自己要成为魏县长的秘书

发展(医院)

(1)

高潮(魏县长家)

(2)

 

 

2.文章开头大量写办公室主任与刘铭的对话,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洞亮命运的盲点

杨达

中等的身材,匀称而壮实的体形,色调明朗的着装,映衬着白净的肤色,整体散发出一种儒雅的文气。特别是那颗头颅,浑圆而饱满,面颊丰腴,庭宇开阔,让人难忘。如果不是那副墨镜和那根盲杖的“告密”,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达官。其实他是学成归来的亚洲唯一盲人医学博士李雁雁。

说来有缘,两天半的报告会上,我俩都是比邻而坐。车上与会后,也有过几次随意性的交谈。原认为盲人因目无所视会养成好静之性,但他的健谈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喜欢交流,而且很主动,对问题或事物的表述与阐释力求明白,特别是对地名与方位,还有许多的哪怕只有短暂交流的人,他都记得很清晰。由此可见他卓越的空间感与记忆力。这也许是他独特的生活经历与艰辛的学习生涯所训练出来的一种异能吧。

在黑暗中生活了近三十年的过程,能用三十分钟的演讲道尽其中的悲情沧桑吗?

所以,如果他不赠我他的那本自传,我不能说,我对他有什么了解。因为了解不同于印象。了解是一种深度的认识,那是需要用心去体认,去交融,去共振。

我是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逆境》,我仿佛看到一双没有一丝光感的眼睛,是怎样在黑暗中“看了”光明。

一个后天的盲人与一个先天的盲人在痛苦的感受上是大不相同的,只在于他曾经看见。是的,他看见过这个世间的光色与形物,他看见过自己挚爱的亲人,他看见过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及从这张通知书上振翅起飞的远大的理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不可预知的日子里,像他七岁时猝然离世的父亲那样,在他的眼前突然消失了,就像一个舞台演员,正表演得兴致勃勃,突然间所有的灯光与场景消失,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惧?

一天他的一个朋友从广播电台听到美国海德里盲校在中国福州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正是这一个“偶然”,使他用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仅三天的时间掌握了认读汉、英盲文的方法,进而学会了从手工锥刺到机器打字的盲文书写。当他的手指触摸到盲文的第一个凸点时,他就已经触到了一个崭新而辽阔的世界。从此,他的人生正是从这第一个凸点出发,跨出国门,东渡扶桑,西达美洲,从日本盲校走进世界一流的医学院校——美国帕默整脊大学,当他再走出这所学校时,已是另一重身份。

然而我们不能称他为盲人,他用一双布满血痂的手指,触摸到生命的质地,从而洞亮了命运的盲点,看到了“光”——照亮了他生命的“创世”之“光”!

于是,正如他的名字——李雁雁所昭示的,他在飞翔,向着光明飞翔!

1.李雁雁有何种异能?这种异能从何而来?

2.最后两段文字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3.文中所提的《逆境》是一部怎样的书?请猜想其主题是什么。

4.读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去了解他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小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下面是对选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段话先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 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 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 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2.为什么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3.选段结尾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真的如此吗?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蒙以军中多务

(2)当涉猎

(3)非吴下阿蒙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博士”“往事”古今词义相同。

B. “吴下阿蒙”这一成语出自选文,它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

C. 鲁肃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从侧面衬托吕蒙的才略过人。

D. 选文主要是通过对话和对比来刻画人物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这首诗借_________________这一传统风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赏析诗中“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综合性学习。

2014年11月29日,厦门开往怡景花园的26路双层公交车上,上层的灭火器突然喷出白烟,30多名乘客被吓坏了,一股脑地往下层挤,蜂拥下车。原来是十几个穿着印有“逸夫中学“标识校服的学生围在灭火器旁,一个同学想到了消防演练的情景,调皮地取下了保险销……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假如你是司机,你该如何应对?

(3)假如你是逸夫中学的校长,你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我出外,书房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书房是我幸福的终站。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幸之说?我交往,书本是我善良的朋友;_______________。生活于善良和真诚的氛围里,哪儿还有不悦之理?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桔红》等。

B. 贝多芬是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德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专门赞扬了他。

C. 莫泊桑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着力刻画四位著名作家形象时,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其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四位作家。

D. 《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其排列顺序应为                (只填序号)。

①加上很多人没有保险,很多贫困病人更需要社会关怀

② 从六年前起,张贤亮先生发起了“救生行动”

③在农村很多地方,几千元的花费都是很大的问题

④“救生行动”的缘起,是因为媒体报道说,贫困人群治病困难

⑤旨在救助西部地区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体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名人事迹的介绍,我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在“成功”后加上“的道理”)

B. 由于祖父对我的言传身教,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删去“使”)

C. 电视剧《姥爷的抗战》营造了一位想通过个人奋斗来复仇最后走上抗日道路的工程师形象。(把“营造”改为“塑造”)

D. 谁能否认钱学森没有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把“巨大”改为“特殊”)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B.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C. 假日里好友要去淮海纪念塔参观,而我想去敦煌旅游,我俩的看法真是一拍即合

D. 我的伯父颇有才华,可惜锋芒毕露,别人很难和他合作,最近辞职回家了。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hū xiào_______,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2)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kāng kǎi_______淋漓。

(3)“聋”虽然带来了wú kě bǐ nǐ______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抖(zhàn)    基(diàn)      高(mí)      零乱不(kān)

B. (suì)       寄(hán)       石(pán)     义愤填(yīng)

C. (chú)       下(hàn)       含(xù)      目不园(guǐ)

D. (miù)       匀(chèng)     独(cái)     小心翼(yì)

 

比喻说理是指用一个或几个与论点或论证过程有某些相似的事物作比方,阐明论点的意义,或使论证过程形象化的一种说理方法。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繁难玄奥的道理,一经比喻就能易解好懂。运用比喻说理,首先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其次比喻要力求新颖。在严密的逻辑说理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说理,能使语言曲折多变、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助于加强论证。

请你使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段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瓠之种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大瓠(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②瓠落:很大的样子。③无所容:指瓢太大而无处可容。④非不呺(xiāo)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葫芦并非不大,我因为它无用而砸碎它。呺然,虚大而无用。掊,击碎。⑤世世以洴澼(piánpì)(kuàng)为事: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洴澼,漂洗。,絮、丝绵。⑥裂地而封之:(吴王)划定一块土地封给他。⑦蓬之心:蓬草的心狭窄而弯曲,比喻心如茅草那样堵塞不通。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之成而实五石______

(2)夫子拙于用大矣______

(3)宋人有善为不手之药者______

(4)越有难吴王使之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3.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

4.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都有什么用意?

5.文章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你能想象一下,在庄子说完“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一句后,惠子会有什么表现吗?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鱼之乐也

(2)不知子矣

2.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4.在这一场辩论中,你更欣赏的是庄子,还是惠子?为什么?

 

阅读《北冥有鱼》,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以六月息者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庄子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他的文章想象奇特,变化多端,并常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的语言有很大影响。请从下面的故事中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其故事内容及寓意。

庖丁解牛 邯郸学步 庄周梦蝶 望洋兴叹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C.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B. 去以六月息者也。(判断句)

C.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

D. 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

B. 其翼若垂天之云

C. 子固非鱼也

D. 我知之濠上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而飞

B. 海运则将于南冥

C. 鲦鱼出游从容

D. 其本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怪者也     

(2)其远而无所至   

(3)知我不知鱼之乐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有鱼

其名为

于南冥

扶摇

 

大千世界,异彩纷呈。平凡的人和事,自有其独特的美。请以“平凡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翌日,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读者》,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一谈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画线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2)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5.“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跟自己比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

2.阅读④⑤两节,说说为什么“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3.第⑥节写蒋勋先生演讲时提到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

【热帖】

楼主: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跟帖】

1楼: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2楼: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3楼:有一次,我妈说楼上的人家在看书,我说楼上的说了她在看电视。我妈说,人家就是怕你超过她所以骗你。

你的跟帖: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