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亦不详姓字/亲旧知如此

B. 之:或置酒而招/无怀氏民欤

C. 以:乐其志/因为号焉

D. 而:既醉退/温故知新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渔人甚

A. 亲旧知其如此

B. 亦不其姓字

C. 性嗜

D. 其志

3.“不求甚解”一词,在今天带有带有贬义,而文中写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填空。

(1)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道出了女主人公情思难寄、万分憔悴的愁状。《武陵春》中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6)四年初中时光已悄然逝去,分别在即,请你用励志的古诗名句与同学共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连续的两句)

 

综合实践。

网上有人说,教育部把选自有关丛书中毛泽东、鲁迅、雷锋、黄继光等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课文,从中小学教材中全部删除了。教育部对此进行了澄清,称上述言论严重失实。

(1)有人认为,语文教材中反映老一辈革命家的课文与时代脱节,还是删掉为好。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情景,拟出记者采访的问题。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官员:据统计,现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反映老一辈革命家的篇目共115篇,其中有关毛主席的篇目37篇,鲁迅作品18篇,有反映狼牙山五壮士、江姐、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选文多篇。这些篇目收录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填空。

(1)“五经”指《诗》《书》《礼》《易》《____________》,是我国儒家的主要经典。

(2)阅读选文填空。

好多天过去了,正当期待已经变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同儿子一样焦虑的母亲一面往屋里跑,一面激动地喊道:“列宁格勒来信了!!!”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电报上只有简单几个字: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文中的“他”是指________,即将出版的小说是《__________》。你最欣赏“他”的_______品质。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节令特点。诗句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

B. “笛中闻折柳”一句是说远处传来幽忧的羌笛声,正吹奏着古曲《折杨柳》。这笛声顿时勾起了戍边战士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C. 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D. 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忧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B. 张华同学做事非常认真,每次上网总是仔仔细细地浏览一下。

C. 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

D. 临近毕业,同学们好像突然长大了,大家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语文是田园诗,赋师生诗意人生;语文是高山流水,在文化领域中寻觅知音;语文是河是海,让莘莘学子扬起理想之帆;语文是一坛陈年老酒,打开它人心脾;语文一三叹,余音梁;语文是一个具有美的读写听说系统,很完整,是传承母语体,(      )形成系统,学生经过学习,(     )能运用语文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yù)           寻觅    B. 体(zài)       一咏三叹

C. 莘莘学子(shēn)     申美    D. 人心脾(qìn)   余音娆梁

2.文中画横线的短语结构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 高山流水   读写听说    B. 文化领域   理想之帆

C. 余音娆梁   传承母语    D. 形成系统   运用语文

3.在括号中填入一对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要……就……    B. 因为……所以……

C. 只有……才……    D. 既然……就……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风雨过后是彩虹   

要求:(1)字数在600-800之间。(2)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二:你的书包与你朝夕相伴,几乎是形影不离,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塞入它的囊中,书本啦,文具啦,水杯啦,手机啦,化妆品啦,情书啦……但有一天,它突然朝你发脾气了,拒装你的一件东西。它拒绝了你的什么物件?为什么要拒绝?后来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你展开想象,以“拒装____________的书包”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说的是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身上。古语说得好:“无度不丈夫。”要想做天地间的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凡事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有人曾告诉苏格拉底,有人诽谤他,而苏格拉底却说:“他诽谤的不是我,因为他的那些东西在我身上丝毫都不存在。”我国北宋名相富弼,也曾遇见过类似的事情。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告诉富弼,有人在背后骂他。富弼淡然说道:“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吧!”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至极,当面向他道歉。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不会引火烧身。

  ③想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算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也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感到非常吃惊,于是对老子说了一通不敬的话,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老子说:“即使昨天你骂我是一匹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从老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的原因,不在于他们能够完全把是非、争斗置之度外,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⑤若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和取舍。一次,有人侮辱了释迦牟尼一番,他非但没有回击,反而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要让自己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他来时恰逢老师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怀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便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一清二楚。没想到的是,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帮助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能到别人门口骂人,如果不是他的境况确实不好,走投无路,他又怎么会轻易这样做?我想帮助他改善境况。”通过周作人的这一举动,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心灵宽阔的人,不仅懂得辨别美丑,更有能力对不美好的行为进行化解和疏导。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大器量就是一座座桥,把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开阔。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哪一段最恰当?请简述理由。

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简单分析其作用。

4.第②—⑤段依次从哪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步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照做了,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⑪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⑫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⑬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⑭我把她进怀里,把她的头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⑮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⑯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选自《目送》,有删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

2.文中妈妈要回的“家”指什么?文章以“回家”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

②我把她进怀里,把她的头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

4.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中兄妹三人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放下了手边所有的事情,一路上呵护着母亲,带母亲回家乡。读完此文,你一定有种特别的感触,请简要谈谈。

 

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选自《东轩笔记》)

【注释】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1.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所恶有于死者        妇人异

B.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齐命使,各有所主。

C. 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     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D. 不为苟得也         此为其迹,岂信然耶。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 使人呼文正告曰      计其长曾不盈寸。

B. 汝尚幼          今付子

C. 尔父有神术,昔死也    晶晶然如镜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D. 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臣以媪之爱燕后贤长安君。

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术者病          文正方辞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古诗欣赏

①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古人对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有着无限的遐想追问,诗人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句子,寄托着自己的无限情怀。

B. 《秋词》一诗中刘禹锡在秋高气爽、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中直陈现实,“诗情”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了“碧霄”。

C.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视觉、听觉写出潼关地势险要,以“聚”和“怒”暗示了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D. 《观刈麦》中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包含的是白居易不能忍受天热而为了缴税又不得不拾穗的无奈心情。

②下列关于《沁园春 雪》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风光,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6)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7)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8)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1)《香菱学诗》节选自《_____》,这部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初中阶段我们除《〈孟子〉两章》外,还学过选自《孟子》的《_____》。

(3)《格列佛游记》用“________”、“________”(国名)抨击英国l8世纪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讽刺的色彩。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感到余味无穷。

B. 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临沂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江苏等省。

C. 夜幕降临,周遭寂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D. 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帐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B. 我国古代的许多词语都具有特定的代称,如:“婵娟”指月亮,“须眉”指男子,“布衣”指平民,“汗青””指史册。

C. 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

D. 课文《马》的作者布封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著有《自然史》和《昆虫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

B.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C. 一提起电影明星赵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

D. 纪录片《汉江一桥》,精美的画面与地道的襄阳话相得益彰,情趣横生。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中央横下心遏制腐败,以零容忍度惩治腐败。

B. 生活的磨砺,恰如荆棘丛中的花枝,编织成岁月美丽的花冠。

C.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歌手张碧晨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D. 近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ɡ)  逃窜(cuān)  一霎时(chà)   浑身解数(xiè)

B. 贮蓄(chǔ)   商酌(zhuó)  女主角(jiǎo)  怏怏不乐(yànɡ)

C. 牟取(móu)    吊唁(yàn)   戈壁滩(ɡē)   断壁残垣(yuán)

D. 炽痛(chì)   躯壳(ké)   中轴线(zhú)   周道如砥(d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 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 不必追。”这背影中透 着成长的痛和无奈……

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难忘的背影呢? 你有怎样独特的体验呢?请以“背影”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600 字。

提示与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2)书写整洁,不得抄袭或套作。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意境。

2.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孙权劝学》

【甲】初,杈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勤学不倦

【乙】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 何时复施用乎?”荣笑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 “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选自范晔《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注释:桓荣东系汉人。仓卒: 匆忙,此指社会动乱。厄: 因顿。太常:官职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若是:像这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往事耳                  (2) 即刮目相待

(3) 何时施用乎              (4) 岂学之为利若是哉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B.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及为太常

C.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而荣讲诵不息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 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4.文中的吕蒙学有长进因而让人____________(填一成语),乙文中的元解等到桓荣做了太常才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民东天色已晚

朱山坡

①我已经三个月零十七天没有吃肉了,母亲终于答应祖母生日这天吃一锁肉。为此, 她将地里能卖的东西都贱卖了,终于凑足了六块钱。这是三斤肉的钱。午饭后,我撇开双腿, 往镇上的肉行飞奔。每到镇上,我总喜欢坐在肉行临街的长椅上,倾听从街对面的电影院传 出来的人物对白,想象每一个角色的言行举止和观众各异的表情。

②屠户们看到我,对我说,小子,卢大耳说了,从今天起,“听电影”也要收费了, 因为电影里的门门道道都被你听出来了。我才不相信他们的鬼话。我说,我今天不是来听电 影的,是来买肉的,今天是我祖母生日,我必须买三斤肉回家。屠户们大为意外,纷纷夸自 己的肉好,从没如此慷慨地給我那么多的笑容和奉承。我对每一个肉摊的肉都评头品足一番, 却没有掏钱。我知道等到快打烊的时候,那些剩肉往往被他们忍痛贱卖。我得跟他们耗时间。 时候还早。反正我不缺时间。屠户们看不见我的城府有多深,肤浅地对我冷嘲热讽,特别是 老宋,说我妄想用六块钱买一头猪回家。我不管他们,像往常那样,坐在肉行临街长椅上, 安静地“ 听 电 影”。

③电影刚好开始。一听片头音乐,便知道是日本电影《伊豆的舞女》。这是一年来我第三次“听”这个影片了。怪不得今天的电影院门口冷冷清清的,似乎连检票的卢大耳都不见 踪影。但当我听到薰子说话的声音时,心还是禁不住狂奔乱跳甚至浑身颤抖。她从遥远的日 本来到我的小镇,每次都只是和我相隔一条简陋的街道,一堵破败的墙,甚至只隔着粗鄙猥 琐的卢大耳。她已经第三次来到我的身边,也许是最后一次了,我觉得我应该和她相见。

④入门确实没人把守,畅通无阻。我拣一个角落把身子掩藏在座位里,马上就能看到薰 子了!我下意识地直了直身,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还快逮地整理了一下仪表,双脚相 互搓掉对方的污垢……

⑤突然一只手将我从座位上拎起来,是该死的卢大耳! 他低声地对我吼道:“我早料到 你是一个小偷,今天偷到电影院来了!”卢大耳把我拖出电影院,扔到门外的大街上,还大 声喊叫,语言里充满了轻薄和挑衅。我本想跟卢大耳争辨,但电影院里传来了薰子的声音, 那声音如此甜美、清澈、纯净,此刻更代表着慈爱和正义。薰子在呼唤我了。在剩下的时间 里,她一共对着我笑了十一次,我确信,她已经看到了我,已经向我示意。我们开始了漫长 而伤感的告别……

⑥电影院的灯光突然亮了起来。卢大耳站在后面迫不及待地嚷道,电影结束了!

⑦电影院的大门“哐当”一声关上了。此时我才为刚刚花掉了的两块钱发愁。母亲一再 警告我,不要把钱花在别处,也许这是祖母这一辈子最后一次吃肉了,一定要拿着三斤肉回 家。我把口袋里的四块钱捏得紧紧的,快步穿过寂寥的街道。然而,肉行已经打烊了,屠户 们早已经不见踪影,干干净净的肉台散发着淡淡的肉味,两三只老鼠肆无忌惮地在我面前蹿 动。我惘然不知所措,一屁股坐在临街的长椅上,对着电影院大哭起来。

⑧卢大耳在我的肩头上拍了三次我才觉察。我抬眼看他。他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把一 块肉送到我的面前,说:“三斤!”我不明就里,不敢接。“老宋贱卖给你的。四块钱。你把 钱给我,我明天转给他。”卢大耳说,“老宋说了,就当是他请你看了一回电影。”卢大耳 不像开玩笑。我依然将信将疑。“你不要? 那我拿回家去,我也很久没吃肉了。”卢大耳转 身要走。

⑨我马上跑起来,把肉从他手里抢过来,把钱塞到他的手里,没等卢大耳反应过来, 我已经飞奔在回家的路上。

1.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富于变化。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每条不超过 10 个字)

_______一一偷看电影却被抓一一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的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1) 我下意识地直了直身,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还快逮地整理了一下仪表,双脚相互搓掉对方的污垢...

(2) 肉行已经打烊了,屠户们早已经不见踪影,干干净净的肉台散发着淡淡的肉味,两三只老鼠肆无忌惮地在我面前蹿动。

4.结合上下文内容,判断第 3 段“但当我听到薰子说话的声音时”和第 6 段“但 电影院里传来了薰字的声音”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有何作用?

5.请结合全文分析“卢大耳”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灿烂的红柳花

①戈壁沙漠中的红柳开得最灿烂的夏日里,我们去新疆最边远的且末县。

②走到半路,轮胎被锐物扎破,我们只好换上唯一的备用胎。这时,距离我们抵达的目 的地还有几百公里,如果路上再有点问题,就没有办法了。

③我们把车开到人居集中的路边,正要找个人打听修轮胎的地方,一位大约五十岁的汉 子骑着摩托车驶过来。我们刚一张口,那个汉子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可以用摩托车驮着坏 轮胎去修理,修好了就给你们送回来。”他的干脆利落,反而让我们起了疑心,万一是个骗 局,轮胎可就有去无回了。我们迟疑地打量着他,只见这个汉子民工打扮,两道浓眉下一双 眼睛清澈透亮。我虽然心里有些不踏实,但和司机交换了一下眼神,还是同意了那人的做法。

④我们在路边等了两个多小时,不见那人回来,心里有些发毛。忽然,摩托车的轰鸣声 打断了我们的猜测,那个汉子真的回来了。轮胎拴在摩托车后座上,那个汉子满头大汗,路 上飞扬的尘土把他的脸弄得灰蒙蒙的,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透亮。

⑤他下车后,有些气喘地说:“让你们久等了,修理铺的人吃饭去了,找了一阵子,这才 修好。”说着他把修好的轮胎递给我们,又递给我们一只半新的充气筒。我们要给他修理费 和充气筒的钱,他执意不要,若无其事地说:“修理铺是我亲成开的,只是花了点工夫,材 料不值钱。那只充气筒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送给你们应急吧!”反复推让之后,他还是没 有收下我们的钱。

了,消失在飞扬的尘土里。我忽然想到,在整个过程中,他并不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 何处去,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好像我们曾经相识……

⑦真是“祸不单行”,返程的那天,在茫茫胡杨林里,汽车在一个急转弯处失去了控制, 四轮朝天。我和另一位受轻伤的同事拖出了另外两位伤势较重的同事,拦住一辆车,车上的 人二话没说,就把重伤员送往油田医务所急救。但由于我们所处之地偏僻,手机没有信号, 剩下我们两个人只得托过路人捎信求援。晌午的胡杨林异常闷热,地上的小虫子爬来爬去, 蚊子似乎铆足了劲,成群结队地“问候”我们,风好像睡着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偶尔路过 的车辆,临近出事地点,放慢一点儿速度,又疾驰而去。

⑧太阳移到了西方。我们坐在地上,背靠着树干,呆呆地任凭塔里木的热浪蒸煮和蚊子 亲吻。就在我们又累又饿昏昏欲睡的时候,一辆半旧的北京吉普鸣着喇叭,停在我们附近。 一位扎着花头巾,上穿粉红色花格短袖上衣,下着花裙子的中年维吾尔族大嫂从车上下来, 一名汉族司机帮她从车上拎下两包东西,向我们走来。

⑨那两包东西摊在一块树荫下的平地上,一盆拉条子面,一盆香味扑鼻的炒菜,一壶茯 茶,几个盘子和茶碗,几双筷子。维吾尔族大嫂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一边招呼我们吃饭,一边 回答我们的问题。原来,她是路边开饭馆的,听过路的人说这里出了车祸,就做了饭菜,拦 了养路段的车,和司机一起给我们送来了吃的。吃完饭,那位大嫂嘱咐我们不要担心,她已 经托人送信到县政府,会有人来救援我们的。

⑩说罢,她和司机上车,我们诚恳地躬身谢别。吉普车拐了个弯儿,消失在一大片开得 正艳的红柳花丛后面。我们张望着那簇红柳,目光久久不愿移开。

(11)红柳在戈壁大漠无人栽培,独自生长的灿烂的红柳花自由绽放,丝毫没有强取悦 于人的意思,它的美是自然流淌的,让我总是想起那些在沙漠中帮助过我们的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二至第六段所描述的情节。

2.文章第③④两段加点处都写到汉子的眼睛,请结合语境,分别说说两处写眼睛的用意。

3.文章第⑦段画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5 月 31 日是“世界无烟日”,请你参加以“劝阻别人吸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宣传标语】学校准备将那些冷冰冰的“禁止吸烟”标志,换成富有人情味和启发 性的宣传标语。请你权写一条这样的宣传标语。(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分析数据】为了开展这次活动,活动小组从网上查找了莱市有关被动吸烟的调查统计数据,请你分析这组数据材料,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现场劝阻】近期学校组织部分同学到火车站对吸烟者进行现场劝阻。候车室里,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正在一边咳嗽一边吸烟。请你上前对老大爷说几句劝阻的话,注意语言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A 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 味草药,给他灌下去....A 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药剂,他清醒过来,一睁眼 便问:“还下雨吗....”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 A:“车呢? ”

选段中人物 A 是________。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后来的命运怎么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接受帮助是成长的便捷之路。②玉不琢,不成器。③      是金子,        要经过开采、筛洗、熔炼、提纯,才能闪闪发光。④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就好像                的过程。⑤想成长得好,就要接受老师、家长、同伴的帮助。⑥那些帮助你的人就像好的玉石工匠, 用他们的智慧呵护你的成长之路。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③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请将合适的选项填在第④句的横线上,依次是    (只填序号)。

A.陋石变美玉    B.金子发出光芒

 

经典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 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5)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6)双免傍地走,______________(《木兰诗》)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 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_____(污染 污秽 污浊)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2) 前树林下,行军蚁______《浩浩荡荡 浩浩汤汤 横冲直撞) 地向远方行进着,黑压压的一片,场面壮观的让人不可思议。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元勋      挚友      佚序      马戈裹尸

B. 跌起      屏障      宛转      鞠躬尽粹

C. 诧异      祈祷      霹雳      沥尽心血

D. 烦琐      斑澜      亘古      深恶痛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