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曹休字文烈,太祖从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尔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姓名转至荆州       易: 更换    B. 使虎豹骑宿卫      领: 率领

C. 事于休           委: 托付    D. 率众休降          诣: 拜访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A.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B.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C.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D.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对曹体非常欣赏和看重,曾称其为“千里驹”,让他和文帝曹丕在一起,待他如亲骨肉。

B. 刘备先派吴兰驻扎在下辩,又派张飞驻扎固山,想断曹军的后路。

C. 曹休识破张飞虚张声势想断曹军后路的计策,劝说曹洪果断出兵攻打吴兰。

D. 孙权屯兵历阳,派遣士兵渡江,烧掉了曹休在芜湖的军营几千处。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天文、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平衡、吉祥、美满和等阶的价值追求整个北京故宫建筑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龙凤呈祥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大多用了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内廷多用偶数,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这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因而借助与上下四方即天地相合的建筑数字用以满足天地护佑。和谐共生,祈福求祥的期盼,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子了等级性,《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官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太和殿巨柱高擎屋顶,为故宫中最重要的宫殿,其建筑构件之数量多取象征阳性的奇数,尤其力求九或九的倍数,力图用数的意象象征并宣扬等级性。

北京天坛圆丘作为祭天的场所、其几何尺寸更是严格采用九数,圆丘中央砌一圆形石板,称“太极石”,此石四周砌九块扇形石板,构成第一重;第二重砌十八块,第三重砌二十七块……,直到第九重为八十一块,都为九的倍数,目的是在不断重复强调“九”数的意义。

中国自三代社会,建筑就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体现出“礼”的要求。无论是中国传统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其空间形态和规格常用数字做出等级划分,《礼记》规定“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于是建筑的台阶高低也成了等级制度的裁体。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突出地表现在间架数字化追求上,唐代《管令》规定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四、五品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可见,不同品级的宫员能拥有的“间”“架”数量有着严格的区分。

1.下列有关“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建筑之中,使建筑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是我们的先民的一种文化创造。

B. 传统社会中建筑对数字的使用,往往表达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如“六”代表着家族的顺利。

C.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普通的老百姓在建筑中使用“九”这个数字是他力图用数的意象来象征自己社会地位的至高无上。

D. 中国自三代社会,建筑就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体现出礼”的要求,如:四、五品的官员一旦使用三间五架的门屋居所,便是“越礼”的表现。

2.下列不能说明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的内涵的一项是(   )

A. 普通百姓之所以喜欢偶数中的“六”,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因而借助与上下四方即天地相合的建筑数字用以满足天地护佑、和谐共生,祈福求祥的期盼。

B. 中国古代建筑由最初的抵御防护功能发展到承载多种社会功能,且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最终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智慧的增长。

C. 太和殿是宫中最重要的宫殿,其建筑构件的数量多取象征阳性的奇数尤其力求九或九的倍数,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D. 中国故宫皇家宫殿建筑群的内延多用偶数,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3.下列关于对中国古建筑暗含的等级性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

B. 中国封建延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代表着皇家的至高无上的等级。

C. 按《礼记》中台阶高低的规定,大夫可以使用七尺的台阶。

D. 北京天坛之圆丘中的圆形石板和扇形石板不断重复强调“九”数的意义。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词中,词人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杜志。

B. 毕业致辞是给学生毕业前上的最后一课,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独到的见解,严的论证,充实的内容,还有情怀。

C. 过去二十年,香港的成就源自发展,未来,香港的进步更需要发展。

D. 今后人脸识别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不过,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担忧:人脸识别技术足够安全吗?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自古以来,玉器在人们心中的       始终是神圣、崇高的,人们用它礼天祭把,用它辟邪祛魔,也用它温润、净化自己的心灵,玉是      的,因为它的实质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但它又是灵动的,“君子如玉”,它是     人格的完美再现。

A. 地位   肃穆   高傲    B. 位置   静穆   高傲

C. 位置   肃穆   高贵    D. 地位   静穆   高贵

 

下列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见地     勇(xiāo)    领略     手不释卷

B. 愚鲁     慰(jiè)     运筹     波澜壮阔

C. 繁琐     狡(jié)     泪丧     相辅相诚

D. 陶冶     穿(záo)     笃行     起承转合

 

你是否观察到身边善良的人所做的善良的事吗?如果有,请自拟题目,字数500左右。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莫斯科时间4301159(北京时间301559),经过两天太空飞行后,载有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人蒂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的联盟“TM----32”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到达目的地后,蒂托感慨地说:“我爱太空!”今年2月,蒂托与俄航空航天局签订了赴际空间站旅游的合同,并为此支付了两千万美元。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了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请指出本段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将“镶嵌”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3.“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中的“强笑”能否换成“笑着”?为什么?

4.“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为什么害怕?结合文段简要回答。

 

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2)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下面分析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台阶》——形象地写出了长期自卑压抑惯了的父亲,经过大半辈子的奋斗,在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时,“父亲”兴奋骄傲而又尽力收敛的微妙心理。)

B.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背影》——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写出了作者对父爱的顿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体贴之情。)

C.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老王》——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D. 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阶》——表现“父亲”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下面不是关于老王外貌描写的一项是(   )

A.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B.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C.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D.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下列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B.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C.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D.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

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蹬三轮         绕圈          荒辟

B. 夜盲症         塌败          闲聊

C. 直僵僵         欣然          枯髅

D. 滞笨           愧作          惶恐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chù)     (huáng)   (luó)

B. (zhàng)   (jiāng)   (liào)

C. (òu)      凑合(huò)     (xiāng)

D. 摩(chuǎi)   (dì)      (y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节日是人们用来庆祝、纪念或祭祀的日子。过节的时候,有的人呼朋唤友,欢聚一堂;有的人回馈亲友,感恩师长;也有的人追溯过往,展望未来……而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些特别的日子也常常被视作节日,例如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是属于一个家庭的节日,一本书出版的那一天是属于一个作家的节日,一个品牌上市的那一天是属于一个创业者的节日……

你是否曾有过一些难忘的节日?你又是怎样看待生命中那些令人有所领悟有所成长的日子的?阅读以上材料,自选角度,按要求完成作文。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间的庙会

林  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络。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有改动)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不超过150个字)

 

(核心素养)口语交际。

今年年初的一天,北京故宫一如往日,游人熙熙攘攘。太和门附近的大铜缸旁边,一名二十多岁的男青年正在刻画:“XXX到此……”很多游客对此非常气愤,纷纷上前制止小伙子的不道德行为。大家把他围在中间,对他进行教育。一位大婶说:“小伙子,你要是再在文物上乱刻乱画,当心我把你的手剁下来。”

如果当时你恰好在场,也想上前劝说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 《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 ④①⑤②③    B. ⑤②③④①    C. ④①②⑤③    D. ②③④⑤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B. 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C. 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

D. 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元霄  大抵  宽慰  嘱咐    B. 松懈  过隐  懒惰  回驳

C. 撺掇  糜子  慨叹  蓦然    D. 褪色  朦胧  躁热  斡旋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辈(xíng)    归(shěng)    叨(xù)       挑(xìn)

B. 奋(kǎng)    逻(jí)       闲(guàng)    旗(jīn)

C. 跃(yǒng)    步(dù)       家(juàn)     脸(xiá)

D. (wǔ)      勃(péng)     耳畔(pàn)      战(lì)

 

按要求作文

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时常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一种心爱的东西,渴望有位好朋友,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关爱或理解,渴望“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等。

请以《我渴望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在横线处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武卫营 _____      (2)全其城 _____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综合性学习

大家看了里约夏季奥运会后都表示大有收获,感慨良深。你班准备开展一个“奥运精神大家谈”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一、8月22日晚间消息,女排夺冠激发了网友庆祝的热情,也刷新了奥运开幕以来微博互动量的峰值。微博8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女排夺冠当天,微博上奥运相关内容的讨论量达7462万,互动量达1.1亿,达到开赛以来的新高。

二、“女排精神”成为国人共同的关注点。女排夺冠相关内容的互动量在当天达到7285万次,相关视频在微博上的播放量达3.4亿次。朱婷是当天微博上被提及最多的运动员,提及量达到1245万次,紧随其后的惠若琪微博提及量也达到1083万。奥运会期间女排曾两次引爆微博。1/4决赛逆转东道主巴西的视频,24小时内在微博上播放量达到4795万次。半决赛击败荷兰后,朱婷以607万的提及量成为当天最热门运动员。在微博和尼尔森联合发布的体坛风云榜上朱婷排在第4位,比前一天大幅提升12位。排名前20的运动员中有5位来自中国女排。

(摘引自《新浪体育》)

三、 这个夏天,奥运健儿们挥洒汗水,超越自我的同时,他们的很多画面,都让我们感动不已:因病儿征战七届奥运的丘索维金娜;梦断裁判手,挥泪别拳台的吕斌;大战后相拥握手的林丹李宗伟;豪取23金而挥泪告别泳池的菲尔普斯……

(1) 以下是活动中将要回放的一则新闻,请结合新闻内容,为之拟写一个标题,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以上人物或你所知道的其他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话,在感动时刻这一环节中为大家描述一个令人感动的画面。(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经过多日的比拼,中国代表团一共获26金、18银、26铜,奖牌总数70枚,在金牌榜上位居第三,比上届减少了12枚,是近5届奥运会的最差战绩,上一次中国代表团金牌数少于26枚还是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

部分网民就此事发帖评论,针对以下观点,请你以网民南楼花开的身份跟帖,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南山风:大国实力早就不需要用金牌数来界定了,我们的评价标准早就应该从“金牌论”“唯结果论”改变过来,成为“唯过程论”!

扁舟出海:中国体育青黄不接,老队员体力不济,新队员意志不强,训练不刻苦金牌数下降是必然的!

闲看孤云:运动员无论谁都会有压力!他们很辛苦,不容易啊!

南楼花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