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览祖国山水,寻华夏文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小组计划制作一本宣传图册,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以下几项准备和校验工作。

下面是几幅泰山的摩崖题刻。请选出一幅最能体现泰山气势磅礴、地位崇高的作品作为宣传画册的封面,并结合其书体特点及题刻内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第一幅:五岳独尊    第二幅:造化钟神秀  第三幅:云海    第四幅:拔地通天

你选择:第________   理由:_______

 

争执误会时,让我们以理解的名义,守护真挚的友情;彷徨苦闷时,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书写奋斗的人生;灾难来袭时,让我们以生命的名义,挺起不屈的脊梁……

请以“          的名义”为题目(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扣题而作,不少于600字;②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尊师”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也体现在呵护教师的尊严。习近平总书记把教师视为中国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他强调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材料二】现实中,学生公开顶撞、谩骂甚至殴打教师等情形时有发生,学校束手无策,这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尊严。当教师的尊严荡然无存时,我们的教育怎么能成功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在分析教育工作变得更棘手的原因时,曾指出:家庭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当,特别是尊重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目无尊长”。

   【材料三】2016年12月30日,青岛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1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以市政府令第252号发布,于今年3月20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情节严重的,视情节给予处分。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

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有媒体对“教师惩戒权”进行调查,赞成者高达81%,反对的只有19%。

【材料四】一幅漫画

1.请从第一、二则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

材料一:                                              

材料二:                                              

2.对材料四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学校教育工作者身份尴尬,教育权利受到束缚,无法实践平等的教育行为。

B. 漫画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此举不仅践踏了学校的尊严,也“毒害”了孩子的一生。

C. 这幅漫画幽默而又不失犀利,意喻深刻,意在警戒老师:“少爷们”碰不得,“老爷们”更是惹不起。

D. 漫画中孩子对家长的做法心存疑惑,在家长的榜样下也效仿骄横之态,这提醒家长们要注意正能量的言传身教。

3.允许学校适当惩戒学生的新规引发社会各界讨论,请你参与新闻评论,发表看法。                                                               

    新闻评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吴学究道:“如何赶得上?他作起‘神行法”来,这早晚已走过五百里了!只是事不宜这,我们只得惩地,可救他两个。”晃盖道:“怎生去救?用何良策?”吴学究便向前与晁盖耳边说道:“这般这般……如此如此……主将便可暗传下号令与众人知道,只是如此动身,休要误了日期。”

选段中吴用定下的“良策”是:                                                 

 

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正确打“√”,错误打“×”。

(1)祥子乘黑从兵营里偷跑,顺手拉了五匹骆驼,卖了35块钱,后将钱寄存在人和车场老板刘四爷那里。________

(2)鲁滨逊救了一个差点被食人族吃掉的土著黑人,那天是星期五,因此给他取名“星期五”,他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________

(3)简·爱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与表哥、舅妈以及学校校长对抗,长大后以其独立人格和勇敢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________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触触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于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走是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其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散文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于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走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事情

我的心理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C

A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B

D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痛苦深重

 

 

2.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请谈谈你对第⑧段龙应台这番话语的理解。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B.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抑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C. 第⑥段化用柳永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趁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D. 选文深情地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①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棋。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输过。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②“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

③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水尽时。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

④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⑤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刃有余的大智。就像那位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骄矜,可放旷,可目中无人、藐视四野,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⑥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宽阔在哪?必有一个饶人处。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⑦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饶人,是一种人性之暖。

⑧饶人,还是一种智慧。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得理且饶人呢,境界更为超拔。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人一得理,往往会理直气壮,有声势,要讨个说法,喧嚷、焦躁、振振有词;但是,任何事,过犹不及。不讲理,是缺点;硬讲理,是盲点。

⑨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天晴,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⑩人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一帆风顺。饶人,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⑤段中“这饶人处”指宋朝道人身有绝技,不骄矜,宽容让人一步棋。

B. 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

C. 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丰足,需以积极的态势努力获取,适当时候需“退一步”来反思。

D. 清代儒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意为做学问要高屋建瓴、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3.下面事例,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请简要阐述理由。

唐朝时,狄仁杰千方百计排挤娄师德。可娄师德心胸宽宏,以德报怨,上表“十许通”,竭力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赞赏他的治国才能。狄仁杰看了荐表后羞愧难当,折服于娄师德的包容之心。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受籍:受封。②抎:yǔn,丧失;失掉。③骐驎、騄耳:骏马名;耳,駬。④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⑤縠:hú,绉纱一类的丝织品。⑥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1.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臣之妻____________           (2)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__

(3)宣王____________               (4)王使人为____________

3.与乙文“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时间进    B. 鸣之不能通其意    C. 博学笃志    D. 登轼望之

4.翻译下面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选文内容,从劝谏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邹忌与王斗的不同表现。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 “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 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

其mèi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底蕴  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hé乃至冲突,与观众【乙】(分享  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

①mèi力__________                ②隔hé_________

现(A.chénɡ  B.chén)_____    ④感(A.ɡài B.kǎi)______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默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2)莽红尘,____________________?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4)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子》一则)

(5)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九万里风鹏正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7)《木兰诗》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陋室铭》中表明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列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十五六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请以“在我们这个年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回到家里,把那孤零零的三五朵百合放在水瓶里,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可口袋里的钱不敢挥霍。毕竟,就算是一小束,也是他的爱情。

那一次,是我的浮浅和急躁伤害了他。之后我们再没提过这件事。四年后,我去给丈夫上坟,进了花店,我跟卖花的姑娘说:“这五桶满满的花,我全买下,别担心价钱。”

坐在满布鲜花的坟上,我盯住那一大片花色和黄土,眼睛干干的。

以后,凡是百合花上市的季节,我总是站在花摊前发呆。

一个清晨,我去了花市,买下了数百朵百合,在那间房中摆满了它们。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家里所有的窗和门,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那是丈夫逝去了七年之后。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原题为“夜深花睡”。选自十月文艺出版社《你是我不及的梦》一书,有删改)

1.文章写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前文,试揣摩此刻“丈夫”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3.通读全文,试简要分析“丈夫”的性格特点。

4.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在结尾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下面语段,分析二者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1)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背影》)

(2)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夜深了,花睡了》)

 

(一)阅读下面文章, 回答下面小题。

三种诸葛亮

邓拓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②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③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④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⑤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⑥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⑦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⑧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 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 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 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2.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________________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

4.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 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 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 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作者:元结  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 及见之 及:等到

C. 趋焚之 趋:追逐    D. 长必好之 好:喜欢

2.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B.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C.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D.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 “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 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 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________________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名句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 _________________ 。    (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十则》)

(3)受任于败军之际 ,__________________ 。  (诸葛亮《出师表》)

(4)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 。     (赵翼《论诗》)

(5)杜甫《春望》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写出了在战火中想知道家中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6)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二章》中“_____________”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综合性学习。

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在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看到路边的野花一夜间开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中不时飞过一只又一只小鸟,你的心中是否会涌动着一种渴望:让我们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吧!

(1)班级要组织同学们进行一次野外踏青活动,想邀请语文组的宋老师一同参加,如果要你去邀请,你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会背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节气,谈谈这个节气的含义。

节气: ________________                

含义: _________

 

名著积累。

列表记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下面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古代小说类表格,请把相应的出处和作家补充完整。

作品

出处

作品地位

作者

朝代

智取生辰纲

(1)

长篇英雄传奇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杨修之死

《三国演义》

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2)

元末明初

范进中举

(3)

长篇讽刺小说

吴敬梓

香菱学诗

《红楼梦》

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4)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文段空格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⑥ ② ③ ⑤ ④ ①    B. ⑥ ① ④ ② ③ ⑤

C. ⑤ ③ ④ ① ⑥ ②    D. ③ ⑤ ④ ⑥ ① ②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

B. 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

C. 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D. 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啊。

B. 她喜欢收藏,买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的书,到各地去他按图索骥,结果收回来的东西多而杂。

C. 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D. 在读书报告会上,张珊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玷污 嬉戏 缀学  忍俊不禁    B. 嬉戏 杀戳   狼藉  粗制滥造

C. 幅射 讴歌 濒临  原形毕露    D. 沉湎 屏障  吹嘘  以逸待劳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xiān)巧   屏(bǐng)气    昏聩(kuì)   戎马倥偬(zǒng)

B. 剽(piāo)悍   慰藉(jiè)      啁啾(jiū)   不屈不挠(ráo)

C. 悄(qiǎo)然   模(mú)样     坍(dān)塌   请君入瓮(wèng)

D. 巷(hàng)道  绽(zhān)放    胴(tòng)体  恪(kè)尽职守

 

作文。

请以“听见春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姓名、校名。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树比人活得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我们却从未听到过树会扒下人的什么零件的传闻。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毕淑敏《毕淑敏精选集》 (有删改)

1.文中那棵古树,在作者眼里,它有哪些优于人的特点?

2.本文所写的对象是草,作者用近一半的篇幅写树, 是否合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3.“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内容的理解。

4.下列各项中对文章阅读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 作者在开头叙述了自己去看一棵古树,意在突出这棵古树不但非常受人尊重,也让作者产生了空前的敬意。

B. “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倒在地上”,这句话夸张了写出了这棵古树受到极多的关注和赞誉,声名远播。

C. 作者把人和树进行对比,让人感受到对树的劫掠的过度,造成了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以激发人们重视保护树木的心愿。

D. “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其中,“安然”一词赞美了小草虽则卑微,却并不自惭形秽的品质。

E. 本文借草的生存状态, 昭示人类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应该坚定执著,坦然面对,自尊自信地生活。

5.“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清欢

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 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追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和第④段分别使用的关于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3.第⑦自然段主要论证了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小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节选自《北史·祖莹传》)

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②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2.根据选段内容,概括说说祖莹“声誉甚盛”的原因。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卒或有所闻”,本文中祖莹成为“圣小儿”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后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面哪一组句子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      )

A. 中有足乐者         不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B. 慕圣贤之道         习其声,又近出前后 (《黔之驴》)

C. 父母有裘葛之遗     一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D. 烨然神人           为佣耕             (《陈涉世家》)

2.下列句子与“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C.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暮春时节柳絮漂泊无定纷纷坠落,杜鹃声声悲鸣“不如归去”;既含有飘零之感,又含有离别之恨,融情入景,令人凄伤哀婉。

B. “闻道”,表示惊惜,“龙标过五溪”,作者听说王昌龄被贬,已经走过龙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 “愁心”,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 李白将明月拟人化,让明月富有同情心,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

2.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