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A.次:编次。                B.亡:死亡。

C.举:发动。                D.死:为……死。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    中虚度。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

美丽的浪花。至于结局,并非是最重要的,    你享受了    的过程。

A.索然无味 激起 而且 精致

B.如释重负 激扬  况且 精妙

C.如释重负 激扬  因而 精美

D.索然无味 激起 因为 精彩

 

下列各组词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古刹(chà)  心往神驰             B. 消声匿迹   楹(yín)联

C. 贬(bāo)  浮想联(piān)    D. 瞭(liào)望  登峰造级

 

题目:有时,我也想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大胆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写你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

 

阅读《风吹不掉的红榜》,完成小题。

风吹不掉的红榜

葛俊康

上高二那年,我18岁。当时,在老师的心目中,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扶不上墙的差生。其实我不是天生就是如此的。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成绩还蛮好的。只是升入高中后,由于爸爸的去世,我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爸爸是镇里的老师。一次,爸爸为了救一名落水的学生,永远地离开了我和妈妈。爸爸的死,让妈妈成了镇里的临时工,专门负责打扫学校的教学楼。从此,我们家就住到了学校。

母亲是农民,没有读过书,在学习上帮不了啥忙,只知道在生活上让我吃好穿好,平时回家啥都不让我做。所以,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后,我第一个觉得对不起的就是母亲,不敢拿回家面对母亲的眼神。母亲问考试情况,我就只好含糊其辞地说,考得不好。母亲往往就会叹口气,说:“康娃,你爸走了几年了,妈现在就只有你,妈的希望就全部在你身上,你无论如何给妈争口气。”

母亲的这些话,常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知道母亲也是望子成龙,想我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终于,在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进了年级的前50名。名字终于上了学校的红榜。看着贴在教学楼前面墙壁上的红榜,我的心里不知是啥滋味。

放学回家,我告诉母亲我上了红榜。母亲的脸上立即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忙说,真的?快,马上带我去看看。说完,母亲不顾锅里正炒着菜,把火一关,拖着我就往教学楼跑。

看着红榜上我的名字,母亲的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那晚,母亲的笑意一直挂在脸上。母亲很久没有这样笑过了。看着母亲的笑容,我的心里多少也感到好受了一些,不久就慢慢地沉入了梦乡。

要到天亮的时候,我被外面的风雨声惊醒了。原来外面下起了大雨。

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我有了一些尿意,忙起床后就往卫生间跑。走过母亲的房间时,我发现母亲的房门是开着的。往里一瞧,床上却没有母亲的身影。

我想母亲是不是也去了卫生间,我就在外面等。等了好长时间,没见母亲出来。我忙推开门,哪有母亲?我的心一下就慌了,在这大风大雨的夜晚,母亲一个人会到哪里去呢?我忙拿上手电筒出门去找。

走到教学楼的时候,我看见一个人影正站在那里用手扶着墙壁。我忙走了过去,发现是母亲。只见母亲两手紧紧地压着下午才贴上去的红榜。

看着母亲的样子,我十分的不解。母亲看着我,说,你来干啥?快去睡,明天还要读书!

我问母亲那样压着红榜干啥?

母亲看着我,认真地说,我这样压着,它才不会被风吹掉。

听完母亲的话,我还是不理解。我想,即使吹掉了又怎样?

母亲看着我困惑的样子,说,我就是想让大家明天再看看,我儿子也上了红榜。

母亲一说完,我的心里竟猛地震动了一下。母亲,这就是我可亲可爱的母亲。此时,看着母亲在风雨中扶着红榜的样子,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出来。

我走上前,紧紧地抱着母亲,任泪水肆意地流淌。

一年后,我终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走的那天,母亲送我到车站。在火车开动的一瞬间,看着站台上母亲那花白的头发,我的眼中又湿润起来,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我母亲,因为我第一次上红榜的成绩全是假的,是作弊的结果。

1.第一段中“其实我不是天生就是如此的”这个交待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看着贴在教学楼前面墙壁上的红榜,我的心里不知是啥滋味。”这句话的理解。

3.文中有两处写到“觉得对不起母亲”,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的感受?试作概括并分析原因。

4.文中有很多描写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下列三处描写中选一处进行心理补白。

(1)看着母亲的笑容,我的心里多少也感到好受了一些,不久就慢慢地沉入了梦乡。

(2)母亲一说完,我的心里竟猛地震动了一下。

(3)我走上前,紧紧地抱着母亲,任泪水肆意地流淌。

我选第(    )处,
5.读完全文,说说本文以“风吹不掉的红榜”为题有什么好处?

6.“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联系实际,谈谈你父母对你的期望。

阅读《神奇的蜜蜂世界》完成小题。

神奇的蜜蜂世界

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复杂有序、充满谜团的王国中,既有令人关切的趣闻,也有令人折服的奇事。了解了蜜蜂之后,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不得不大加赞叹,不能不对小小的蜜蜂肃然起敬!

蜜蜂是以群体立国的,每个群体都是一个集体,一个有组织、守纪律的大集体。一个集体通常由几千到几万只蜜蜂组成,其中包括一只蜂王、几千到几万只工蜂和只在繁殖季节才出现的几十到几百只雄蜂。由于占蜂群个体数量99%以上的工蜂和蜂王都是雌性蜜蜂,因此,可以说蜜蜂王国是个“女儿国”。蜜蜂王国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和睦相处,生活、工作井然有序。

蜜蜂王国的城市建筑非常奇特,那里有一片片悬挂着的蜡质蜂巢。在每一个蜂巢的两面,整齐地排列着6 000~7 000个正六边形的房孔。在一片片蜂巢之间,有一道道距离相等的空隙,在那里居住着“该国的全体公民”。它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确实是昆虫世界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它是蜜蜂王国里唯一的母亲,其职责就是专门产卵,繁殖后代,因而受到众蜂的高度爱戴和保护。许多工蜂侍奉在蜂王周围,工蜂随时分泌营养丰富的蜂王浆喂养蜂王,为蜂王做清洁工作。蜂王在蜂群中走动时,工蜂会主动为它让路。如果蜂王要从这一巢脾到另一巢脾去,工蜂们会互相勾连起来,搭成一座临时的“桥”。当蜂群受到外来侵略时,工蜂就会把蜂王围在中间,保护起来。

“蜂王”是个有名无实的称号,因为它不是领导者,对王国也无支配权。在这个大家庭里,真正当家做主的是众多工蜂,也就是说,是广大劳工。蜂王的寿命通常是3~4年,最长的可达8年,是工蜂寿命的10多倍,成为蜂群中的老寿星。

在蜂群里,工蜂的个体最小,体重约100 mg,但数量最多。从一定意义上讲,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从卵、幼虫、蛹到出房,需要21天。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的雌性蜂,它们在蜂群内承担着哺育、采集、酿蜜、清洁、保卫、造房等一切工作,甚至分家以及蜂王的命运等重大事宜都由工蜂来把握。

工蜂出世刚刚3周,就迈入中老年时期,这时分泌蜂蜡的功能就消失了。这一信号通知它们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它们分工很细,采蜜者不采粉,采粉者不采蜜,以达到蜜和粉的比例协调。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劳作到体衰力竭而死。在采集的繁忙季节,工蜂的寿命很短,仅一个月左右,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劳动不止,它们为“王国”同胞的生存和繁衍献出了毕生精力。

“蜂国”虽小,却神圣不可侵犯。每个蜂巢犹如一座城堡,巢门犹如城门。在巢门口,一般都有几只或几十只甚至成百上千只的守卫蜂。它们各个都是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壮年蜂,像边防战士一样,日夜警惕地保卫着“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如果有敌来犯,守卫蜂便迎头截住,群起而攻之,连咬带刺,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巢内蜜蜂收到敌情警报信号后,全体动员,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战斗。蜜蜂的螫针上有倒钩,像鱼钩一样,一经螫入就拔不出来。而与此同时,蜜蜂也壮烈牺牲了。

蜜蜂的螫刺是“保家卫国”的主要武器,它不因大敌当前而畏惧,也不因螫刺身亡而退缩,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啊!
1.文章第一句话“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蜜蜂世界的神奇?试简要概括。

4.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蜜蜂的群体通常由一只蜂王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组成,它们都是雌性蜜蜂,在繁殖季节才会有几十到几百只雄蜂出现。

B.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因此,工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蜂王”。

C.工蜂在分泌蜂蜡的功能消失后就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

D.守卫蜂的职责是保卫蜜蜂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当有敌来犯,守卫蜂便群起而攻之,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一例作具体说明。

6.读完全文,说说你从蜜蜂身上能学到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小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使子路问之(                (2)何为不也(          
2.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赋其二(                    (2)几死者矣(            

(3)若役                      (4)汪然出              
2.翻译句子。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3.永州之野的“异蛇”,其毒无比,当能“当其租入”时,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用文中原话回答)
4.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阅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完成小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凉州词》中有这么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你怎么看?

学习了“气象物候”这个专题,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任务。(5分)

(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2)阅读下列这首诗,联系物候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我的发现:

 

名著阅读

从下列所提供的名著情节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制作读书卡片。

A.大闹五台山   B.绝望岛遇“星期五”   C.帮小人国打败邻国    D.三调芭蕉扇

所选情节:

出处:                             作者:                      

故事情节概述:                                                                                                                                                                                                      (不少于50字)

阅读感言:                                                                                                                           (不少于30字)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                                                                                                                                        

 

面对酒驾带来的血淋淋的教训,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酒驾检查的力度,严厉处罚了一批酒后驾驶者,但是酒驾还是屡禁不止。针对这一问题,某校九年级(3)班,开展了“如何杜绝酒后驾驶”的主题班会大讨论。

(1)请你分析一下酒后驾驶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哪些?

(2)请提出几条杜绝酒后驾驶的意见或建议。

(3)请设计一条标语,宣传酒驾的危害。(要求:语言简洁对仗,寓意深刻)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        ,历史的        ,生命在      、成长、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A.变迁     流逝      诞生    繁衍        B.变迁     流逝      繁衍    诞生

C.流逝     变迁      诞生    繁衍        D.流逝     变迁      繁衍    诞生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我们班同学所缺乏的,一是毅力不够,二是方法不当。

B.奥地利的登山俱乐部遍及全国,拥有25万会员,根据会员每年的经济收入状况,缴纳一定的会费。

C.经过老师的教育,全体同学对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上提高了认识。

D.老师昨天在办公室里同他诚恳地交换了意见。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hè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岩桨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记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shí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hè(     )藏云     郁郁葱(     )     地(     )   侵shí(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

 

诗文名句默写。

(1)                    ,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漫游黄山仙境》)

(2)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4)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5)绿杨烟外晓寒轻,                     。(宋祁《木兰花》)

(6)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陶渊明《桃花源记》)

(8)急湍甚箭,                    。(吴均《与朱元思书》)

(9)法不阿贵,                   

(10)                       ,恒兀兀以穷年。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题。

老年人对小孩说:“流泪罢, 叹息罢, 世界多么无味呵!” 小孩子笑着说: “饶恕我, 先生! 我不会设想我所未经过的事。” 小孩子对老年人说: “笑罢, 跳罢, 世界多么有趣呵!” 老年人叹着说:“原谅我,孩子!我不忍回忆我所已经过的事。”

1.选文出自《繁星·春水》,作者是       ,作品歌颂的主题是

2.这首诗中的小孩子有什么精神?请联系诗句分析。

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按要求作文

题目:这一次,我没有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问题不限);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故乡的沉沦

①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②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③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④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⑤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砖,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⑥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⑦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⑧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⑨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⑩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⑾“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⑿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⒀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赏析文中第②段加点的词和第⑨段画线的句子

(1)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2)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
3.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4.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

 

闻香识“英雄”

①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人体能够分辨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人为何具有如此的“品”味能力?

②在人类诸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两位科学家琳达·巴克、理查德·阿克塞尔决心用他们的精诚合作,叩开嗅觉科学的大门。阿克塞尔和巴克发现,人的鼻腔细胞膜上分布着不同气味受体。人体基因总数中的3%,即大约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有气味的物质首先会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内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③不仅如此,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比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气味受体细胞的种类与气味受体完全相同。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嗅球中被称为“嗅小球”的微小结构。人的大脑中约有2000个“嗅小球”,数量是气味受体细胞种类的2倍。“嗅小球”也非常的“专业化”,携带相同受体的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到相应的“嗅小球”中,也就是说,来自具有相同受体的细胞的信息会在相同的“嗅小球”中集中。“嗅小球”随后又会激活被称为僧帽细胞的神经细胞,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使人的嗅觉系统中信息传输的“专业性”继续得到保持。僧帽细胞然后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其他部分。结果,来自不同类型气味受体的信息,组合成与特定气味相对应的模式,大脑最终有意识地感知到特定的气味。

④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两位科学家还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却有大约1000个。如今,他们的一些基础研究理论已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说,老鼠被训练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老鼠嗅觉灵敏,经过数月训练记住人类的气味后,科学家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并与电子发报机相连。当它们被派往废墟现场,嗅到“目标”的气味之后,脑电波波动图形显示“啊哈,找到了”。此时,技术人员可通过设备确定小老鼠的位置,同时也就能知道被困人员的下落。比如说,日本科学家正在研发的一种“空气炮”。当人们在购物中心物色商品时,它会“开炮”——喷射一种特殊气味,譬如说新鲜面包味或是香水味,经过气味对大脑的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大激发,皮夹中的钱则大把大把流向经营者腰包。
1. 下列关于“嗅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类的各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

B.人体中有1000多个基因,是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分辨不同的气味。

C. 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

D. 老鼠嗅觉灵敏,只要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它就能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
2.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层层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总领全文内容。

B.本文围绕嗅觉的产生机理,通过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

C.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准确、平实。

D.“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大约1000种的气味受体”。
3.文章开头说“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介绍,说明其中的原因。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迨②能倍③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②迨:等到。③倍:同“背”,背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患记问不人/未柳絮因风起    B.独下帷编/以为妙

C.迨能倍诵止/蒙始就学        D.在马上/以钱币乞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收族为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作者“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D.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采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把“不要”删去)

B.晕倒在购物中心的一位老人,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的救护下,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一位”移到“晕倒”前)

C.游泳专家表示:有人溺水时,非专业人士如果盲目下水救人,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施救的难度很大。(将“相当危险”和“施救的难度很大”互换位置)

D.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现异常天气。年初,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灾难”改为“侵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不仅凝聚起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风云,而且酝酿着更大跨度的历史变革,是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里程碑。

B.我踌躇了半天,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C.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D.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jué   bié。

(2)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piāo  hàn  的动物——马。

(3)突然间,我huǎng  rán    ,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4)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  ér    shě。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汉乐府《木兰诗》)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赵师秀《约客》)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5)把杜牧的《泊秦淮》默写完整。

□□□□□□□,□□□□□□□。□□□□□□□,□□□□□□□。

 

当下,人们不吝赞美之辞,对一些来自草根阶层的平凡人物冠以“最美”二字,如“最美老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消防员”等。主流媒体不甘落后,大量刊载“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发现“最美”、宣传“最美”已然成为当下一种社会现象。

请以“最美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除诗歌、戏剧以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地名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13分)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闲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自《读者》,稍有改动)
1.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2分)
2.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3分)
3.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3分)
4.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3分)
5.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2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