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的一口大缸上刻下了“梁齐齐到此一游”几个字,被人拍照并上传到网上。“梁齐齐”立刻遭到了网友的批评;也引来了众多网友的辱骂,譬如,有的网友说:“梁齐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

请针对这一现象,自选角度,发表你的看法,字数:80—100字。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②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⑥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⑧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⑩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6分)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②然而春风来了,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③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④小巷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狗将它们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 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⑤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⑦泥泞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 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⑧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若隐若现,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⑨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本文题为“泥泞”,为何开头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雪?(4分)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3.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结合文意分析。(5分)
4.泥泞不能“刻意”制造,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泥泞中跋涉一回”?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4分)

2013年9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玉米改良工程中心主任戴景瑞等专家带领20多名网友采摘、品尝转基因玉米,掀起了民众对转基因的新一轮讨论。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品尝转基因玉米具有科普价值;而广大民众对转基因却仍顾虑重重。那么,转基因食品是否真的吃不得呢?

②转基因食品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从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作为加工原料的食品。科学界对转基因多持认同态度,而对转基因的推广,在于它对人体的有益方面,更有全局范围的考量。

③转基因食品大多具有传统食物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性。例如,普通大米的营养成分中缺少维生素A,且长期食用易患铁缺乏症。曾经引起巨大争议的转基因黄金大米,用一个来自玉米的基因取代喇叭水仙的基因,让金大米中β胡萝卜素含量达到每克大米含37微克,满足了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量,弥补了普通大米的缺陷。而在危害性方面,支持者迄今为止没有够资格的研究机构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证据,其对人体的危害也仅仅是猜测。

④就全局来说,转基因是粮食增产的必由之路之一。用传统方法种养传统作物,地球已不能养育今日人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黄河以北的小麦、长江以南的水稻,产量都不过千斤左右。但如今那里多数已建成“吨粮田”。这一转变的原因,不仅是精耕细作,更是科学技术。在嫁接、杂交普遍化的今天,“纯天然”只是相对而言。对水资源而言,玉米通过转入抗旱基因减少灌溉用水,也节约了水资源。

⑤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用好,转基因也是如此。
1.本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选文第③段划线句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4分)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首句最精彩的是哪个字?有何表达效果?(2分)

(2)作者借“商女”讽刺现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12分)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减:不足。②大将军:王敦。③钱凤:人名。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大将军甚爱

A.久,目似瞑                  B.今方来,吾欲辱

C.往来于荒村野水            D.送杜少府任蜀川
2.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大将军与钱凤商议谋反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B 从“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中可以看出王右军是一个机智聪明、沉着冷静的小孩。

C王羲之以“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的自然坦然,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使自己成为了郗家的乘龙快婿。

D 郗太傅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不选矜持之人,而选择自由散漫之徒,可见其选婿草率。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人未之  奇:                置帐中眠            

闻所论                 丞相郗信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2分)

(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填空。

“这一天,他们走到(   )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往林冲脑袋上便劈下去。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节选自《水浒传》)

文中括号应填的地名是    ;“胖大和尚”是     。(2分)

 

下面五个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②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A.①②     B.    C.②①    D.②①

 

对下面各项中加点字词词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A 不可久:居住                 圣人非所与也:同“嬉”,玩笑

B 无与乐者:想到               悄怆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C 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相似:只

D 非相度不得其:真实情况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诗篇,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B.《文明上网倡议书》为无锡如火如荼的文明城市创建奉上了一枝鲜花,增添了一叶新绿。

C.这几幅山水画画得都不怎么样,只有小刘画的这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D.春日无锡的蠡湖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多姿多彩,令游人瞻前顾后,流连忘返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2分)

A.谛(dì)听   山岚(lán)        B风靡(mǐ)      斟酌(zhuó)

C.龟(ɡuī)裂  重峦叠障(zhànɡ)  D自出心裁(cái)  喧嚣(xiāo)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讨论会上,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委员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的的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此言论一出,有人赞成,认为击中时弊,有人反对,觉得过于偏激。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阐述理由。(20分)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不少于200字。

 

专题活动 2分

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选用一句切合语境的诗句填空。2分)

     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会“                            ”。

 

(14分)

父亲的清明节

吴昕孺

(1)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2)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3)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然后,叫我过去磕头。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4)父亲追,我跑。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5)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6)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

(7)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我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牵着他的手。现在他不会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了。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8)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风吹火猛,一忽儿,半边天都是红的了。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救之,才未酿成大祸。

(9)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乡亲们走了。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B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10)又过了些年。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在妈妈的看护和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床上,就像一片薄薄的叶子。

(11)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更多的是静默。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选自《散文选刊》2012第3期,有删节
1.文章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3分)

答:                                                                         
2.文章描写笔法细腻而有生活气息,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答:                                                                       
3.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文中A.B两处人物“怒喝‘头点地!’”的原因。(4分)

A处                                                                       

B处                                                                        
4.结合全文,说说本文的题目好在哪里?(4分)

     答:                                                                       

 

9分)

说“宁静”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最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给他们提出建议。(4分)

 

 

(14分)

贾逵旁听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舌倦,世所谓‘舌耕’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明过人             (2)不万里   

(3)于门侧             4)赠献者积粟   
2.下列句中与“旦夕抱逵隔篱而听”的“之”用法相同的是3分)    

A.其姊韩瑶                 B.左臂挂念珠倚

C.何陋                     D.而不能通其意
3.翻译下面句子(3分)

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倦,世所谓“舌耕”也。

译:                                                                           
4.贾逵是汉代著名学者,他从小聪明过人,这当然是很好的条件,但他所以能成为有学问的人,还有什么原因呢?请联系选文具体分析。4分)

答:                                                                         

 

阅读与欣赏(42分)

(一)(5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对《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他们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

B.首句 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

C.第二句两个字,写出人的“伤心水流”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

D.第三句在字前缀一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
2.末句通过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名著阅读(4分)

自思道:“天可怜见A!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 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A举手,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 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A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

上语段出自名著                  ,其中的A是            (人物名)(2分)

②画线句属于人物描写中的         描写,表现了A            的心理。(2分)

 

读下面两则材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字。(3分)

汶川蓥华镇中学初一(1)班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她说:“在下面,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另一个被埋在废墟里的名叫罗瑶的女孩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睡着,结果她战胜了死神。

 

 

 

 

 

 

 

 

 

 

 

下列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是3分)(      

漫长清冷的冬夜在晨曦中隐去了身影,吵醒了晨梦的麻雀在窗外叽叽喳喳地雀跃着,           。开窗问候早晨,好生纳闷,居然有几只麻雀迎着寒风蜷缩在梧桐树冠的最高处,         ?看着它们被风吹得零乱的羽毛,我更加怜惜这些冬的忠实守候者。

  A.给寂寥的冬晨增添了不少生机      莫非它们也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B.给美丽的冬晨增添了不少乐趣      莫非它们也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C.给寂寥的冬晨增添了不少生机      莫非它们不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D.给美丽的冬晨增添了不少乐趣      莫非它们不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日本政府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

B.望着白云缭绕的巍巍香炉峰和飞流直下、势不可挡的庐山瀑布,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

C.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核安全方面的专家,用9个月时间对在建核电机组、待建核电机组及核燃料循环设施等进行了安全检查。

D.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情感丰富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叙述方式自由活泼。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望着八百里沂蒙起伏的群山,文思泉涌,一首《沂蒙颂》一气呵成

B.对于各种网络游戏,一些年轻人沉溺其中,乐此不疲,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时光。

C.得到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她勇敢地走向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是相得益彰啊。

D.教语文的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6分)

①食之不能尽其  材:                  ②无案牍之    劳:      

③执而临之                     ④用再火令药熔            

   ⑤尽粟一石      或:                    ⑥瞬息可        就: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故园渺何处                   韦应物《闻雁》

        ,泥香带落花。(葛天民《迎燕》)

        ?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池鹤》)

淮南秋雨夜,                   。(韦应物《闻雁》

                  ,寻常百姓家。(葛天民《迎燕》)

  ⑨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涟yī(      qiú(   )枝      秀qí(       ④丰   

 

题目: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受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的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 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幅幅画面。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爬树的男孩     作者: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  谢素军译)
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4分)

⑴拉瓦利用        。⑵安德烈利用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⑵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3.文中写道:“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请结合语境,揣摩拉瓦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4.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4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4分)

     线   作者:冯骥才

    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1.文章针对当前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的观点。(2分)
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用了     方法,  作用:    

 

文言文阅读。(10分)               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絪御史(                    (2)公之曰(      

(3)公咨嗟久之而           (4)回京阙(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公咨嗟久而去

A虽有千里     B执策而临     C而不能通其意    D无案牍劳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4.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2分)                     

 

诗歌阅读。(4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呜轧(yà):拟声词。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分)         

(2) 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