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对比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者的阶级性质相同

B. 两种制度下都不可能出现以权谋私

C. 二者的适用对象相同

D. 体现了民主形式从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的变化

 

《俄国史文献》载:政府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签订的协定。……政府要尽快召开立宪会议,会议要在普遍、直接、平等、秘密投票的基础上进行,要保证为保卫祖国而血溅战场的勇士参加选举。文中提到的政府,是(   )

A. 沙皇政府    B. 工兵代表苏维埃

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人民委员会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李悝“尽地力之教”的目标,也是他的政治纲领。“使农益劝”的办法是计口授田,对每个“农夫”授田一百亩,收入归耕者所有,国家抽十分之一的税。照李悝的计算,当时粮价是每石三十个钱。这十一之税收的是粮食或是钱,材料没有说明,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实物地租;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货币地租。

材料二魏文侯问李克(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摘自《魏文侯问李克》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的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产生的影响。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秦孝公求贤若渴

C秦孝公希望改革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 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 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出现了新的阶级关系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 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 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 最本质的是

A、由分裂走向统一            B、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C、诸侯林立兼并战争频繁      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

 

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

D. 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 铁器牛耕的使用    B. “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 各诸侯国的变法    D. 宗法分封制解体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

①井田制瓦解

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④百家争鸣

⑤争霸战争频繁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   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百家争鸣的冲击   D.变法改革的冲击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

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

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    B. 春秋时期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 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以法治国     D.废除分封制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商代秉承神权法思想,商汤伐桀,打出了“天命殛之”“致天之罚”的旗号。对罪人施用五刑,也诡称天的意志。所谓无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借以增加司法镇压的威慑力量。西周在中国法律的初创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西周法制的内容与形式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形成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法制指导思想,确立了“刑罚世轻世重”“明德慎刑、矜老恤幼”等刑事政策与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林立”“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法家,他们在围绕着“礼”“法”问题所展开的争辩过程中,各自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合理因素的法律新见解,大大丰富了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古代法学。春秋时期最大的立法成就——各国陆续制定并公布了成文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又对旧法律进行了系统的变革,陆续出台了一批新的成文法。其中以李悝汇集各国刑典制定的《法经》为时最早,成就也最高,集中代表了当时的立法水平。李悝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贼法列于《法经》六篇之首。无论是律典体例、篇章结构,还是在确立宗旨、内容实质等各个方面,《法经》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各代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发展概论》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法经》“集中代表了当时的立法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选自梭伦的两首诗

材料一:“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

材料二:“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1)材料一、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他们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从梭伦的自白中可以看出梭伦的改革政策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原则?

 

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做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质。分析梭伦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