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遗产》中讲道:“德国统一的方式和事实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欧洲自由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新成立的国家是保守主义的产物。”下列能体现出“保守主义”的是

A. 议会拥有立法权    B. 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C. 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D. 首相主持帝国政府

 

英国虽然在1867年扩大了选举权,但仍旧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获得了这种权利。而德意志在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这显示出德意志

A. 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B. 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

C. 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    D. 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作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其中有75名终身职议员),因而这一宪法也同样适合于君主制。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一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一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A. 脱离法国国情    B. 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C. 不能维持长久    D. 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参议员每州两名,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每州选派的选举人团队选举产生;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产生。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实践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    B. 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

C. 防止出现多数人民主的暴政    D. 防止联邦政府权力专制化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没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的这一规定

A. 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性    B. 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

C.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 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的独立性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主张,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在法国大革命中,圣茹斯特指出,幸福是欧洲的一种“新的概念”,旨在反对大贫大富。材料反映了二者

A. 主张建立总统制共和制    B. 关注平等原则

C. 提倡以权力制约权力    D. 倡导天赋人权原则

 

英国内阁由英国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内阁在英国已经开始萌芽了。萌芽状态的内阁只是一个服务于君主的御用咨询和决策机构,并没有与议会建立起任何关联。1689—1714年间,英国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的御用机构向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的过渡,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内阁与议会权力的消长与演变

B. 政体演变促使内阁制由萌芽走向成熟

C. 内阁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D. 英国内阁逐渐公开化、独立化、制度化

 

《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但如他人的果实落在自己的田中而被牲畜吃掉的,则不需负责。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 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 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C. 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D. 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罗马法史》载:“‘万民法’概念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个是理论上的含义,它的根据是存在一种所有民族共有的法并且认为自然理由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另一个是实在的和具体的含义,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据此判断该法

A. 注重形式,侧重国家事务

B.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C. 适应了帝国时期的要求

D.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方式一直以撤离为主,很少通过立法来进行,这样的局面在《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发生了重大转变。平民通过第三次撤离运动迫使贵族制定了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A. 限制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B. 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公民权

C. 体现了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妥协    D. 确立了罗马“以法治国”的原则

 

特奥多尔•蒙森认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契约论推动了罗马法的产生

B. 罗马法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C. 罗马法维护了所有罗马人的利益

D. 罗马法的产生包含着隐性契约关系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他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握有充分权力;为保障公民参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公职津贴”。由此可知

A. 雅典较早形成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 雅典公民享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特权

C. 雅典政治几乎是完美的政治形式

D. 雅典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体

 

“(希腊)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于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城邦权力遭到滥用和误用

B. 公民视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 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D. 公民的积极性受城邦福祉的影响

 

伯里克利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该材料能体现出雅典民主制的原则是

A. 普选制

B. 选贤任能

C. 法治

D. 群众监督

 

下表为有关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据此可知

A. 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 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 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D. 表决的单一性决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雅典城邦并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 雅典公民追求的自由平等会损害民主政体

C. 直接的大众民主极有可能导致国家混乱

D. 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针对雅典民主政治,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平民主义政体的精神为‘自由’。通常都说每一平民政体莫不以自由为其宗旨。”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

A. 雅典的民主是平民的民主    B. 雅典城邦出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 雅典人开辟了自由的风气    D. 雅典民主政治已凸显主权在民的观念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的表现,破除唯“成分论”。这是当时我国

A. 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    B. 教育拨乱反正的需要

C. 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    D. 提出“科教兴国”的需要

 

下表是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表。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公私合营    B. 计划经济    C. 国家援助    D. 抗美援朝

 

1950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0年,中英两国互换大使的问题被再度提上议程,1972年3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

A. 追随美国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B. 对华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

C. 冷战思维下帝国主义的傲慢    D. 外交政策受制于中国的“一边倒”

 

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从前欧洲在民权初萌芽的时代……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 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了中国“政治革命”的必要性

C. 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 孙中山存在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 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 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 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 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了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 这是中体西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 清朝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因为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  )

A. 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B.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C. 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    D. 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他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

A.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确保上海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C. 为中国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和树立国际形象

D. 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近代某条约规定:“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该条约中的“贼匪”是指

A. 清朝军队

B. 太平天国

C. 义和团

D. 同盟会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清政府

A. 认为英国人提出的税率不高且可以接受    B. 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C. 推行灵活务实的外交原则    D. 国家主权意识模糊

 

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贵儒”又“尊道”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古代

A. 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

B. 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