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法国的民主政治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其民主共和制度最终确立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B.《拿破仑法典》

C.1791年宪法                          D.《人权宣言》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代议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以下有关代议制的表述正确叙述的是

A.英国1689年宪法规定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议会不具有立法权

 

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不敬神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他本可以通过承认错误,避免极刑,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雅典民主的形式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

B.苏格拉底之死意味着希腊人违背了法治原则

C.苏格拉底的“不敬神”源于他的哲学观念——“认识你自己”

D.表明了苏格拉底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使希腊城邦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   

A.闭关锁国,重视农业               B.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C.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D.贵族统治,僭主当政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名著《罗马法的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政府世界史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最为持久的征服”的具体表现是

A.确立是世界上的第一步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C.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编订了《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有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幕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幕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幕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幕洛的家人败诉。法官依据的是

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新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三国志》          B、《三国演义》

C、《三国》            D、《三国英杰传》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步骤

 

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柳宗元认为清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那种说法最适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朱子语类》云:“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本朝”这些措施实施的消极影响是(    

A.皇帝得以大全总揽,中央集权加强          B.导致地方严重的“积贫积弱”

C.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到皇权          D.不利于各行省之间密切交流

 

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 《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对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B.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的结合起来

D.使得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优胜劣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下列关于两汉察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B.是一种自上而下推选人才的制度

C.察举制是两汉选用官吏的唯一途径

D.个人声望始终是察举的重要标准

 

元朝时期,哪些地方受中央直接管理?(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军权        D.巩固皇权

 

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名字能反映一个时代,可以窥探人们心中寄予的某种期望或恪守的某种观念。从《宋书》中的刘敬先、殷孝祖,到《新唐书》中的张茂宗、延宗,再到《明史》和《清史稿》中的汤显祖、严世藩,史念祖、杨光先,它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下列哪种观念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最大的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B.大宗和小宗既是兄弟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C.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所以鲁国内部再分封当然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D.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缓和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曾描绘了一个大同的世界,而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理想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表述集中在《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从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来看,这是一个以严格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秩序社会。所有公民按其天赋分为三个等级:“智慧型”的公民阶层,即“爱智者”,他们最适合做国家的统治者。“勇敢型”的公民阶层,即“爱胜者”他们天生充满了激情和勇武精神,最适于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爱利者”即只能从事农耕、手工、经商活动的劳动者。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设计的共同之处。他们设计的相似原因有哪些?

(2)针对他们的设计,谈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