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 周天子器重有望成为全国大宗的诸侯

B. 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 鲁国国君非同姓亲族分封当以礼待之

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典型体现

 

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A. 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 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 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 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A. 主张立法为民

B. 强调有法可依

C. 关注法律实施

D. 重视赏罚并重

 

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社会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度

 

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题文)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

A. 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帝王年号纪年法

C. 王公年次纪年法

D. 年号和干支兼用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产生的重要纪年方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六十年一循环,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念、纪月、纪日、纪时的。按照干支纪年方法,1902年应该是

A. 甲未年

B. 丁子年

C. 壬寅年

D. 辛酉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多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二  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清代的中国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管理体制上有哪些不同?

(2)造成中国明清时期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哪些?

(3)分析清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发展的差异对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2分)

(2)简要评价材料二、材料三中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6分)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分)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普罗泰格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三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四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五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美德即知识;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1)根据材料一至四,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

(2)概括指出材料五体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题文)《管子》“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这种规定的实质是

A. 划分阶级关系

B. 维护生活秩序

C. 处理人际关系

D. 维护等级差别

 

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

B. 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 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的需要

D. 儒家宣言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仍然没有结果。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两位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是(  )

A. 孟子和荀子    B. 孟子和老子

C. 荀子和墨子    D. 老子和孔子

 

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宗教之解放”体现在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人生而平等”

C. “主权在民”

D. “与上帝直接对话”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这些体现了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 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孔子是儒家文化创始人。下列主张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C. 兼爱非攻尚贤       D.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下列关于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

B. 他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

C. 其思想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后来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D. 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三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韩非子孔子

B. 韩非子商鞅孟子

C. 荀子商鞅老子

D. 墨子韩非子荀子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淤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君权神授思想

C. 法家治国精髓    D. 儒家传统道德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泉 证道四句诗》,这四句话概括了下列哪一思想家的基本观念?(   )

A. 程颐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每个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地奉献了出来那么对于所有的人来说这个条件就都是一样的而反过来一切够享有的条件对于所有的人也都是一样的。于是就没有人有任何兴趣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了。”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社会契约思想             B.天赋人权思想

C.人民主权思想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

 

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点

A. 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B. 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D. 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也                          B.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C.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理是万物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